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穷,因为挣的钱太干净了”?
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让我们穿透意识形态迷雾,看到贫困的真正根源在于剥削性的制度安排,而非个人道德选择。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于鼓励人们放弃“干净挣钱”,而在于变革产生贫困的生产关系本身

“人为什么会穷,因为挣的钱太干净了”这句话在表面上是将贫困归因于个人道德选择,但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度看,这句话实际上无意中触及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矛盾——正是这种特定生产关系,使得劳动者的“干净挣钱”与陷入贫困成为结构性的必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资本家通过支付劳动力价值(工资)来购买工人的劳动时间,而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中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剥削的秘密。当一个劳动者试图“干净地挣钱”——即完全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入,拒绝参与投机、欺诈或其他非生产性活动时,他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剥削的地位。他的“干净”只能保证他获得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工资,但却无法改变剩余价值被资本剥夺的事实。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干净挣钱”的劳动者反而更容易陷入贫困,因为他们缺乏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手段。
马克思对所谓“原始积累”的分析表明,大众贫困的形成并非因为个人道德缺陷,而是历史性的剥夺过程。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强制分离,使大多数人除了出卖劳动力外别无选择。那些“挣干净钱”的人,正是那些没有生产资料所有权、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无产阶级。他们的贫困不是因为他们“太干净”,而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他们被系统性地剥夺了生产资料。相反,资本的原始积累往往充满暴力和掠夺,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中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的理论,指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贫富分化的加剧趋势。贫困不是个人选择的结果,而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相对过剩人口(产业后备军)的形成使劳动力总是供过于求,工资被压到维持生存的最低水平。那些坚持“干净挣钱”的劳动者,实际上成为了这个体系中最容易被牺牲的群体——他们既没有资本的力量,也不愿意通过参与剥削他人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将贫困归因于“挣钱太干净”,实际上是一种颠倒的意识形态叙事。它将系统性的剥削问题转化为个人道德选择问题,从而掩盖了真正的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马克思主义指出,无产阶级的真正解放不在于个人选择“干净”或“不干净”的挣钱方式,而在于彻底改变产生这种对立的生产关系。只有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才能最终消除贫困现象,使劳动真正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挣干净钱导致贫困”的表面话语下,隐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处境的结构性困境。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让我们穿透意识形态迷雾,看到贫困的真正根源在于剥削性的制度安排,而非个人道德选择。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出路不在于鼓励人们放弃“干净挣钱”,而在于变革产生贫困的生产关系本身,最终实现一个“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