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架五年期存款,银行也受不了

最近注意到一个新闻:很多中小银行下架了五年期定期存款。

该说不说,这还真是一个稀罕事。
过去,银行最多也就是停掉利率更高的大额存单,像五年期定存这种常规产品直接消失,是前所未有的。
去年,我们还在讨论一些银行的五年期存款利率,竟然比三年期的还低。

但现在已经不是倒不倒挂的问题了,而是连倒挂的“选项”都要没了。
真应了那句歌词: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快。
更有甚者,一些股份行和城商行出于自身净息差压力/坏账风险,把3年期产品也从销售列表中移除,在售最长期限大额存单仅为1年期。

下一步,存款利率为0,或许指“日”可待。
对于偏爱存钱的国人,5年期存款的取消,以及由此释放出来的信号,对很多人将带来巨大影响,重新配置资产成为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不知道大家对于“存款特种兵”这个词还有没有印象。
这是指那些一大早就从所在城市出发,通过高铁+公交赶赴另一个城市的某个特定银行网点存款的人。

2024年可以说是“存款特种兵”们最后的疯狂,国有大行存款利率全面降至“1”字头,而中小银行的存款利率尚处于“3”字头。
时移世易,到了2025年,大中小银行的长期限存款利率普遍步入“1字头”。
存款特种兵这个词渐渐也没什么人提了。
这也是为什么这一轮五年期定存下架是中小银行率先开始。
为什么是它们?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银行这门生意的本质。
银行的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做资金的“中间商”,低买高卖。
用相对低的成本(比如给储户的存款利息)吸收资金,再用相对高的利率(比如给企业的贷款利息)把钱放出去。中间的差价,就是银行的利润,行话叫“净息差”。
过去,银行的日子很好过。
比如用3%的利息吸收存款,再用6%的利率放贷,净息差高达3%,可以说是稳赚不赔。
但现在,情况变了,银行被夹在了中间,两头受气。
一头是放钱出去越来越难,收益越来越薄。
为了刺激经济,贷款利率(LPR)一降再降。
同时,实体经济需求不旺,企业贷款的意愿不强。
银行为了把钱贷出去,还得“内卷”,互相压价。
过去被奉为座上宾的优质客户,现在能拿到3%甚至更低的贷款利率。
银行的赚钱能力,被大大削弱了。
另一头是吸收存款的成本,却迟迟降不下来。
银行虽然调降了存款挂牌利率,但长期存款有锁定利率的特点,对于大量的2022-2023年新增的长期定存,银行仍需按照当初约定的高利率支付利息,不可以随挂牌利率同步下调。
这就导致了银行整体存款成本,短期内就降不下来,净息差就收窄,银行的盈利能力下降。
这一来一回,银行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到了极限。
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已经跌到了1.42%。
1.42%是什么概念?业内的“警戒线”通常被认为是1.5%。

也就是说,整个银行业的盈利能力,已经跌破了维持其健康运营的最低标准。
对于风控能力本就更弱的中小银行,这个数字只会更惨。
它们可能还在为当初2.x%甚至3%吸收来的存款支付高额利息,而新放出去的贷款利率却可能只有3.x%。
这点微薄的利润,可能连覆盖运营成本、支付员工工资都岌岌可危。
更危险的是,当净息差低于不良率时,银行就等于在做亏本生意。
比如,净息差1.4%,意味着每放出100块,一年能赚1块4;
但不巧,不良率是1.5%,意味着这100块里,有1块5可能收不回来了。
辛辛苦苦一年,嘿,还不够赔的。
所以,你就能理解中小银行为何要下架五年期产品了。
那些曾经用来吸引客户的高息长期存款,如今在银行的账本上,不再是业绩,而是“高成本负债”。
为了活下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砍掉这些会持续带来亏损的产品。
那么五年期存款的利率倒挂乃至取消,又意味着什么?
这其实是银行在用行动投票,告诉你一个他们内部的专业判断:未来的利率,只会比现在更低。
按理说,你存钱时间越长,银行给的利息应该越高,因为你牺牲了流动性。
但当一家银行开始出现“利率倒挂”,即五年期利率低于三年期,它其实在用市场行为向我们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银行极度不看好未来的利率走势。
他们宁愿你存三年,也不愿锁定你五年。
因为在他们专业的预判里,三五年后,市场的利率会比现在更低。
如果现在还用一个相对高的利率锁定五年的成本,那未来几年,这笔存款对银行来说就是一笔稳亏不赚的买卖。
取消五年期产品,是比“利率倒挂”更决绝的一步。
它意味着银行连这点“亏本”的风险都不想承担了,他们需要负债端变得更灵活,以便能随时根据市场变化快速调整成本。
除了存款产品,银行的其他一些“小动作”也印证了这份焦虑。
比如,一些银行开始绕过法拍等传统流程,直接下场“卖房”,抛售手中的断供房和抵押房,
核心目的就是尽快回笼现金,哪怕价格低一些。
再比如,对待贷款逾期的客户,态度也变得“柔性”了许多,不再是强硬催收,而是“只要你还,还多少都行”。
为什么?因为只要客户还在还款,哪怕每月只还一点,这笔贷款在账面上就不算作“坏账”,银行的财报就能好看一些。
面对一个存款利率不断下行的时代,我们的选择似乎越来越少。
未来的银行存款利息会继续下降,下降到你忍无可忍。
怎么办?
我的建议可能有些反直觉:
如果你有一笔长期不用的闲钱,现在应该果断存入你能找到的、期限最长的定期存款,哪怕它的利率比三年期还低。
为什么?因为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要变。
银行的这些行为,恰恰给了我们最重要的参考。
在正常的升息周期里,我们当然是选利率最高的那一档。
但在一个明确的降息大趋势下,我们的对手不再是“三年期和五年期哪个利率高”,而是“现在的利率和未来的利率哪个更高”。
银行通过“利率倒挂”和“取消长期产品”这些行为,已经把答案告诉了我们:未来的利率,只会更低。
你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在判断利率走势这件事上,你比银行的专业团队更聪明吗?
大概率不是。
那么,跟随银行的“反向指标”去做决策,就是最理性的选择。
现在锁定一个看似不高的长期利率,是为了避免未来不得不接受一个低到让你无法忍受的利率。
放下对过去动辄4%、5%无风险收益的幻想,那是一个特殊时代的短暂红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当然,说到底,最好的投资永远是投资自己。
投资你的健康,让你有精力去享受生活;
投资你的技能,让你有能力穿越经济周期。
这或许是这个时代里,唯一还具有高复利效应,且确定性最高的资产了。

-END-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