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三十年祭:被遗忘的毛泽东思想,藏着破解民生困局的钥匙
当我们撕开"接轨"的糖衣,会发现轨道尽头站着的,从来不是普通劳动者——而是资本的狂欢、文化的空心、生态的代价,以及一代人对"人民至上"初心的集体遗忘。

当"与国际接轨"成为信仰:我们究竟接来了什么?
2023年冬天,北京某三甲医院的走廊里,58岁的张桂兰攥着丈夫的癌症诊断书,盯着缴费单上"进口靶向药8万元/月"的数字,突然哭出声:"毛主席那时候,哪有看不起病的说法?"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扎破了三十年来"与国际接轨"的华丽叙事。
从90年代"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口号响彻大江南北,到今天"全球化""国际标准"成为精英阶层的口头禅,我们似乎习惯了用"接轨"解释一切:食品要接转基因的国际趋势,教育要接西方素质教育的模板,住房要接市场化的国际经验,连看病也要接"与国际医疗水平同步"的高价体系。
但当我们撕开"接轨"的糖衣,会发现轨道尽头站着的,从来不是普通劳动者——而是资本的狂欢、文化的空心、生态的代价,以及一代人对"人民至上"初心的集体遗忘。
(一)
被"接轨"改写的生存密码
从"吃饱吃好"到"吃的安全吗"
1958年,毛主席在郑州会议上强调:"粮食问题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必须全党动手,全民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在他的推动下,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近1/4的人口,"吃饱"成为那个时代最踏实的民生承诺。
而当"与国际接轨"的浪潮袭来,"吃好"的标准被重新定义——进口食品、有机认证、转基因技术,这些带着"国际标签"的词汇,逐渐取代了"粮票时代"的安全感。
1、转基因:一场没有共识的"国际馈赠"
2000年前后,美国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大豆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精英们宣称:"转基因是国际农业发展方向,拒绝就是落后。"
于是,我们的餐桌悄然被改变:超市冷柜里,进口转基因大豆油占据了半壁江山;快餐连锁店的食用油,几乎全是转基因原料。
但所谓"国际趋势"背后,是残酷的利益博弈。资料显示,中国每年进口转基因大豆超1亿吨,其中80%用于榨油,而这些大豆的定价权掌握在国际粮商手中。
更关键的是,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科学界从未达成共识:欧盟至今禁止种植转基因主粮,俄罗斯规定转基因食品必须明确标注,日本对转基因作物的进口限制严苛。
而在中国,转基因标识的字体小到需要放大镜才能看清,公众知情权被悄悄消解。
毛主席时代的农业政策始终围绕"自力更生":从袁隆平团队研发杂交水稻,到各地推广良种培育,粮食安全的根基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如今,当我们为"接轨"转基因欢呼时,是否想过:如果有一天国际粮商卡脖子,我们的饭碗还能端稳吗?
2、食品链的"精致利己":进口崇拜与本土贬低
在上海的高端超市,一盒澳洲牛排标价398元,而隔壁摊位的鲁西黄牛肉只卖80元。
这不是简单的价格差异,而是"国际接轨"塑造的消费等级——进口=高端,本土=低端。
更吊诡的是,某些精英一边贬低国产农产品"不够标准化",一边将国外淘汰的养殖模式引入中国。
比如曾引发争议的"速成鸡"事件,本质上是照搬美国工业化养殖标准,用抗生素和激素催熟肉鸡。
结果呢?消费者吃出了健康焦虑,养殖户被迫卷入恶性竞争,而真正的受益者,是掌握标准和品牌的国际资本。
毛主席时代没有"有机认证""绿色食品"的概念,却用最朴素的方式保障食品安全:社队集体种植、供销社统购统销,从田间到餐桌的链条短且可控。
今天的"接轨",却让食品链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模糊,最终买单的,永远是普通百姓。
(二)
文化接轨
当《东方红》的旋律被肥皂剧淹没
1964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首演,"东方红,太阳升"的歌声响彻人民大会堂。
毛主席说:"我们的文学艺术,要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种"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化,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精神脊梁。
而当"与国际接轨"成为文化领域的主流话语,我们的精神世界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置换:课堂上的《老三篇》换成了"成功学指南",电视台的红色经典剧换成了美剧韩剧,孩子们的作文里,"为人民服务"变成了"我要成为精英"。
1、精英文化的胜利与大众文化的失落
某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坦言:"现在教材里的红色经典越来越少,更多的是西方名著节选和现代散文。"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高校将"通识教育"等同于"西方文化启蒙",从古希腊哲学讲到美国宪法,却对中国革命史一笔带过。
文化接轨的另一个战场是影视娱乐。90年代,好莱坞大片刚进入中国时,我们还在讨论"如何学习先进叙事技巧";
如今,我们的影院里80%的排片是好莱坞电影,国产电影要么模仿西方类型片,要么靠流量明星撑场面。
年轻人追的"潮牌"是Supreme,看的"顶流"是韩团,甚至过圣诞节比春节还积极——这不是文化自信,而是文化自卑下的盲目崇拜。
毛主席时代的文化政策,始终强调"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们翻译西方名著,但更重视整理《红楼梦》《水浒传》;我们学习苏联芭蕾,但更用心编排《红色娘子军》。
这种"以我为主"的文化立场,让中国文化既开放又独立。今天的"接轨",却逐渐演变成"以洋为主",最终导致精神家园的荒芜。
2、价值观的错位:从"为人民服务"到"为自己奋斗"
某985高校的就业指导课上,老师反复强调:"你们要进入投行、咨询、互联网大厂,这才是精英的赛道。"而很少有人提及"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
这种价值观的转变,本质上是文化接轨的副产品。
当精英们追捧"个人成功",当媒体渲染"财务自由","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正在被消解。
毛主席时代的大学生,毕业分配时首先考虑边疆建设;今天的年轻人,挤破头要进一线城市赚高薪。
不是说追求个人幸福不对,而是当整个社会的价值坐标只剩下"向上爬",我们是否丢失了更珍贵的东西?
(三)
经济接轨
房地产、医疗与生态的三重代价
1956年,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
这一警示,在今天的经济领域显得尤为刺耳。当"与国际接轨"被简化为"市场化""私有化""与国际规则一致",我们接来的不是发展的动力,而是房地产泡沫、医疗高价和生态危机的三重枷锁。
1、房地产:从"居者有其屋"到"一生还房贷"
毛主席时代的住房政策或许不够"市场化",却实现了基本的居住公平:城市职工住单位分房,农村社员盖自己的房子,没有"炒房"的概念,更没有"房奴"的痛苦。
90年代住房市场化改革后,"与国际接轨"的口号下,我们引入了香港的土地财政模式和美国的投资属性定位。
结果呢?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超过40:1(即普通人需工作40年才能买房),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育;开发商囤地捂盘,地方政府依赖土地财政,整个经济被绑在房地产的战车上。
更讽刺的是,那些呼吁"与国际接轨"的地产商,自己却拿着海外绿卡,把资产转移到国外。
他们口中的"国际惯例",不过是收割普通人财富的工具。毛主席时代"为人民建房"的理念,早已被抛诸脑后。
2、医疗:从"赤脚医生"到"天价账单"
1965年,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全国涌现出180多万赤脚医生,用"一根针、一把草"解决了亿万农民的看病问题。"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医疗体系,曾是中国的骄傲。
90年代医疗市场化改革后,"与国际接轨"变成了"引进国际先进医疗技术",却忽略了"医疗公益性"的根本。
如今,公立医院靠药品加成和检查费盈利,私立医院瞄准高端消费群体,普通人生病要么去挤人满为患的公立大医院,要么承担不起私立医院的天价费用。
一个真实案例:某癌症患者需要使用进口靶向药,每月费用8万元,而印度仿制药只需800元。
但因为专利保护"国际惯例",我们无法大规模进口仿制药。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接轨"时选择站在资本一边,而非人民一边。
3、生态:从"绿水青山"到"污染转移"
毛主席时代提出"绿化祖国""美化全中国",全民植树造林,三北防护林工程初见成效,河流清澈,空气清新。
"与国际接轨"的旗号下,我们引入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西方工业化路径,承接了大量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
珠三角的小工厂排放污水,长三角的化工园区飘着异味,华北的雾霾遮天蔽日。
更讽刺的是,某些地区还曾大规模进口"洋垃圾",美其名曰"资源再生利用",实则是让中国成为发达国家的"垃圾场"。
当北京的市民戴着防毒面具遛狗,当长江里的鱼虾大量死亡,我们终于明白:
所谓"国际标准",不过是发达国家转嫁环境成本的借口。
毛主席时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四)
"与国际接轨"的本质
谁的轨道?为谁接轨?
回到最初的问题:离开毛泽东思想,我们接的"国际轨",到底是什么?
答案藏在精英阶层的行动里:
他们让孩子读国际学校、移民海外,却呼吁普通人"适应国际竞争";
他们在海外购置房产、转移资产,却要求普通人"支持市场化改革";
他们享受着"与国际接轨"带来的财富和地位,却让普通人承担教育、医疗、住房的重负。
毛泽东思想的核心是"人民性"——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离开这个根本,"国际接轨"就变了味:它不再是学习先进经验的手段,而成为资本掠夺、文化渗透、权力寻租的遮羞布。
找回失落的轨道,重新出发!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回望,毛泽东思想从未过时。它教会我们的,不是拒绝开放,而是如何开放;不是排斥国际经验,而是如何筛选、转化、为我所用。
当我们抱怨"内卷"时,不妨想想毛主席时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
当我们焦虑"教育内耗"时,不妨重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方针;
当我们恐惧"看病贵、买房难"时,不妨重读"一切为了群众"的谆谆教导。
"与国际接轨"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失去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找回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坐标,我们才能接好真正的"国际轨"——一条通向共同富裕、文化自信、生态美丽的康庄大道。
毕竟,轨道的终点,从来都不该是资本的盛宴,而应是人民的幸福。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