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刑法“大网”越织越密,普通人离犯罪还有多远?

唐娟 2025-11-13 来源:功不唐捐

我只是替同事代收了快递,就被当成诈骗共犯?”

我就转发了一个帖子,怎么成了寻衅滋事?”

我只是获取了一部分QQ号,微信号,就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

我只是卖了个游戏的外挂,就提供了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工具?

我只是因为跟闺蜜关系好,让她用我的卡走了几笔流水,就成了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

类似的咨询最近几年层出不穷,更不用提那些作为企业老板的客户,让我感觉他们都成了惊弓之鸟。

作为执业十五年的律师,我明显感觉到:刑法的“大网”越来越密,犯罪离普通人越来越近,罪与非罪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而入罪的门槛,正在肉眼可见地降低。

从 2011 年《刑法修正案(八)》到 2023 年的《十二》,短短十二年,刑法分则新增了 76 个罪名,其中 2/3 是最高刑三年以下的“轻罪”。

司法解释“量化降线”,让入罪像闯红灯一样简单。

法律条文往往只写“情节严重”“数额较大”,真正的“红线”藏在两高的司法解释里。

而司法解释的量化标准,几乎每隔三五年就下调一次。

数字一旦划定,公安机关就必须立案,检察官就必须起诉,法官就必须定罪。

犯罪与否,不再取决于你有没有恶意,而取决于有没有“达标”——就像闯红灯,只要越过那条线,摄像头就自动记录,没有辩解余地。

我经手量刑最轻的案子———拘役刑一个月。

我自己都觉得这是我职业生涯的耻辱。

说实话,真的不知道这种惩戒想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

让一个年轻人丢了工作,留下案底,背负一个沉重的枷锁。

说好了刑法的谦抑性性呢?

你不能说法官,检察官有错,他们都是100%按照指标量刑,从严仿佛能够证明自己的清正廉洁,但凡展现一点仁心,都害怕哪一天来追究自己枉法裁判的责任。

传统刑法讲究“造成后果”才追责,如今却大量引入“抽象危险犯”:只要行为被认定为“制造风险”,无需实际损害即可入刑。

刑法的角色从“事后惩罚”变成“事前预防”,普通人被提前纳入监控视野,稍有不慎就可能“踩雷”。

行政管理的失灵,对刑事的依赖加剧。

面对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顽疾,行政机关因执法资源不足或地方保护主义,导致“以刑代管”,将本应由行政监管前置的领域直接交由刑法兜底。

所以新闻中时不时出现出现掏个鸟窝,挖一株兰花被苛以重刑,老百姓一片哗然的时候,律师们只有无奈。

“大网”密到什么程度,折射的是国家治理的尺度,也考验个人的警觉。

作为法律人,我期待立法者在“风险预防”与“人权保障”之间保持克制——刑罚不是万能钥匙,社会治理更需要精密的行政、民事、行业自律组合拳。

对于普通人而言,唯有认清这张越来越密的“刑法地图”,才能避免“无意越界”。

记住:犯罪不再遥远,它可能藏在一次代考、一次转发、一次醉酒里。

知法、畏法、守法,是我们在密网时代最底线的自我保护。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