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实结合·技能和技巧的培养
技术、技能、技巧,主要来自实际的训练,由知到会、到熟练,需要艰苦努力的培养过程,又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的配合。

“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
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推动了人类智慧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常识。古希腊的亚拿萨哥拉有一句名言:“人类手的发达增进了人的智慧”。达尔文从生物进化的观点提出了从猿到人的发展进程,而恩格斯则作了更科学的解释,他说:“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成了两个最主要的推动力,在它们的影响下,猿的脑髓就逐渐地变成人的脑髓。”
在人类智慧高度发达的今天,劳动对人类科学的发展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是自然科学发展的基础,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谈到,其次,现代科学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劳动技能,这是下面要着重谈到的问題。
科学和技术,是互相推动又互相制约的两个方面,这一点在化学元素的发现历史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据有的资料分析,元素发现的历史可分为七个时期:实用时期,金丹术时期,化学分析时期,电解时期,光谱分析时期,放射性时期,人工合成时期。在纪元前的实用时期和后来的金丹术时期,人们没有元素化合和分解的科学知识,只有简单提炼合金的技术,只能在生产实践中和“炼金”、“制丹”活动中发现那些含量集中、性质稳定、易于提取的元素或化合物,如金、银、铜、汞等。到十八世纪中期,由于天平的广泛应用,定量分析方法的建立,为化学元素的发现打开了大门,从1735年到1804年,全靠化学分析技术发现了二十五种元素,同时,逐步发现了定比定律、倍比定律、当量定律等经验定律,建立了拉瓦锡的燃烧理论,并产生了道尔顿的原子论。十九世纪初,伽伐尼发现电流,伏特发明电池,为化合物的分解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从1806年到1844年,主要依靠电解方法发现了二十种元素。十九世纪中期,基尔霍夫建立光谱分析基础,又为元素的分析提供了物理的技术手段,从1860年到1898年,主要借助光谱分析法发现了二十种元素。在发现六十二种元素的基础上,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1869年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使寻找新元素有了方向,这是化学理论上划时代的一项进展。二十世纪初,山于电子、X射线的发现,引起了物理学的革命,X射线光谱学为预言和发现92号以前当时尚未发现的六种元素指明了方向。居里夫妇发现针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开始,从1898年到1925年,一共发现九种极稀少的元素。同时,产生了卢瑟福原子模型、玻耳等人的原子结构理论和量子理论,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使人类对元素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劳伦斯发明的回旋加速器,为“人造元素”提供了找术手段。在原子理论指导下,从1937年到1976年,总共得到了十九种“人造元素”。由此可见,技术理论和方法的产生,为发现新元素开辟了道路,也为化学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物理和化学的理论发展又反过来指导技术的发展和新元素的发现。
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的发展中是非常活跃的一种因素。近代科学的发展,几乎每一门学科都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先进技术的发展,如电子计算机、激光、高能加速器等,常常使许多学科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变革。我们学习自然科学,在重视基础理论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掌握现代技术;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技能的训练;在发展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必须充分重视提高动手的(或实际操作的)能力。
基础理论和技术科学是统一的,都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它们互相促进,互相影响。二者又有一定的区别,基础理论着重研究自然界物质运动变化,探索自然界发展规律;技术科学则研究如何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它建立在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又直接总结生产技术的经验。因此,现代高等学校既设有理科专业,又设有工、农、医科专业,无论理科或工科,又设有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理论的重要性是人们所熟知的,技术科学的重要性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实际上,技术科学既是研究基础理论的强有力手段,又是生产技术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原子反应堆、粒子加速器等原子能技术,至今仍然是研究原子物理的主要手段,它又是原子能发电、原子能舰艇、原子弹、同位素应用等方面的主要手段。无线电技术是研究空间物理、天文学、信息科学、控制理论的重要手段,又是发展广播通讯、航空航天、自动控制、电子计算机、仪器仪表等工业的手段。计算技术更是许多学科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又是工农业生产部门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掌握现代技术科学,不仅要懂得技术理论,还要掌握技术方法和设备,能够运用它解决科学研究和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正如同懂得人体的经络和穴位理论,要能用针灸的办法治病,还必须掌握选穴、扎针、捻转以及泻法、补法等技术,使病人“得气”,才能达到治病的效果。懂得无线电理论,要装好一台收音机或电视机,还必须掌握选择和测试元件、设计和布置线路、分步和整机调试技术,才能达到实用的目的。技术理论在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中有系统的论述,而技术方法和设备的知识大多通过实验、实习等教学环节获得。缺乏技术训练,就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技术人员。
知识和技能,也是又统一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方面。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了解,技能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技巧是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熟练程度。正如同懂得力学平衡原理并不就是一个优秀的走钢丝杂技演员,懂得浮力原理并不就是一个优秀的游泳运动员一样。懂得科学技术知识,并不等于具有了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常常有这样的情况,技能的训练比学习知识本身要花费更大的力量和更多的时间。对一个职业数学家来说,对他的要求是严格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而对一个工程师来说,解决重要技术课题常常依据他的计算结果,那么他的分析计算工作,就不容许出任何差错,即使运用电子计算机,也要求所选择的计算方法和编制的程序具有万无一失的精确性。这种精确而迅速的计算能力,首先必须在学习中培养。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计算方法和步骤正确,仅仅数值计算发生了错误,还可以得一个及格的分数,而在工程计算中,即使数值计算超过了允许的误差,也会使你的计算工作成效归于零。能否迅速选用仪器仪表测量各种数据,能否精确地整理数据作出曲线和图表,能否根据设计思想制出合乎规格的工程图,……各行各业,各门学科都有一整套基本的技能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使用的技术方法和设备迅速增多,对技能的训练也有着更高的要求。杰出的科学家常常十分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据说,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长期野外考察中,训练出以步测距的本领,他走出的每一步,都几乎是0.85米,误差甚小,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弟周,到老年还能在显微镜下进行解剖工作。
动手能力或实际操作能力,与科学思维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人们从事一项工作,总是手脑并用。但是,正如科学思维能力有高下之分,动手能力也有强弱之分。在科学史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发明家,当他们进行研究工作时,总是亲身制造仪器设备,亲身从事实验工作。当居里夫妇举着一支盛着微量镭的玻璃管向全世界宣布这一历史性发现时,你可知道,这竟是他们亲自在一间简陋的小棚子里,从四百吨触沥青矿物、一千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之间追捕得来的。当我们坐在电视机前面欣赏那生动真切的画面时,你可知道,六十年前英国的拜德研究第一台活动电视时,他的电视机座是一个茶叶箱,一个饼干盒里屏蔽着投影灯,扫描盘是用纸板剪的,并且使用的是四便士一个的透镜,整个装置用碎木块、织补针、细线和密封蜡固定在一起,花了三年时间,拜德才在1926年把三十行、2×1英寸画面的电视装置展示在人们面前。实现核连锁反应的物理学家费米,在研究工作中率领他的小组,亲自制造实验设备,有时连自来水管都用上了,他说:“我们是按培根的准则来进行的……那就是事实。我们作我们的实验,而实验会告诉我们结果是什么。”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物理学家丁肇中告诫人们:“自然科学不能离开实验的基础,特别,物理学是从实验中产生的。”在他的实验室里,研究人员有时必需干最普通的粗活,拿起锉刀和鄉头,自己制造所需的零件。我国古代的孟子早就说过,“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能工巧匠,是在实际操作中锻炼出来的,科学技术工作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只能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焊接的没有摸过焊钳把,学锻压的没有碰过锻锤,学无线电技术的不会使用电烙铁,学建筑的没有拿过瓦刀,这样的人才即使头脑十分聪明: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必然是有限的。
技术、技能、技巧,主要来自实际的训练,由知到会、到熟练,需要艰苦努力的培养过程,又一刻也不能离开思维的配合。正如一个优秀的球类运动员,不仅要有娴熟的基本功训练,到了球场还要善于用脑子打球。科学工作的技术、技能、技巧,也要靠动脑子才能真正学会,熟练掌握。手脑并用,能说会干,你就会如虎添翼,自由地翱翔在科学技术的高空。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