文章内容

独立思考·谈谈辩证逻辑问题

狄玫 2025-11-12 来源:简艺堂公众号

虽然形式逻辑是正确思维的辅助工具,但它却无法解决思维运动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而必须进一步掌握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辩证法应用于研究思维运动规律而得出的理论性认识。

本抄录摘自《怎样科学地学习》,著作者狄玫,感谢作者允许抄录共学!

有很多同志想要全书的电子版,但留邮箱或发送联系方式又会被系统自动屏蔽,我在后台很难找出来,因此将文件上传到wps云,需要的同志可以将这个链接黏贴到浏览器后下载。此前发给各位的电子版中有缺页,书友“一米欧阳光”找到了所缺页面,并补上了,本次分享出来的电子版是完整版,在此致谢!

祝各位学有所成!

https://www.kdocs.cn/l/ca74ZWVTq9Bu

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气象万千,形形色色、变化无穷。日月星辰、东升西落、风云雷电、雨雪冰霜、飞禽走兽、花鸟虫鱼,过去未来,生生不已。是什么在主宰着世界万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类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探索着大自然的奥秘。千百年的经验积累,逐步认识到这无穷变化着的世界,有着相对巩固和持久的东西,这就是自然规律。许许多多具体的自然规律,又有着共同的东西,哲学家把它们归纳为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同时,也研究了这些规律表现的范畴,这就是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本质和现象,等等。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就能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研究各门具体的科学知识。所以,爱因斯坦称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恩格斯认为,科学家从科学发现本身可以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然而这是一条长期缓慢的道路,但是,“如果理论自然科学家愿意从历史地存在的形态中仔细研究辩证哲学,那么这一过程就可以大大地缩短。”所以列宁号召科学工作者要“做一个自觉的辩证唯物主义者”。

我们研究了人的思维形式,懂得了要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这是保证思维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必要条件,它也可以引导我们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在创造性的思维之中,到处可以发现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各种逻辑方法。

但是,仅有形式逻辑是远远不够的。光的粒子说和波动说,争论了两个世纪之久。二十世纪初,爱因斯坦创立了光的量子学说,认为光具有粒子性和波动性的双重特性。爱因斯坦的朋友别索问他:“光究竟是什么呢?是波还是微粒?要知道,两者不能并存!……不是这个,就是那个。”显然,形式逻辑不够用了。然而,具有辩证思维的爱因斯坦回答说:“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为什么不可以既是这个,又是那个呢?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原来,形式逻辑是一种静态逻辑,它不是从思维的运动发展角度来研究认识过程的,它没有揭示思维的辩证发展规律,没有揭示人的认识从未知到知的运动规律。正如初等数学只研究固定的数,而高等数学则研究变数一样。虽然形式逻辑是正确思维的辅助工具,但它却无法解决思维运动发展的规律性问题,而必须进一步掌握辩证逻辑。

辩证逻辑是辩证法应用于研究思维运动规律而得出的理论性认识。它研究了实践和认识、感性和理性、具体和抽象、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历史的和逻辑的、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等等矛盾运动的规律。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在大学的哲学课中详细地学过,下面只重点介绍一下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历史的和逻辑的矛盾运动规律。

一、分析与综合:分析和综合是辩证统一的两种抽象思维方法。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要素,并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自然界的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的泰勒斯说是水,阿那克西米说是空气,赫拉克利特说是火。到了德谟克利特,又认为“从元素中产生无数的字宙,而字宙又分解成元素”。在中国古代,则认为金、木、水、火、土“五行”是构成万物的本原。中、外古代学者这些光辉的朴素自然观,是用分析的思想方法认识自然的杰出成就。

分析可以借助于实验进行,也可以借助于抽象思维能力来进行。通过三梭镜把日光分为七色,通过离心机把液体中不同比重的悬浮物分开,通过分析化学的办法把物质中所含各种组成元素分开,等等,这是用的实验方法。而在刚体内部取一个“单元体”或“质元”,分析应力情况,在流体内部取一个非常小的“体积元”建立微分方程,以至在数轴上取一个很小的增量△x建立微分的概念等等,用的是抽象思维的方法。分析可以把整体分解为部分,也可以把过程分解为阶段。一只昆虫的生活过程,可以分为卵、幼虫、蛹、成虫等阶段,一个四冲程活塞式内燃机运动过程可以分为进气、压缩、爆发、排气等阶段。研究一件事物的不同属性,用的也是一种分析方法。我们眼前的一台收音机,是一个整体,然而在我们的思维中,它具有一定的形状、结构、颜色、重量和性能等。无线电工程师着重研究它的结构和性能,而工艺美术师着重研究它的形状和颜色。分析就象一把思维的“解剖刀”和“照相机”,它把整体的事物割碎,分解,它把运动着的事物静止下来,分为一幅幅连续的画面。

但是,分解和静止化只是手段,其目的在于更深刻地了解其整体和运动的性质。在细胞未被发现和深入研究之前,生物科学只是一种描述性的科学,只有当人们把构成生物体的砖石———细胞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更深刻地了解了生命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的。“如果不把不间断的东西割断,不使活生生的东西简单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末我们就不能想象、表达、测量、描述运动。”学习过程中,分析的思维方法是首先和大量要用到的一种方法,因为对未知者来说,出现在面前的众多整体的事物,要能深入地认识它、理解它,首先就要分析它、简化它。于是,飞速转动的发电机,在教科书上成了两块磁铁中间夹着一圈导线的形式,飞越天险的大桥在教科书上成了两个支点中间架着的一根梁。

但是分析这种思维方法的巨大作用,在人类认识的历史上也产生过它的副作用,这就是导致了形而上学机械论思想方法的产生。把分析过分夸大,造成了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的习惯,忘记了事物的整体性、全面性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特性。在古人那里,芝诺提出了“飞矢不动”的命题,他过分强调飞行着的箭在每一确定瞬间都有确定的位置,在无限短的时间之内箭在某一位置是不动的,这一连串的静止画面,最后夸大为“飞行着的箭并没有运动”的荒谬结论。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忘记了分析只是把本来互相联系的东西暂时分割开来考察,把运动着的东西暂时静止地加以研究。为了取得全面的、正确的认识,最终还必须考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各阶段之间的连续,这就必须用综合的办法。

综合是在思想中把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各种因素、各个阶段联结起来考虑的一种思想方法。综合的特点在于不是把事物的各个部分简单地堆砌在一起,而是着重于找出相互联结的规律性。世界的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在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者那里,已经猜出是“原子”,后来,化学家和物理学家经过研究,才逐步认识到万千世界的物质,都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的原子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基本粒子”又可能是由“层子”(“夸克”)组成的。人类利用分析这种思维的“解剖刀”不断地把物质细分而又细分。可是,一百多种元素之间,难道是杂乱无章、互不相关的部分吗?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终于由门捷列夫找出了元素之间的联系,发现了元素周期律,这是运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获得的重大成果。在学习过程中,综合的思维方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一部热机,有着机械的、化学的、热学的、流体的运动变化,如果不综合考虑,就无法研究整体的功能。离开综合,就无法全面了解我们所研究的整体事物。

分析和综合是在认识过程中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中世纪的量热学、测温学只对热现象进行宏观的描述。十九世纪分子运动论的建立,一方面用分析的办法,把热现象分割为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同时又用综合的办法运用统计规律找出它与宏观热现象之间的联系,这才建立了古典的统计热力学。没有分析和综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思维过程,统计热力学就无法建立。可见,分析必须由综合的整体出发,最后再回到综合的整体,人的认识就是循着分析一综合一再分析一再综合而一步步加深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分析和综合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当我们用分析的办法,认识了各种动物和植物的特点,我们才能综合这些不同的认识,建立生物界的图景,直至建立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当我们用分析的办法,深入一步认识了各种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我们又在新的水平上综合从单细胞生物直到人类,建立在细胞基础上的生物界图景。当我们更深一步认识了细胞的结构,了解了氨基酸、蛋白质、DNA、RNA等的作用,我们又可以在更高程度上综合起来,建立分子生物学的生物界图景。分析的进一步加深,必然导致更高程度的综合。所以恩格斯说:“思维既把相互联系的要素联合为一个统一体,同样也把意识的对象分解为它们的要素。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

二、归纳和演绎。归纳和演绎是另外一对辩证统一的抽象思维方法,它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运动的思维方法。前面已经分别介绍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逻辑形式和规则,下面着重介绍归纳和演绎的辩证统一关系。

一般来说,演绎必须以归纳为基础。欧几里德几何是演绎推理所构成的一个严密系统,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似乎全部是由演绎推理所组成的。然而,它的整个体系,都建立在五个(平行公理如果不算,则为四个)公理的基础上,而这五个公理,恰恰只能由大量经验事实归纳得来,而不能由演绎推理得来。能量守恒定律是大量物理问题演绎推理的基础,它也是由机械的、热的、电的方面的经验事实归纳而得来的。科学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常常是由于作为演绎基础的一般性命题有了新的归纳结果。欧几里德几何的平行公理发生变化,就产生了非欧几何的新的理论体系,牛顿力学中的伽利略坐标变换代之以洛仑兹坐标变换式,就产生了相对论力学。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十分重视演绎推理的前提所依据的一般原理,尤其要重视这些一般性原理是如何从大量实践经验中归纳出来的,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一般原理去进行演绎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另一方面,归纳又常常要以演绎为指导。我们在农作物育种过程中,常常使用选种、杂交、改变环境等办法,从千千万万的作物中用归纳的办法选育我们所需要的品种。然而,这种选育并不是盲目地挑选,也不单靠大自然的恩赐,而是以植物的遗传性,获得的性状可能在遗传中保留下来,以及环境的改变,可以使作物获得新的性状等原理为指导的有意识活动。由一般的遗传规律推论到某一作物按照规律可能产生的遗传变化,这就是推理在归纳中的指导作用。脱离开演绎的单纯归纳,很难得出正确的归纳结论。千百万年太阳和月亮东升西落的自然经验,在古人那里归纳为太阳是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的结论;在哥白尼之前,大多数人又归纳为太阳、月亮等是绕地球转动的结论。只有在牛顿力学出现后,才进一步找出了天体运动所遵循的力学规律。在学习过程中,当我们面对大量统计表格、变化曲线、具体事例,要用归纳的办法总结出带规律性的原理时,万万不可忘记要同时用演绎的办法,探求因果关系,运用一般原理来指导我们的归纳推理活动。

三、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是研究逻辑体系结构和历史过程之间关系的一般规律。翻开一本教科书、一本专著,我们看到它是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那些比较成熟的逻辑体系,常常是从某些最基本的概念、原理,从十分抽象的规定出发,然后,在叙述过程中不断深化、不断丰富,补充许多具体的内容。物理的力学体系,是从牛顿三定律、从质点的直线运动、速度、加速度开始,一步步研究功和能、动量和冲量,再研究刚体的运动。电学体系是从两个点电荷之间作用开始,一步步研究电场、电流、磁场、电磁感应,最后研究电磁场。可以看出,这些逻辑体系,和历史过程之间有着一致的关系,又有着一定的区别。

所谓历史过程,是指自然界发展的历史过程,或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发展过程。生物界的发展,是由无机物质到有机物质,由最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发展起来的,然后到多细胞生物,动物界从二胚层动物到三胚层动物,从无脊椎动物到有脊椎动物,从水生动物到陆生动物,从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直至发展到灵长类和人这样的高等生物。生物进化的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谱系,有时正是生物学教科书和专著的逻辑体系,这就是自然界历史发展过程和逻辑体系的一致。

在另外一些学科或专著的逻辑体系中,则反映为和人类认识历史过程的一致。人类在热力学研究过程中,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发现热力学第一定律,即热机的机械能和热能之间的关系,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发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关于热过程进行方向的规律,以后又由热的宏观现象进入微观,导致统计热物理的建立,二十世纪初,发现热力学第三定律,即绝对零度不能达到的原理。热力学第一、第二、第三定律的所组成的系统,正反映了人类的认识过程。

但是,逻辑体系往往突出了自然发展的主干和关节之点,而简略了它的旁枝和重复过程。例如,动物和植物同时发展的过程,在理论体系中则分为动物的发展谱系和植物的发展谱系予以研究。这是逻辑体系与自然发展历史过程的不同之点。同样,在人的认识过程中,那复杂而曲折的过程,那错误认识和弯路,在逻辑体系中都被略去了。教科书中,很少讲到“燃素说”、“地心说”、“以太媒质”理论等等,仅仅讲述那些为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人类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朴素的自然观,中世纪神学的自然观,形而上学的自然观,最后发展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教科书中也力求用最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作为指导,来阐明自然科学的各种原理,而舍弃那些不正确、不完全的自然观。这也是逻辑体系与人类认识过程的不同之点。

了解逻辑的和历史的辩证统一,对于学习自然科学有着重要意义。首先,按照逻辑体系来认识自然,能为我们提供一条通向真理最简捷的道路。其次,按照逻辑体系来认识自然,决定了必须循序渐进,才能符合人的认识规律。第三,使我们懂得仅仅是系统的理论学习,还不能完全理解人类探索科学规律的认识过程,必须重视科学史的学习,重视科学方法论的研究,吸取历史上人类探索自然的丰富经验教训,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才能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创遣能力。所以爱因斯坦说:“根据原始论文来追踪理论的形成过程却始终具有一种特殊的魅力,而且这样一种研究,比起通过许多同时代人的工作对已完成的题目作出一种流畅的系统的叙述来,往往对于实质提供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研究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研究辩证逻辑,同样是为了获得如爱因斯坦所说的这种“更深刻的理解”。伟大的科学巨匠牛顿,由于摆脱不了唯心主义,无法解释宇宙的星体最初是怎样按照牛顿定律运动起来的,不得不乞求“神的第一次推动”。物理学家克鲁克斯,也相信有“神灵的世界”。正如恩格斯所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唯物辩证法当作现成的模式去套经验的材料,不能认为辩证逻辑是一种按图索骥通向真理的万能通道。所以恩格斯又说:“仅仅知道大麦植株和微积分属于否定的否定,既不能把大麦种好,也不能进行微分和积分,正如仅仅知道靠弦的长短粗细来定音的规律还不能演奏提琴一样。”普遍性的规律只能包括而不能代替具体的科学规律,辩证法和辩证逻辑只能指导而不能代替我们对具体科学知识的学习。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