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这就是命”?

小爱 2025-10-20 来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公众号

这种“认命”意识,并非天然生成,而是如葛兰西所指出的“文化霸权”长期运作的结果。所谓“命”,原是由人造,亦由人改。

深夜的纺织厂里,张姨盯着断了的线头,喃喃自语:“这就是命。”田埂上,望着被暴雨打歪的秧苗,王叔蹲下身,点燃一支烟,吐出同样的几个字。这声叹息如此普遍,仿佛一把万能钥匙,试图打开所有苦难的锁。然而,在这看似认命的薄纱之下,是否真的只是无力?抑或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的经纬?

将苦难归因于虚幻的“命”,恰如马克思所揭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异化”。劳动者在阶级社会中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其劳动成果反成为一种异己的、压迫自己的力量。这种支配关系如此坚固而日常,以至于人们难以洞悉其本质,便将其合理化、自然化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它不是单纯的愚昧,而是现实扭曲在意识中的投射。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我真傻,真的”,何尝不是对这种无力感的悲鸣?她反复诉说的个人悲剧,表面是狼吃了孩子,深层却是封建礼教与阶级压迫这头更凶猛的“狼”,早已吞噬了她掌控生活的可能。将结构性悲剧个人化、命运化,正是旧意识形态维持稳定的微妙机制。

这种“认命”意识,并非天然生成,而是如葛兰西所指出的“文化霸权”长期运作的结果。旧时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将阶级秩序神圣化;而现代的“躺平”或“佛系”,虽带有无奈的反抗色彩,但若仅停留在个体情绪的宣泄,则可能在不经意间解构了集体行动的逻辑,沦为另一种承认失败的方式。统治阶级的思想通过教育、媒体、日常话语,逐渐成为被统治者的“常识”,使不平等秩序被视为天经地义。这便是“命运”话语的意识形态魔力——它将历史的、社会的建构,伪装成永恒的、自然的法则。

但是,历史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命”的枷锁绝非永恒。马克思主义的锋芒,正在于其彻底的批判精神和实践品格。它驱散“命运”的迷雾,指出一切社会关系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实践的产物,因而也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改变而改变。《国际歌》唱出“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正是对这种“命运”观最彻底的反叛。从大泽乡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到井冈山的“敢教日月换新天”,无数次的革命实践已经证明,所谓“命定”的秩序,完全可以在群众的历史性行动中被颠覆、被重塑。承认现实的严峻,不等于屈服于现实的永恒。真正的唯物主义,是认清客观条件之后,依然致力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变条件。

因此,当“这就是命”的叹息再次在耳边响起时,我们应听到的,不仅是个体的无奈,更是对改变集体命运的呼唤。它不应是行动的终点,而应是分析的起点。穿透这声叹息,我们看到的不应是宿命的必然,而是待解的历史课题,是等待被实践所改造的社会关系。所谓“命”,原是由人造,亦由人改。擦去叹息表面的尘埃,底下显露的,永远是那一行被无数先驱用行动刻下的真理:人类的命运,终究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