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李达 | 货币的资本化和剩余价值的源泉

李达 2025-11-21 来源:赤竹隐客

我们已经知道,商品是不断运动的。商品的运动必然地产生了货币。而货币由于媒介商品的运动,自己也运动起来。货币的运动即是货币流通。随着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也发展起来。所以货币的发展,反映商品生产的全面的发展过程。在商品生产的全面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的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水准,就超出单纯商品经济的领域而转变到资本主义的生产的领域。这样的转变,由流通的新形态即资本形态所显现。于是货币就转变为资本。

(李达《货币学概论》2.3.2)

(一)货币的资本化

我们已经知道,商品是不断运动的。商品的运动必然地产生了货币。而货币由于媒介商品的运动,自己也运动起来。货币的运动即是货币流通。随着商品生产与商品流通的发展,货币也发展起来。所以货币的发展,反映商品生产的全面的发展过程。在商品生产的全面的发展过程中,商品的生产发展到一定的水准,就超出单纯商品经济的领域而转变到资本主义的生产的领域。这样的转变,由流通的新形态即资本形态所显现。于是货币就转变为资本。

我们观察商品流通在其中显现的经济形态时,就看到货币是单纯商品流通过程的最后的产物。“商品流通的这个最后的产物,是资本的最初现象形态。在历史上,资本无论在什么地方,首先在货币形态上,当作货币财产、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与土地所有权相对立。”“各种新的资本,首先当作货币,当作由一定过程转变为资本的货币,登上市场(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金融市场)的舞台。”

资本虽然从货币发展而来,并且在市场上采取货币形态,但资本与货币并不是完全同一的东西。

“当作货币看的货币,与当作资本看的货币,最初只由两个不同的流通形态所区别。商品流通的直接形态,是W——G——W′,即是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变以及由货币到商品的再转变。换句话说,是为买而卖。但与这形态相并行,还看到与它特别不同的第二形态。它是G——W——G′,即是由货币到商品的转变以及由商品到货币的再转变。换句话说,是为卖而买。运动的时候,画出后一种流通的货币,转化于资本,变为资本,在其性质上已是资本。”

W——G——W′是单纯商品流通的形态,G——W——G′,是资本的一般的公式,是资本主义的流通形态。这两种流通形态,乍看起来,好像只是货币与商品的位置的颠倒上的差异,但实际上却有根本的差异。后者是为卖而买,前者是为买而卖。例如农夫把米卖绐米商,把所得的货币向织匠买布之时,商品流通采取W(米)—G——W′(布)的形态。这时农夫卖米的目的,在于取得布的使用价值;而米店用货币买米,再卖给消费者,他只注意于米的交换价值;至于织匠的目的,在于把布换取货币,以便用货币买进其他必需品。这时的货币是体现交换价值的东西。所以W——G——W′的流通形态,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与商品的交换,两极的商品是使用价值不相同的东西。

但G——W——G′的流通形态,是以商品为媒介的货币与货币的交换,两极的货币,必须是量不同的东西,因为货币在质的方面没有差别。因此,投入于流通中的货币额,必须变为比较增大了的货币额而从流通界脱离出来。换句话说,终点上的G′必须大于始点上的G,否则两种同额的货币互相交换,就全无意义。G′大于G的部分,我们用g表示它。于是上述的公式可改写为G——W——G′(G+g)。这公式中的g,叫做剩余价值。这剩余价值是由资本所产生的东西。货币,在它产生剩余价值之时,开始变为资本。所以“当作货币看的货币”,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货币,它和产生剩余价值的货币,即“当作资本看的货币”,是不相同的东西。

(二)剩余价值的源泉

当作资本看的货币,为什么能产生剩余价值?这剩余价值究竟从什么地方发生?

乍看起来,这问题好像很简单。人们或许以为这剩余价值是由于买卖商品得来的,即是从流通过程得来的。但剩余价值,不能从买者在价值以下买进商品的事实发生,也不能从卖者在价值以上卖出商品的事实发生。因为各人都互相成为买者与卖者,买方的损失是卖方的利益,卖方的损失是买方的利益,因而两个场合中的各人的利益与损失,就互相抵消,绝不能得到剩余价值。所以就资本家阶级全体说来,价值的增加绝不因这种流通而显现。

人们或许又以为剩余价值是欺骗得来的。但欺骗者虽能因牺牲他人而致富,但欺骗者与受骗者双方所有的总价值,即流通价值额一般,却决不因此而增大。而事实上资本家阶级的财富却是日益增殖,这便是剩余价值不是从欺骗的买卖发生的实证。所以“一国的资本家阶级全体,绝不能因自己欺骗自己而赚钱”。

价值的增殖,既然是不能由商品的流通而显现,而各国资本家阶级全体却逐年因占有剩余价值而致富,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于是我们又回到剩余价值从什么地方发生的问题。为要理解这个问题,就不能不在资本家所购买的一切商品中去探寻那种能使价值增大的商品。而这种含有使价值增大的可能性的商品,首先必须是活的商品而不是死的商品。资本家必须取得这种活的商品来消费,靠它创造新的价值,增大最初商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剩余价值,这是自明的事情。这种能够使价值增大的活的商品,只有劳动力一种。劳动力寄存在劳动者的活的人格之中,只有劳动者才能增大那种被投入流通界的货币的最初价值,造出剩余的价值。货币的最初价值的这样的增大,就是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实现。

资本家买进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拿来放在生产过程中消费,才能把最初在工资形态上投下的货币的价值增大起来。劳动者为了得到货币(工资),才把劳动力卖给资本家,替他劳动,替他创造剩余价值。这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在工资形态上得到报酬的时间以上的劳动所创造的,而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价值,低于劳动者所造出的商品的价值。

所以货币转变为资本,要有一个根本的前提条件:这个条件,即是失掉了生产手段而仅有劳动力这种商品的劳动者之存在。在自有生产手段而使用自己的劳动力去生产的单纯商品经济之中,货币不能转变为资本。货币只有在把劳动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添加于最初商品的价值之中,才转变为资本。换句话说,货币只有在购买劳动力用以创造剩余价值的条件之下,才变为资本。劳动力变为商品,是在资本家与劳动者的阶级关系已经存在的社会中,才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资本买进劳动力,是因为要使用它来创造剩余价值;劳动者出卖劳动力,是因为缺乏生产手段,只能以工资维持生活,被逼迫着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因而劳动力与生产手段相结合,只有在劳动力变为商品的条件之下,才是可能的。所以剩余价值的源泉,不存在于流通过程之中,而存在于资本的生产过程之中(我们把资本的一般公式即G——W——G′(G+g)分析起来,即是G——W…W′——G′(G+g)其中的W…W′是生产过程,剩余价值是在W…W′过程中形成,不过在W′——G′的过程中实现而已)。

从上述各点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货币和商品,其本身不是资本,而资本也不是单纯的货币和商品。”

由于上面的说明,所谓货币产生剩余价值的谜,即G——W ——G′(G+g)的谜,也就可以解开了。

下面我们进而说明货币的阶级性。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恩格斯是与工农相结合的典范和楷模 ——纪念恩格斯诞辰205周年

乌有之乡网文活页资料2026年度预约公告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两日热点

小丑的叫嚣终将消散! 毛主席思想将如同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李甲才:浅析统台不大的事被演绎成难缠问题之见

他们在背后打的黑枪,我们会一笔一笔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