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现代医学"的殖民真相,与资本面具
近代中国的"废止中医案",是医疗殖民最赤裸的案例。

百年骗局揭底:"现代医学"竟是西方殖民医疗?我们如何夺回健康主权
现代医疗日常:凌晨三点,张阿姨又一次被降压药的副作用折磨醒——心悸、失眠、手脚发麻。她望着床头柜上吃空的药盒苦笑:"医生说要终身服药,可这药越吃,身体越虚。"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千万个中国家庭上演。我们习惯了"有病找西医""指标正常就是健康"的逻辑,却很少追问:这套被称为"现代医学"的体系,真的是人类健康的终极答案吗?
当我们翻开历史的褶皱,会发现一个令人震惊的真相:"现代医学"从来不是单纯的科学技术,而是一场持续百年的认知殖民。
它用"科学"的外衣包裹资本逻辑,用"现代"的名义贬低传统智慧,最终将全球医疗体系异化为"西方对抗医疗"的工具。
今天,我们需要一场认知突围——不是要否定西医的外科技能,而是要戳破它的话语霸权,重新定义属于我们的健康主权。
一、正名之战:从"医学"到"医疗"的哲学分野
在中文语境里,"医学"二字承载着中华文明对生命的终极思考。《黄帝内经》开篇即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里的"道",是对生命规律的整体洞察;
张仲景写《伤寒杂病论》,强调"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关注的是人体与环境的动态平衡。中医的"医学",从来不是孤立的技术,而是融合天文、地理、人事的"生生之学"。
反观西方传入的这套体系,更准确的称呼应是"西方对抗医疗"。它的哲学根基是17世纪笛卡尔的机械还原论——将人体视为一台精密仪器,用解剖刀拆解成器官、组织、细胞,试图通过"修理零件"解决疾病。
这种思维指导下,西医的治疗逻辑是"对抗":病毒来了杀病毒(抗生素),肿瘤长了切肿瘤(手术),血压高了降血压(药物)。它擅长处理急性创伤、感染性疾病,却在慢性病、亚健康面前捉襟见肘。
举个例子:面对糖尿病,西医强调"降血糖",通过胰岛素或口服药将指标压到正常范围;
但中医会追问:是饮食不节的"胃热",还是情志失调的"肝郁"导致的气阴两虚?治疗上不是要控糖,而是要调理脾胃、滋养肝肾,让患者调整自己的饮食作息,提升患者气化吸收功能。前者是"修指标",后者是"调根本"。
更关键的是,中医的"医学"指向"治未病"。《千金方》说"上医医未病之病",通过节气养生、药膳调理、情志疏导,让人少生病、晚生病;而西医的"医疗"更多是"治已病",等指标异常、症状明显时才介入。
这不是技术优劣的问题,而是底层逻辑的根本差异——一个是"养元气"的生命哲学,一个是"修机器"的技术思维。
二、资本如何将"医疗"变成"生意"?
如果用"现代"形容这套体系,恰恰暴露了它的伪善。"现代"本应代表进步,但在医疗领域,"现代"的标签下藏着最古老的贪婪——资本对利润的永恒追逐。
1. 商业模式的本质:制造终身病人
2022年,《柳叶刀》一项研究震惊全球:全球慢性病患者已超10亿,占总人口的13%。
这些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共同点是——无法根治,只能终身服药。这背后,是医疗资本的精妙设计:
专利壁垒:药企投入巨额研发(平均26亿美元/新药),通过专利保护获取20年垄断利润。一旦专利过期,立刻推出"升级版"新药(成分相似,疗效未显著提升),继续收割。
指南操控:美国心脏协会(AHA)、欧洲糖尿病协会(EASD)等机构制定的诊疗指南,直接影响医生处方。而这些机构的资金来源中,30%-50%来自药企赞助(《美国医学会杂志》2019年调查)。
指标绑架:将"血压140/90mmHg以下""空腹血糖6.1mmol/L以下"等数字定义为"健康",诱导患者长期用药。事实上,很多老年人的高压控制在150mmHg左右并无风险,过度降压反而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
张阿姨的降压药就是典型案例。她的血压原本是155/95mmHg,医生开了长效钙通道阻滞剂,要求终身服用。
但中医辨证发现,她的血压升高与更年期肝阳上亢有关,通过疏肝理气的中药调理,配合饮食控制,三个月后血压稳定在140/85mmHg,逐渐减药直至停药。但在"指标至上"的西医体系里,这样的案例会被视为"个案",而非系统反思。
2. 医疗产业的虹吸效应
全球医疗支出占GDP的比例,从1960年的4.8%飙升至2022年的10.9%(世界银行数据)。
美国更夸张——医疗支出占GDP的18%,人均年医疗花费1.2万美元,却仍有8.6%的人口没有医保(凯泽家庭基金会2023年数据)。钱去哪了?
药企利润:2022年全球TOP10药企总利润达1850亿美元,超过全球120个国家的GDP总和。
设备依赖:一台MRI机价格2000万-3000万人民币,每年维护费超百万;一台手术机器人售价超亿元。医院为了回本,会鼓励医生多开检查、多做手术。
慢性病管理:中国糖尿病患者超1.4亿,每人每年医疗支出约1万元,仅这一群体就贡献了1.4万亿的医疗市场。资本不会希望他们"被治愈",只希望他们"被管理"。
这不是"医疗进步",而是"医疗工业化"。当治病变成生意,医生的角色从"健康守护者"异化为"药品销售员",患者的身体则沦为资本增值的工具。
三、医疗殖民的三重逻辑
如果说资本驱动是"现代医疗"的经济内核,那么"科学主义"的话语霸权则是它的文化武器。这套体系通过三重殖民,将全球健康主权拱手相让。
1. 话语权殖民:定义"科学",否定他者
"不科学"是西医贬低中医最常用的武器。但什么是"科学"?现代科学的定义源于伽利略的实证主义——可观察、可重复、可量化。
按照这个标准,中医的经络(解剖学未证实)、气血(无法用仪器检测)、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难以标准化)确实"不科学"。
但问题在于:科学不等于真理,更不等于唯一的真理。
历史上,西医也曾被自己的"科学标准"打脸:
19世纪,放血疗法因"不符合细菌学"被废止,但此前2000年里,从希波克拉底到华盛顿,都将其视为"科学"。
20世纪初,磺胺类药物因"明确的化学结构"被视为"现代医学里程碑",却导致大量患者出现严重过敏反应。
近年,FDA批准的阿尔茨海默病新药Aduhelm,因临床试验数据不充分被专家联名反对,却因资本推动强行上市。
所谓"科学",不过是特定时代的认知边界。用单一标准否定其他医学体系,本质上是文化霸权。中医所谓的"不科学",恰恰因为它超越了还原论的局限,很多人无法理解,而其本质关注的是"人",而不是"人的病"。
2. 文化根性殖民:让文明遗忘自己的智慧
近代中国的"废止中医案",是医疗殖民最赤裸的案例。1929年,余云岫等西医派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理由是"中医不科学""阻碍现代化"。这场运动虽被国民政府否决,却埋下了怀疑的种子。
今天的我们,从小接受"西医=现代=先进"的教育:
中小学课本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古代科技",巴斯德的微生物学是"现代科学"。
医学院校里,西医课程占比超70%,中医被压缩为选修课。
媒体宣传中,"中医治本"被嘲讽为"安慰剂","西医治标"却被包装为"精准"。
这种文化洗脑,让无数人主动背叛祖先的智慧。
一位90后妈妈曾告诉我:"我给孩子看病只信西医,中医都是老古董。"可当孩子反复感冒、抗生素越用越没用时,她才想起外婆说的"捏脊"——通过刺激膀胱经增强免疫力。
这不是个例,而是文化殖民的成功:我们不再相信自己的文化能解决健康问题,只能跪拜在西医脚下。
3. 经济殖民:夺走健康自主权
医疗殖民的终极目标,是将健康变成可交易的商品。在传统社会,健康主要依赖家庭护理(如中医食疗、推拿)、社区支持(如草药共享);
而在"现代医疗"体系下,健康管理被剥离出日常生活,变成必须付费的服务:
体检要花钱,看病变钱,买药花钱,康复花钱。
健康知识被垄断——普通人无法通过自学掌握辨证论治,只能依赖"专业"医生的诊断。
健康责任被转移——"是你没管好自己才生病"的指责,掩盖了环境污染、食品添加剂、工作压力等社会问题。
更隐蔽的是,西方医疗资本通过WTO规则、国际疾病分类(ICD)标准,将这套体系推广到全球。
当发展中国家接受"现代医疗",就等于接受了西方的健康定义权、疾病命名权、治疗方案权。我们以为在"与国际接轨",实则在交出自己的健康主权。
四、回归中医,重建健康主权
批判"现代医疗"的殖民本质,不是要否定西医的价值。我们要反对的,是将西医奉为唯一真理的霸权,是资本对医疗的绑架,是文化自信的丧失。
1、文化自信:重新发现中医的当代价值
中医不是"传统医学",而是"活着的医学"。它的人类学价值、生态学价值、整体医学价值,正在被现代科学验证:
经络研究:复旦大学团队用红外成像技术证实,经络线与人体筋膜、神经血管束高度重合。
针灸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认可针灸对慢性疼痛、术后恶心的治疗效果,超过50%的美国医院引入针灸科。
2、制度破局:构建"以人为本"的医疗体系
夺回健康主权,需要制度层面的变革:
政策支持:加大对中医的投入,将符合条件的中医疗法纳入医保,鼓励西学中。
教育改革:医学院校增加中医课程比重,注重中医四大经常的研习和实践。
公众教育:通过科普打破"中医不科学"的偏见,普及"治未病"的理念。
健康,本应是一场自主的修行!
张阿姨最近停掉了降压药。她跟着社区的中医老师学打八段锦,每天喝茯苓薏米粥,血压稳定了,睡眠也好了。她说:"以前总觉得生病要靠医生,现在才明白,健康要靠自己。"
这或许就是破局的关键——医疗的本质,从来不是"治病",而是"育人"。当我们不再迷信"现代医学"的神话,不再被资本和话语霸权绑架,就能重新握住健康的钥匙。
中医不是对抗西医的武器,而是照见我们文化自信的镜子。它提醒我们:健康,本应是一场自主的修行;生命,本应是一次与自然和谐共舞的旅程。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