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能包办代替
革命绝非一场可被少数人预先设计、而后强加于社会的实验,它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处于旧制度压迫下的多数人寻求解放的集体意志的火山式喷发。若无视这一点,便从根基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马克思此言如雷霆贯耳,揭示了社会形态更迭的磅礴伟力。然则,何人能为这列火车提供不竭动力,又何人能决定其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以其深邃的历史辩证法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绝非少数精英的精心编排或强力推行,而是源于千万民众自觉的历史创造;任何试图“包办代替”的革命,纵使怀抱济世宏愿,终将如沙上筑塔,难逃倾覆之命运。唯有尊人民为主体,方能使革命伟业根深叶茂,行稳致远。
历史唯物主义的精义首在确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与推动者。马克思主义破除了英雄史观的迷雾,科学论证了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奠基作用,而广大劳动群众正是生产活动的主体。列宁曾犀利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按上面的命令创立的。它和官场中的官僚机械主义根本不能相容;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亦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著名论断,彰显了共产党人对历史主体的深刻认知。革命绝非一场可被少数人预先设计、而后强加于社会的实验,它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处于旧制度压迫下的多数人寻求解放的集体意志的火山式喷发。若无视这一点,便从根基上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
“包办代替”的革命模式,因其在根本上漠视了人民群众的历史首创精神,必然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的误区,并在实践中表现为脱离群众的命令主义。这种模式将千百万人的社会实践简化为少数“先知先觉”者的精密设计,企图用自上而下的指令取代自下而上的探索,其本质是一种“致命的自负”。回望国际共运历程,一切试图越俎代庖、替群众包打天下的策略,无论其初衷如何,终将因失去力量的源泉而夭折。
从哲学层面观之,主体性范畴具有不可让渡的本质特征。革命意识真正生根,必须经过人民群众在实践中自我觉醒、自我认知、自我解放的过程。马克思早已断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但是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这里的“掌握”绝非被动接受,而是主体对理论的主动拥抱与创造性转化。若将人民视为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非历史的缔造者,便从根本上违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主体-客体辩证法。真正的革命政党其伟大之处不在于代替人民思考,而在于启发人民思考;不在于为人民指明每一步道路,而在于与人民一同在探索中开辟道路。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国际歌》的雄浑旋律,早已道破了历史进步的玄机。革命,这一承载人类对更美好社会形态孜孜以求的壮阔进程,其力量源泉、其智慧根基、其成功保障,始终深植于人民群众之中。“包办代替”只能是背离马克思主义精髓的幻梦。唯有坚信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让革命的种子在人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我们方能驱动历史的列车,沿着人类解放的光明轨道,雷霆万钧,一往无前。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