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然馈赠”到“劳动解放”: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完整逻辑与历史使命
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完整理解,为我们弥合“自然资源应然公有”与“实然被少数人剥夺”这一历史悖反提供了钥匙。它告诉我们,实现“命根子”回归芸芸众生的道路,不仅仅是一场改变生产资料归属的财产革命,更是一场确立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生产方式革命。

网友绿色说:错了。大自然馈赠给芸芸众生的、和芸芸众生世世代代创造累积的生存资源即生产资料是芸芸众生世世代代生存的命根子!这个命根子只能属于芸芸众生公共所有、公共利用和为公共谋利,这是所有的国家政权存续的命根子。
网友的评论触及了一个根本性问题:自然资源与累积性生产资料的公共属性。这一观点本身具有深刻的正当性——自然资源与世代劳动创造的生产资料,理应是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然而,这一应然判断与实然状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历史鸿沟。正是这一鸿沟,恰恰印证了马克思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深刻性与革命性,而非否定它。
一、 “公共命根子”的历史异化:从理想到现实的悖反
“大自然馈赠”和“芸芸众生世世代代创造累积的生存资源”本应属于公共所有,这在道德和终极目标上是毋庸置疑的。但人类历史的残酷现实是,这一“命根子”在绝大多数时期并未真正掌握在“芸芸众生”手中。从原始社会解体开始,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私有制的确立,本应公共享有的生存资料便被少数特权阶层所垄断。在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垄断达到了极致:土地、矿产、资本等核心生产资料集中于地主、贵族和资本家手中。
因此,网友的观点指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终点,而马克思的理论则科学地分析了我们为何偏离了这一终点,以及如何回归这一终点的现实路径。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应否公共所有”,而在于“如何实现真正的公共所有”。在阶级社会中,宣称自然资源“属于芸芸众生”只是一种空洞的法律或道德宣言,因为分配权和支配权的实际垄断,使得“所有权”在实质上发生了异化。大部分劳动者,尽管在法律意义上被认为是“公众”的一员,却无法实际行使对“命根子”的支配权,反而被迫将自己的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以换取接触和使用这些本属于他们的生产资料的机会。
二、 马克思的解决方案:以“劳动所有”为核心的双重革命
马克思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并未停留在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简单呼吁上。他洞察到,要实现“命根子”真正回归公众,必须进行一场双重维度的革命:一是客体革命,即改变生产资料的归属(公有制);二是主体革命,即确立劳动者在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劳动所有)。这正是文章所强调的“生产资料共同占有”与“劳动力个人所有”的辩证统一。
1. 公有制:破除“资产统治”的制度基础
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针对“命根子被剥夺”现状的直接革命。它通过消灭人格化的资本家和产权主体,从根本上铲除了“按资分配”和剥削的制度土壤。没有这一步,“芸芸众生”对自然资源的权利就永远是一纸空文。公有制确保了所有人在“资产所有”层面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使得任何人无法再凭借对物的垄断来支配他人。
2. 劳动所有:确立“劳动支配”的主体地位
然而,仅有公有制是远远不够的,它可能变成一个失去灵魂的空壳。马克思理论的精髓在于接下来的“立”——确立“劳动所有者”为唯一的生产主体。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框架下,劳动者差异化的个人能力和贡献(即“劳动力个人所有”),成为了分配消费品的唯一尺度,这就是“按劳分配”。它不仅是分配方式,更是“劳动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逻辑从“为资本增殖”转变为“为劳动者服务”,从“谁投资,谁受益”的产权逻辑,彻底转向“谁劳动,谁受益”的劳动逻辑。
三、 理论的统一:在“回归公共”中实现“个体解放”
网友的关切(命根子归公众)与马克思的构想(以劳动所有为核心的公有制)在终极目标上是高度一致的。二者的区别在于,网友的评论描绘了终点,而马克思的理论提供了抵达终点的、切实可行的路线图。
· 没有公有制,劳动所有就无从谈起。在私有制下,劳动者的“劳动力个人所有”只能异化为被剥削的商品,所谓的使用自然资源的权利更是空中楼阁。
· 没有劳动所有,公有制就失去灵魂。如果仅仅改变了生产资料的法律归属,却没有同步完成生产主体的转换——即没有真正确立“劳动所有者”的核心地位——那么,公有制经济仍可能被异化的权力或新的官僚阶层所主导,再度偏离“为芸芸众生谋利”的初衷。
因此,真正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是使“芸芸众生”不仅共同成为“自然资源的主人”,更要成为“自身劳动的主人”。它通过制度设计,确保每一个具体的、活生生的劳动者,都能因其劳动而享有应有的权利和成果,从而将宏大的“公共所有”落实为每个劳动者可感知的、公平的经济实现。
结论:从“权利的宣告”到“权利的实现”
综上所述,对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完整理解,为我们弥合“自然资源应然公有”与“实然被少数人剥夺”这一历史悖反提供了钥匙。它告诉我们,实现“命根子”回归芸芸众生的道路,不仅仅是一场改变生产资料归属的财产革命,更是一场确立劳动者主体地位的生产方式革命。只有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劳动力个人所有”紧密结合,在破除了“资产统治”的同时,高扬起“劳动主权”的旗帜,才能最终完成从“权利的宣告”到“权利的实现”的伟大跨越,引领人类社会走向一个真正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公平正义的新阶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依然焕发勃勃生机的根本原因。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