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

子珩墨 2025-11-02 来源:子墨听雨公众号

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旨在“改变世界”的战斗宣言。它也是阶级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统一,是旗帜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是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行动纲领,是一个永不僵化、永不枯竭的活的灵魂。

引论:在“真理”与“异端”的交锋中

“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

纵观人类思想长河,恐怕找不出第二个问题,能像它一样,在一百多年间如此深刻地撕裂了整个世界,并持续激起尖锐到近乎信仰般的彻底对立。

在过去一个多世纪的波澜壮阔里,它曾被亿万劳苦大众奉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圣经”与“武器”;然而,它也毫无悬念地被一切剥削阶级及其豢养的知识精英们,咒骂为颠覆秩序的“异端”、不切实际的“空想”,乃至“暴政”的根源。

时至今日,我们身处一个意识形态战火纷飞、修正主义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潮如野火般蔓延的复杂时代。此刻,重新、完整地厘清“马克思主义到底是什么”,这份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更为沉重。

那些振振有词地指责革命者“不懂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自己所“精通”的,往往不过是被故意阉割了革命灵魂、被驯化为书斋玩物、“安全无害”的“学院派马克思主义”。他们居心叵测地试图将这门关于人类解放的科学,降格为一种可以与其它资产阶级学术流派“平等对话”的普通学说。

本文的意图,就是要系统、完整、毫不含糊地重申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它绝不仅仅是一套哲学、一种经济学或一个政治理论的简单集合体,而是这三者熔铸为一体的有机整体。它是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世界观,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获得解放的条件,并最终指向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目标——它是指导人民群众认知世界并彻底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我们将从它的哲学根基、经济学秘钥、政治蓝图以及作为革命理论的根本特质等四个维度,对其进行细致的解剖和呈现,希望能为每一位真诚的求索者,提供一幅清晰而未经歪曲的理论全景图。

第一章:科学的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

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在于其独创的、彻底批判性的科学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理论逻辑并非从抽象的“人性”或飘渺的“道德律”出发,而是坚定地立足于物质的现实,去探寻世界演进的客观规律和人类历史运动的深层秘密。

1.1 作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对人类哲学思想的一次真正的、划时代的革命。它创造性地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统一起来,既超越了旧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局限,也扬弃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唯心主义内核。

它的“唯物主义”,在于它坚定地宣称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世界的本源是无限的物质运动,而意识,不过是高度进化的物质(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映照和反映。至此,它与一切宗教神学、唯心主义思辨和不可知论彻底划清了界限。

它的“辩证法”,其灵魂是对立统一规律。它承认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事物发展永恒而根本的内在动力。它拒绝将世界视为一堆孤立、静止事物的集合,而将其看作一个充斥着剧烈运动、深刻变化、相互转化和永恒斗争的巨大过程。在这里,“斗争”是绝对的、是推动者;“统一”是相对的、是暂时的。这种永不休止的矛盾运动,驱动事物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并在经历“否定之否定”后,螺旋式地上升。

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是革命的。它不承认任何凝固不变的“终极真理”或“完美制度”。在它对任何现存事物的深刻肯定理解中,同时就内含了对这个事物必然灭亡、走向其对立面的理解。这为其后所有革命性理论的诞生,提供了最坚实、最锋利的哲学刀刃。

1.2 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将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第一次彻底、科学地应用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由此诞生了其最伟大的发现——历史唯物主义,或称唯物史观。正是这一发现,使历史学第一次真正具备了科学的品格。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颠覆:唯物史观斩钉截铁地指出,绝非是人类头脑中的观念、意识或思想决定了人们的现实存在;恰恰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是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了他们的意识。

生产方式作为社会的骨架:一切社会结构的根基,都建立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之上。这一方式内部,蕴含着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如工具、技术、劳动者本身)与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矛盾。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逻辑:生产关系的总和,构筑了社会的“经济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必然耸立起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国家机器、法律制度、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文化、宗教、哲学、艺术)。上层建筑的根本使命,即是服务、巩固并辩护其经济基础。

社会发展的永恒动力:驱动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当原有的生产关系(特别是所有制形式)成为蓬勃发展的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时,社会革命的时代便不可避免地到来了。正是通过阶级斗争这一直接形式,新的、更高级的生产关系必将取代旧的,从而推动社会形态实现质的更迭。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一把解剖人类历史的钥匙。它揭示出,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并最终必然迈向共产主义社会的演进,是一个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自然史过程”。

第二章:资本的秘密——剩余价值学说的划时代创见

如果说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演进的一般规律,那么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则是在运用这一规律,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社会形态进行最深刻、最彻底的解剖。其核心的、堪称划时代的发现,便是剩余价值学说。

2.1 劳动价值论的精炼与前提的奠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始于这个社会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细胞——商品。他揭示了商品具有使用价值(满足人类特定需求的效用)和价值(凝结在其中无差别的人类抽象劳动)的二重性。

他批判性地继承并极大地发展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科学地指出,商品的价值量并非由某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正是这一精炼而坚实的理论基础,为彻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科学依据。

2.2 剩余价值的发现:剥削机制的科学解密

马克思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他如同福尔摩斯般,精准地定位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发生地:它不在流通领域的“不等价交换”,而铁定地、绝对地发生于生产领域。

他深刻区分了“劳动力”和“劳动”:资本家在市场上支付工资所购买的,并非工人的“劳动”本身,而是工人在特定时间内的“劳动力”(即进行劳动的能力)的使用权。

劳动力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价值是由再生产这种商品(即维持工人自身生存及其家庭繁衍)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这在货币上体现为工人的工资。

然而,劳动力这种商品最独特、最关键的使用价值,恰恰是它在被资本家“消费”(即劳动)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一个比其自身价值更大的新价值。工人在这超出补偿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时间里所付出的劳动,被称为“剩余劳动”。由这部分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新价值,就是剩余价值(s)。

2.3 资本积累的内在驱动与末日预言

剩余价值学说不仅揭示了剥削的秘密,更进一步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内在驱动力及其必然趋势。

资本的唯一生命目的,是M-C-M',是剩余价值的无限增殖。这种本性,驱使着资本家不顾一切地进行资本积累。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延长工作日、加大劳动强度来直接榨取更多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通过技术进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在相对意义上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正是对相对剩余价值的疯狂追逐,迫使资本家不得不进行持续不断的技术革新,这直接导致了资本的有机构成(c/v,即不变资本/可变资本)持续走高。

由于剩余价值唯一的源泉是可变资本(v),但利润率(p = s / (c+v))的分母却在不成比例地膨胀,这就无可避免地导向了资本主义最深刻、最致命的内在矛盾——“一般利润率趋于下降的规律”。这一规律,如同高悬在资本主义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是其爆发周期性经济危机的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

它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必将不可避免地日益成为其自身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的“桎梏”。

第三章:解放的道路——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蓝图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物史观)和经济学分析(剩余价值论),如同两条交汇的河流,必然地、逻辑地汇入其政治结论——科学社会主义。它清晰地指明了无产阶级承担的历史使命、革命的道路以及人类的最终归宿。

3.1 阶级斗争作为直接的火焰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强劲的动力。剩余价值学说则彻底揭示了,在资本主义这片土壤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根本的、你死我活的、不可调和的。

因此,《共产党宣言》才以那庄严的语句开篇:“迄今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无产阶级的解放,绝不可能依赖资产阶级的“恩赐”、改良主义者的“调和”,而只能通过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

3.2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自在到自为的觉醒

为什么历史选择了无产阶级,而不是其他阶层,来承担这一推翻旧世界的历史使命?

客观而论:无产阶级是唯一与最先进的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紧密联系的阶级,他们最受压迫,同时也最有组织纪律性。他们“一无所有”,因此在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却能赢得整个世界。

主观而论:无产阶级必须完成一次蜕变——从一个仅仅在客观经济地位上相同的“自在的阶级”,转变为一个拥有了本阶级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创建了自己先锋队组织(共产党)、并彻底明晰自身历史使命的“自为的阶级”。这一觉醒和组织化的转变,是革命从可能走向胜利的核心关键。

3.3 无产阶级专政:通往共产主义的必经之桥

革命的直接目标,是彻底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并打碎其旧的国家机器。但马克思主义的视野绝不止步于此。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深刻指出,无产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而必须将其彻底砸碎,并代之以一种崭新型别的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即人民民主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核心灵魂,是鉴别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它肩负着双重职能:

对内:它是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最广泛、最彻底的民主。

对外:它是对已被推翻的剥削阶级及其一切复辟企图的最坚决、毫不留情的专政。

它的历史任务,并非使国家权力永存,而是作为一个必要的、暂时的过渡时期,利用国家力量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彻底消灭私有制)、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着手消灭“三大差别”、破除旧观念)进行彻底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为国家的“消亡”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创造所有物质与精神条件。

3.4 共产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境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宏伟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共产主义。

这是一个彻底消灭了阶级、剥削、私有制、国家权力以及“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差别)的社会形态。在那样的社会里,生产力将达到极度的发展和解放,物质财富将极大地丰富,而劳动,将从谋生的沉重手段,蜕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

人类将最终摆脱“物”的奴役,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自由人联合体”。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熔铸

在系统地展开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核心组成部分之后,我们必须清晰地勾勒出其区别于一切旧理论的、最鲜明、最本质的根本特征。第一个特征,便是其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4.1 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体现在它将社会主义,从浪漫的“空想”,彻底锻造为了“科学”。

在马克思之前,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们,曾对资本主义进行过天才般的批判,并对未来社会提出了令人神往的设想。但他们的理论,始终建立在抽象的“理性”、“正义”和“人性”等唯心史观的沙滩之上。他们找不出实现新社会的客观规律和物质力量。

而马克思主义,则建立在两大科学发现的坚实基石之上: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形态更迭的客观规律;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经济根源及其必然灭亡。正是这两大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不再是少数天才的善良愿望,而是历史发展的铁的必然趋势,而实现这一趋势的社会力量,就是现代无产阶级。

4.2 “改变世界”:理论的革命本质与锋芒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是其科学性的必然逻辑推论。

如果说资产阶级的“科学”(如庸俗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辩护”——即论证现存秩序的合理性与永恒性,那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其从一开始的目的就是为了批判与推翻。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著名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作为革命哲学的最好、最激昂的宣言。它不是一种在书斋中供人静观的、消极的、被动的理论,而是一种批判的、战斗的、能动的理论。它的锋芒,直指一切现存的、不合理的、压迫人的旧制度、旧关系、旧观念。它的本质,就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辩证统一。

它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就包含了对其必然消亡的理解。

4.3 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真理的阶级性

在马克思主义这里,科学性与革命性,达成了人类思想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它之所以被视为最科学的,恰恰因为它敢于成为最革命的;它之所以是最革命的,也恰恰因为它具备了最科学的品格。

它代表了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革命、也是最后一个被压迫阶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这个阶级的利益,与旧世界的彻底决裂、与生产力的无限发展、与全人类的最终解放是完全、彻底一致的。

因此,只有代表这个阶级的理论,才敢于、也才能够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最客观、最科学地去揭示社会发展的真相,而无需像资产阶级那样,出于维护其阶级私利的需要,而对现实进行种种怯懦的歪曲和掩盖。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二)——阶级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活的灵魂

5.1 鲜明的无产阶级阶级性:绝不屑于隐瞒

马克思主义的第二个根本特征,是其毫不含糊的、鲜明的无产阶级阶级性。

一切旧的、剥削阶级的思想体系,无论是宗教神学、封建伦理还是资产阶级的“普世价值”,都极力将自己的特殊阶级利益,伪装成“全民的”、“永恒的”、“普遍的”利益和真理。

然而,马克思主义从《共产党宣言》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它公开而坦荡地宣布:它就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它就是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事业服务的。这种鲜明的阶级立场,非但没有削弱其科学性,反而恰恰是其科学性的先决条件。

因为只有站在无产阶级这一最先进、最革命、与私有制毫无瓜葛的阶级立场上,才有可能彻底摆脱一切剥削阶级的偏见和局限,以最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去客观审视历史和现实。

5.2 实践性:作为行动指南的根本品格

马克思主义的第三个根本特征,是其实践性。它是一种实践的唯物主义,深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

理论的源头:马克思主义并非空中楼阁,而是对无产阶级斗争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升华。

实践的灯塔:它不是供人死记硬背的教条,而是指导革命实践、发动群众、改造旧世界的行动指南。

检验与发展:“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任何理论,都必须回到实践的熔炉中去,接受检验,并在实践的基础之上,不断地修正、补充、丰富、深化。

5.3 发展性:反对一切教条主义的活的灵魂

正是这种深刻的实践品格,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根本特征——开放性与发展性。

马克思主义绝非一个封闭的、僵化的、早在几十年前就已完成了的“终极真理”体系。它是一个随着实践的洪流而不断发展、充满生命力的科学。将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机械地、脱离历史条件地套用其具体结论,这恰恰是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背叛。

这正是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等著作中,所反复批判的“教条主义”或“本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在于其活的灵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无产阶级革命者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本国、本时代革命的具体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勇敢地去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得出新结论。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将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了列宁主义阶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胜利论。

毛泽东,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独特道路,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伟大理论,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到了毛泽东思想的新阶段。

这些光辉实践,无一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性的生动典范。

结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革命的与发展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至此,答案清晰而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它绝非可以被任意肢解、歪曲的只言片语,而是一个由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一科学世界观、剩余价值学说这一经济学内核、以及阶级斗争与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政治纲领所构成的,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

它的根本特征,赋予了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的独一无二的地位: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旨在“改变世界”的战斗宣言。它也是阶级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高度统一,是旗帜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是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的行动纲领,是一个永不僵化、永不枯竭的活的灵魂。

在今天,那些试图用“不懂马克思主义”来攻击我们的人,他们所要推销的,往往不过是抽掉了阶级斗争、阉割了无产阶级专政、抹去了革命锋芒的“修正主义”赝品,或是脱离了本国实际、只会生吞活剥书本的“教条主义”僵尸。

对于这一切的歪曲和攻击,我们最有力、最坚定的回答,就是重新回到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的经典著作中去,完整地、准确地、科学地去把握这一理论体系的精髓。并以这套理论为最强大的思想武器,以更坚定、更自觉的姿态,投身于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现实斗争之中。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