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能创造剩余价值吗?
AI虽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却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强大杠杆,让资本对活劳动的剥削进入了更高效、更隐蔽的阶段。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关于“AI是否能创造剩余价值”的争论众说纷纭。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经典框架出发,答案清晰而明确:AI本身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它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一种具有革命性的生产工具,既成为资本压榨活劳动的新利器,也让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愈发尖锐。
马克思对资本的经典二分法,为我们剖析AI的本质提供了根本依据。资本被划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不变资本是生产资料的总和,包括机器、厂房、原料等,它们在生产过程中仅将自身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不会产生任何价值增殖;可变资本则用于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作为特殊商品,其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能够创造出远超自身价值(工资)的剩余价值,这正是资本增殖的唯一源泉。AI无论多么先进,多么具备“智能”表象,其本质依然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死劳动”的结晶,属于不变资本的范畴。它在写作、绘画、编程等场景中的运作,不过是执行预设算法,将研发成本、硬件损耗、电力消耗等自身价值转移到最终产品中,既不消耗劳动力商品,也无法创造出超越自身转移价值的新价值。

AI虽不能创造剩余价值,却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强大杠杆,让资本对活劳动的剥削进入了更高效、更隐蔽的阶段。一方面,AI极致提升劳动生产率,使单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的产出远超以往,这大幅压缩了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让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效率呈几何级数增长。另一方面,AI创造了更隐蔽的剥削形式,一个员工借助AI就能完成过去一个团队的工作,表面上是工具的进步,实则是劳动强度的极致压缩——他的一小时劳动,因AI的加持可能等价于过去的十小时,这使得资本对活劳动的剥削率急剧攀升。更值得警惕的是,AI推动的远程协作、随时响应模式,模糊了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远超合同约定,大量无偿剩余劳动被“灵活性”的外衣所掩盖,剥削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AI的广泛应用不仅是剥削工具的升级,更让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进一步激化,呈现出深刻的悖论与危机趋势。其一,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利润率下降的矛盾愈发尖锐。资本家为争夺竞争优势,竞相投入巨资研发和购买AI,导致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占比持续上升,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但由于只有可变资本能创造剩余价值,不变资本的过度投入必然导致一般利润率下降,这一趋势驱动资本间的竞争白热化,迫使资本不断寻找新的剥削领域以维持利润。其二,阶级结构面临重构,“无用阶层”的隐忧浮出水面。当AI能够替代大量脑力劳动,传统意义上的中间阶层也面临无产阶级化的风险,社会可能分裂为少数掌控AI资本的巨头、一批与AI协同的高技能劳动者,以及大量被排挤出直接生产过程的群体。这引发了一个历史性命题:如果大部分人连被剥削的“资格”都丧失,现存的社会秩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AI绝非剩余价值的创造者,而是资本主义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升级。它既是资本榨取剩余价值的利器,将剥削效率推向新高度,也内含着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激化到顶点的种子。AI作为“死劳动”的结晶,反而让“活劳动”的地位与未来成为时代焦点。面对AI带来的变革,核心问题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我们如何构建社会关系,驾驭这种强大的智能?是让它成为奴役所有人的资本帮凶,还是让它成为解放人类、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不仅是技术选择,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政治与社会抉择。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