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火种不灭:纪念伟大的十月革命108周年

子珩墨 2025-11-07 来源:星火小院公众号

让我们再次举起那面鲜红的旗帜,纪念列宁,纪念那位用理论和行动开启新纪元的导师;纪念毛主席,纪念那位用人民战争和群众路线让火种在中国燎原的巨人;纪念那一声,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走向的—— 阿芙乐尔号的炮响。

引言:从彼得堡的炮声,到东方的黎明

108年的时光,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或许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当我们回望1917年的那个冬天,回望彼得格勒涅瓦河畔那艘名为“阿芙乐尔”的巡洋舰,以及它那一声划破寒夜、震碎冰封的炮响,我们便无法不为之震撼。

那不是一声寻常的炮响。它所震碎的,是沙皇俄国数百年黑暗专制的枷锁;它所惊醒的,是沉睡在“诸神黄昏”中的旧世界。当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员们冲向冬宫,他们手中高举的不仅是步枪,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理想——一个由劳动者自己当家作主的崭新世界。

这,就是十月革命。它不是一次简单的王朝更迭,不是一场争夺权力的宫廷政变。它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无产阶级领导,并成功夺取政权的伟大革命。它在世界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将卡尔·马克思的深邃预言,从理论的殿堂淬炼为现实的雷霆。它向全世界被压迫的人民昭示:我们不仅可以梦想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世界,我们还能够亲手去缔造它!

108年过去了。世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见证了联盟的崛起与解体,见证了理想的狂飙与退潮。有人曾轻蔑地宣告“历史已经终结”,认为那团在1917年燃起的火焰,早已熄灭在西伯利亚的寒风中。

然而,他们错了。火种不灭。

那团火,或许在它的故土暂时黯淡,但它早已跨越了乌拉尔山,飞越了帕米尔高原,在古老而苦难的东方大地上,找到了新的沃土,点燃了新的希望,在亿万人民的心中,重新燃起熊熊烈焰。

当彼得堡的炮声响起时,古老的中国正沉沦在最深重的黑暗里。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帝制复辟的闹剧轮番上演,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列强环伺,国将不国。无数仁人志士在黑暗中苦苦求索,却一次次地失败,一次次地彷W。

直到,那一声炮响传来。

它如同一道撕裂黑夜的闪电,让在绝望中挣扎的中国人民猛然惊醒。它带来了一种全新的可能性,一个彻底的解放方案。它让东方的探索者们看到,在那条被资本和帝国主义封锁的旧路之外,还有一条通往光明的新路。

中国的黎明,由此开始孕育。

一、无数先进分子在这道光中觉醒,寻找救国救民之路

历史的巧合,总是蕴含着必然。十月革命的发生,恰逢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浪潮风起云涌。当“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刚刚举起,试图冲刷封建主义的沉疴时,来自北方的炮声,为这场思想解放运动注入了最关键、最坚实的灵魂——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同志,这位日后将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伟人,曾用一句极富概括性的话语,定义了这一历史的转折。他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这句话,绝非一句简单的感慨,它是一个伟大时代开始的宣言,是东方觉醒的序曲。

在十月革命之前,中国的先进分子们并非没有努力。从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戊戌变法的君主立宪;从义和团的盲目排外,到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我们几乎尝试了老师(西方)的所有方案。然而,结果如何?“先生”总在欺负“学生”,“先生”的方案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水土不服,处处碰壁。

巴黎和会上,那些满口“公理”与“正义”的西方列强,毫不犹豫地将身为战胜国的中国的权益,出卖给了日本。这血淋淋的现实,彻底击碎了许多人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最后幻想。

路在何方?

就在这最沉痛、最迷茫的时刻,十月革命的成功,像一座灯塔,提供了全新的坐标。李大钊先生率先在中国高举起十月革命的旗帜,他激情澎湃地写下《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他高呼:这个“庶民的胜利”,是“新世纪的曙光”。

这束光,照亮了混沌的中国思想界。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一种新的学说,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系统地解释了中国为何积贫积弱——不仅因为内部的封建压迫,更因为外部的帝国主义侵略。它指明了中国的真正敌人——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它也指明了真正的力量所在——被组织起来的、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

正是在这一历史大潮中,一个湖南青年,找到了他毕生求索的方向。毛泽东,这位曾经的改良主义者、无政府主义的探索者,在1917年的炮声中,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风雷中,在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后,迅速地、彻底地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他不是唯一一个。陈独秀、周恩来、董必武、李达……一代最优秀的中华儿女,都在这道光中完成了思想的蜕变。他们从书斋走向工厂,走向农村,走向街头。他们不再是空谈的学者,而是准备用双手重塑中国的革命者。

“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意味着,中国革命不再是孤独的、盲目的冲撞,它从此有了一盏指路明灯;它不再是局限于一国一土的抗争,它从此汇入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澎湃洪流。东方的觉醒,不再是零星的火花,而是即将燎原的烈火。

二、从列宁到毛泽东:火种的传承与再生

如果说,列宁是在1917年彼得堡的寒风中,用理论与实践的雷霆,推翻了一个旧世界,缔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那么,毛泽东则是在东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狂风暴雨中,用坚韧与智慧,将这颗革命的火种,培育成了一个新中国。

从列宁到毛泽东,这是十月革命火种最伟大的一次传承、一次跨越、一次再生。

这次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与“粘贴”。十月革命的道路,是中心城市的武装起义。当中国共产党成立早期,年轻的同志们也曾试图模仿这条道路,他们发动了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试图在大城市点燃革命的中心火焰。然而,中国强大的、深入到毛细血管的封建统治与帝国主义的联合绞杀,让这条路在东方遭遇了巨大的挫折。

血的教训,迫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必须回答一个列宁未曾面对的课题:在一个农民占人口绝对多数、工业基础极其薄弱、被列强分割的农业国度,无产阶级革命该如何胜利?

这就是毛泽东同志的伟大之处。他没有将马列主义当成僵死的教条,而是将其视为行动的指南。他深刻地洞察了中国的国情,他知道,中国的革命,根基在农村,力量在农民。

于是,他毅然引兵井冈山,开始了那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对十月革命道路的巨大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最深刻的结合。这颗来自俄国的“火种”,在中国这片独特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演化出了全新的形态——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就是东方的十月革命成果。

它体现在哪里?

它体现在土地革命的雷霆万钧中。当“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响彻田间地头,亿万被束缚在土地上几千年的农民,第一次挺直了腰杆,释放出了改天换地的力量。这是十月革命“和平、土地、面包”口号在东方的最强回响。

它体现在万里长征的浴火重生中。在最绝望的时刻,是毛泽东思想,是实事求是的精神,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让那支衣衫褴褛却信仰坚定的队伍,走出了死亡的沼泽,走向了抗日的前线。

它体现在抗日战争的《论持久战》中。面对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是毛泽东思想,拨开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的迷雾,指明了人民战争的唯一正确道路,将一场民族灾难,锻造成了民族觉醒与团结的熔炉。

它体现在解放战争的摧枯拉朽中。三大战役的胜利,不仅仅是军事的胜利,更是“人民的胜利”。是千百万农民推着独轮车,用“小米加步枪”,战胜了“飞机加大炮”。这是人民的选择,是十月革命所昭示的“人民创造历史”的真理,在中国的最终证明。

108年后的今天,我们回望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我们纪念十月革命,我们不能不致敬那段从俄国到中国、从列宁到毛泽东的火光传递史。这是一种思想的接力,更是一种信仰的传承。

列宁在莫斯科红场播下了种子,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收获了果实。这果实,是五星红旗的鲜艳,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庄严宣告。

三、火种的考验:从革命理想到现实道路

然而,历史的航船,从不总是在风和日丽中前行。革命的理想,在通往现实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浅滩与暗礁。

十月革命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每一步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我们看到,那面曾经在冬宫升起的红旗,那面引领了世界近一个世纪的旗帜,最终在它的故乡黯然降下。苏联的解体,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寒潮,让全世界的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

“历史终结论”甚嚣尘上,资本的代言人得意洋洋地宣布,共产主义的幽灵已被彻底埋葬,人类的终极模式就是西方的自由民主与市场经济。

理想,似乎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撞得粉碎。

我们同样也经历了艰难与曲折。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我们也曾有过急躁冒进的失误,有过偏离轨道的探索,有过被激情与幻想所遮蔽的时刻。

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在理想遭遇挑战、信仰面临考验的时刻,我们才更能深刻地理解十月革命的坚韧,才更能体会到毛泽东同志那穿越时空的远见。

在那样艰难的时刻,我们更应该回望毛主席。

当革命处于低潮,当红军被围追堵截,当许多人质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时,是他,站在井冈山的孤峰上,用诗人的浪漫与战略家的笃定写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当新中国一穷二白,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封锁,面对建设道路上的万千险阻时,是他,告诫全党: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更不是廉价的自我安慰。这是用辩证法武装起来的、最深刻的革命乐观主义。

“前途是光明的”,这是对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坚信,是对十月革命所开辟的方向的坚信,更是对“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这一根本真理的坚信。

“道路是曲折的”,这是对现实复杂性的清醒认知。他深刻地懂得,新旧世界的交替,必然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反复的斗争,甚至暂时的倒退。他晚年对于“复辟”的警惕,对于“继续革命”的思考,正是源于这种对历史曲折性的深刻洞察。

在今天,当我们面对信仰的迷茫、面对资本的迷雾时,毛主席的这句话,依然是我们最坚实的精神坐标。它指引着我们,不因一时的挫折而悲观失望,不因敌人的强大而缴械投降。它让我们在最深的黑夜里,依然能看到地平线上的曙光;在最曲折的弯路尽头,依然能认清通往光明的大道。

十月革命108周年的纪念,绝不只是一场怀旧的仪式。它是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新时代里,一次信仰的重温,一次精神的校准。它是在提醒我们,要守住那份源自1917年、并在中国大地上淬炼升华的——信仰的火。

四、在新征程高举火炬:人民的道路,人民的信念

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与108年前相比,已是天翻地覆。但我们是否可以宣告,革命的课题已经终结了?

不,没有。

我们环顾全球,世界依然动荡不安。霸权主义的阴影挥之不去,金融资本的铁蹄仍在践踏弱小民族的尊严,贫富的鸿沟在许多国家撕裂着社会共识。

我们审视自身,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资本的无序扩张,是否在侵蚀劳动的价值?“996”的福报,是否在异化人的尊严?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否在某些角落被权力和金钱所扭曲?

革命的课题,在新的时代,以新的形式,重新摆在了我们面前。

这,就是我们今天纪念十月革命的现实意义。

十月革命的精神遗产,在今天依然是我们最锋利的思想武器。它的核心是什么?

是“一切为了人民”。是那句振聋发聩的宣告:“一切权力归苏维埃(工兵代表会议)!”

是“一切依靠人民”。是列宁所坚持的,革命是“千百万人民的创造性事业”。

是“永远相信人民”。是相信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相信他们终将挣脱一切束拿,成为历史的主人。

这“为人民、靠人民、信人民”的信念,也正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群众路线”。

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人民而战的一生。他所代表的精神,正是十月革命精神在中国最彻底、最生动的延续形态。

他痛恨那些脱离群众、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他要求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他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写在了中南海的门前,更烙印在了一个新生政权的基因里。

他相信,只要发动了群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小到扫盲识字、除四害、兴修水利,大到抗美援朝、建立初步的工业体系,靠的都是亿万人民的冲天干劲和创造精神。

今天的我们,要高举这面火炬,就是要守住这条“人民的道路”,坚定这份“人民的信念”。

我们要让那团火,继续在工人的心中燃烧。当他们为了应有的权利和尊严而奔走时,他们要知道,108年前的炮声,就是为他们而鸣。

我们要让那团火,继续在农民的心中燃烧。当他们耕耘在希望的田野上,致力于乡村的振兴时,他们要知道,那场“土地革命”所带来的翻身解放,是他们一切幸福的根基。

我们要让那团火,继续在青年的心中燃烧。当他们困惑于“内卷”与“躺平”,当他们用“梗”来解构权威时,他们更应该去读一读毛主席的《青年运动的方向》。他们要知道,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向资本妥协,不在于个人的“润”学,而在于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一起,去改造那个不合理的“系统”。

尾声:火光仍在人间

108年,弹指一挥间。

回望那段岁月,我们仿佛看到一条清晰的轨迹:

它始于1917年彼得堡的那个寒冷的永夜。一声炮响,火光乍现,那是人类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了人间。

它穿过西伯利亚的冻土,抵达了1921年上海的石库门和嘉兴的南湖。一群青年,将这火种小心翼翼地捧在手心,从此,东方的黑夜有了光。

它在井冈山的翠竹间燃烧,在遵义古城的会议室里重聚,在宝塔山的窑洞前照亮了《论持久战》的书稿,在西柏坡的灯光下绘制了新中国的蓝图。

最终,它在1949年的天安门城楼,汇聚成照亮整个东方的万丈晨曦。

108年过去了,这团火,从未熄灭。

它化为了信仰。当无数先烈在雨花台、在渣滓洞、在上甘岭,坦然面对死亡时,支撑他们的是这团火——对一个没有压迫的新世界的坚定信仰。

它化为了理想。当一代代建设者在戈壁荒滩、在田间地头、在大庆油田,挥洒汗水与青春时,驱动他们的是这团火——亲手建立一个繁荣富强、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冲天理想。

它化为了我们每个人的血脉。它就在我们对公平的渴望中,在我们对剥削的憎恶中,在我们对“共同富裕”的向往中,在我们心底那份对“人民万岁”最朴素、最深刻的认同中。

它就在每一颗,仍然相信“人民能创造奇迹”的心中。

今天,当全球的迷雾再次浓重,当资本的逻辑试图冰封一切时,让我们再次擦亮这颗火种。

让我们再次举起那面鲜红的旗帜,纪念列宁,纪念那位用理论和行动开启新纪元的导师;纪念毛主席,纪念那位用人民战争和群众路线让火种在中国燎原的巨人;纪念那一声,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走向的—— 阿芙乐尔号的炮响。

108年过去,世界或许已变,但那团火,那团为解放、为公平、为劳动者而燃起的火——

依旧在人民心中,熊熊燃烧。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