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的牢笼,妥协的共鸣 | 异化理论的新进展
不突破资本主义的框架对根本制度进行革命而只是社会层面的改良,无意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秩序,真的能够完全超越资本主义吗?本质就是腐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滞后于生产力,死不悔改只有毁灭

加速理论下的异化
一个半世纪前,马克思揭示了工人与其劳动产品的异化。异化既表现为我的生活资料属于别人,我所希望的东西是我不能得到的、别人的所有物;也表现为每个事物本身都是不同于它本身的另一个东西,我的活动是另一个东西,而最后,——这也适用于资本家,——则表现为一种非人的力量统治一切。金钱是从人异化出来的人的劳动和存在的本质,这个外在本质却统治了人,人却向它膜拜。一个世纪前,法兰克福学派先驱们控诉了文化工业带来的全面异化。今天,法兰克福第四代哈特穆特·罗萨告诉我们,异化已进入新阶段:其根源不再是某一特定领域,而是渗透在生活每个角落的“社会加速”。它扭曲了我们与空间、物品、行动、时间乃至自我的关系,让自由全面的发展的渴望,沦为一种奢侈的叹息。西马法兰克福学派历来的学者都十分重视异化。罗萨在总结当代社会,提出加速理论,并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基础上,提出了五种因加速而造成的新的异化。这是对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及后来多位法兰克福学派学者提到的全面异化的更进一步地发展。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加速理论,罗萨曾在其著作《加速:现代社会中时间结构的改变》中对社会加速理论进行了完整论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看原文,我们的重心放在解释他的五种异化和简要评价,加速这部分只做简单叙述。所谓加速,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数量的增长(逻辑上,等同于某一数量所耗用的时间的减少)”。这一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以时间消灭空间”。社会加速的三个主要面向为
①科学技术的加速
②社会变迁的加速
③生活节奏的加速。
这三个范畴的分析基本覆盖了社会加速现象的所有方面。
在罗萨看来,现代性病症的根源在于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目的是使人们达到美好生活,而达到美好生活必需的前提是人与社会之间有基本的同步关系。由于现代化的时间加速逻辑,使得人与社会开始因为不同的步调而产生去同步化的现象,人和社会之间发生堕距和断裂。
五种新异化
第一种是空间异化。这是一种自我与外部世界的结构性扭曲即主体坐落于世界的空间定位发生扭曲的现象。人类的身体毕竟是一种空间性存有,世界其实也是一种具有空间隐喻的情景。在加速时代,交通可谓十分发达,人类常常因为各种原因需要经常迁移,面对周围不断改变的社会地理环境,人们会越来越感觉到自己处于一个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空间中。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些情况下会发生心理解离。
第二种是物界异化。这种异化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由空间异化所带来的产物。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马克思所说的劳动产品即人类生产的商品,另一种是消费之物。在消费主导的社会,物在很大程度上构建了个体身份,承载了个体的生活经验、性格特质、经历等。当我们处在一个不断加速变化的世界中,人们也经常会感到与这个世界里的物的熟悉感被剥夺。现在在医院里,甚至一个年轻人也不能一次完全弄清楚所有的就医流程。快速更新迭代的电子产品也让人目不暇接,往往是刚熟悉一个产品,更新的产品又上市了。面对周围不断更新的物品,我们必须不断重新熟悉这些陌生的物品。另一方面,在加速社会中,物如果损坏,人类首要选择是扔掉,而非修理,因为有时修理成本甚至高出重新购买的金额;物在没有损坏时,人类也会不定期地更换。然而每一件物品都是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联系的标志,一旦被抛弃,它就不再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体验、身份认同的一部分,它们的存在只是单纯地为了使用而使用,关于事物的经验和记忆都会被抽离出去,这便导致了我们与物的世界的异化。这也是加速社会的特征之一。
第三种是行动异化。在面对身边一堆不确定的物品时,以前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熟悉的“在家感”,这是指我们处在特定环境、以特定的方式生存的感觉。它越来越被技术加速不断覆盖。更重要的是,由于高度加速的社会,导致我们没有足够时间去真正了解周围事物。信息过载令我们无法完全集中精力在一件事情上,人类的行动中不仅有重要的事情,还有无关紧要的、根本不是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当你想要搜索有关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时,总是会被其他关系不大的网路小说或突然弹出的新闻或广告阻拦,虽然不想看,但也花费了数秒去关闭页面或简单浏览。人类依赖工具的同时总是发生一些意外情况。此外,我们还用追寻短期内可以快速实现的目标取代长远计划,这种虚假的需求致使人们忘却真正重要的事情,偏离了原本计划,行动很容易与我们自身的意愿相异化。
第四种是时间异化。这是加速理论中最为核心的异化。加速社会中貌似人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但实际上时间并不为人所掌控。人们对于时间的感知越来越薄弱,人们虽然感觉自己处于一个时间流逝非常快的世界,但对于时间流逝的过程感受没什么印象。例如国庆假期,游玩之后,时间一下子就过完了,事后却记不清自己究竟在这几天做过什么,只有一些片段的记忆。时间就这样莫名其妙不见了,仿佛在那段时光里自己并不曾存在一样。在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时间只是有,但事情也太多了”。
第五种是自我异化。正如马克思异化理论中人与人的异化是劳动产品与人、劳动行为与人、人与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必然后果,罗萨的第五种异化现象是前四种异化表现的直接结果。社会加速纯粹而直接地导致世界关系的崩坏,我们与物、空间、时间的鸿沟愈加增大。人们与时间、空间、物的异化使人与人之间原本紧密的联系被割裂,自身与社会的关系结构性破裂。如果人们对自己所身处的空间感到陌生,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对象到底是什么,怀疑自己种种作为、想不起来自己曾经历过什么事件,那么人们也就缺乏所有自省与反思的参照,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到底能做什么、到底有什么生活。在加速社会当中,人们因为结构性稀缺的时间而无法追上这个世界的变动,以至于仿佛被世界甩开、抛弃。莫名的孤寂与无力感,最终会因为而侵蚀整个社会吞生活。而人们离美好生活的可能性也就会越来越遥远了。就像十年前火起来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身处在这样的世界,有人会居高临下地说我们如何才能抛下功名利禄,回到自我本身?但在这个世界里,穷人连放下手机都身不由己。

克服异化
我们当然不能回归到宗教的虚无里去寻找克服异化的办法。针对社会加速的普遍现象给人们带来的巨大变化和冲击,罗萨同以往的社会理论家们一样,积极提出解决异化的方案。无论是想要摆脱技术控制、回归自然本真状态的海德格尔、克服资本积累的大卫·哈维,还是致力于战胜速度拜物教的维希留,都是利用社会减速的方式减缓社会加速的趋势,可世界的熵增不可避免。罗萨并不准备采取慢生活节奏或干脆回到原始状态作为解决加速异化的方法。他也没有采取法兰克福学派前辈理论家如马尔库塞的大拒绝或哈贝马斯重建交往理性的宏大方案,他强调哈贝马斯要建立的主体间交往环境在当今现实背景下是不可能的,因为每个人都“被一个巨大而看不见的时间体制管制、支配和压迫,而且这种时间体制并不是政治性的。”这种时间的压迫弥漫于全社会,加速为我们创造了严密的时间体系,架构了我们的交往关系。既然不是政治性的体制,那么用政治的方法丝毫没有效果。
罗萨在2016年新著《共鸣(共振):一种世界关系的社会学》中点明,消除异化的途径是共鸣,其试图改变已经发生扭曲的世界关系。共鸣原指物体因共振而发声的现象或思想上或感情上的相互感染而产生的情绪。罗萨这样解释共鸣概念的性质:“共鸣意味着与异化不同。当然,这个概念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或感性的概念,而非一个认知性的概念。”其实共鸣不是逃脱社会加速的魔掌,而是对加速社会的积极适应。“共振关系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作为基本条件,这样才能利用时间,并以时间去建构一种稳固性的社会关系。”在他眼中,异化和共鸣不是相互对立、非此即彼的。能带来美好生活的健全世界关系,应该是一种共鸣和异化相互不断辩证转化的世界。让生命适应这种社会加速的节奏,一旦适应了加速的节奏,就不用担心被甩出社会。
共鸣观点批判
马克思虽然没有提出针对社会加速异化的解决方案,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原则、以他的视角处理资本逻辑引发的矛盾可以尝试破除资本加速的怪圈。从法兰克福学派二三代开始,无论是哈贝马斯还是他的高徒霍耐特,都忽视了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出发点——经济,而是集中火力批判资本主义道德伦理缺陷,夸大道德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弱化了其批判理论的激进性和攻击力。到罗萨这里,妥协程度加深。很明显,异化在罗萨这里虽然是批判的对象,却也是不得不服从的定律。如果向现实的社会速度低头,并主动适应,使自身与异化融为一体,产生和谐,人类便不再有被速度抛弃的感觉。一切的不适应和被抛弃的感觉只是缺乏共鸣。严格意义上说,共鸣虽然提供了一种新的批判视角,共鸣作为异化的解决方案是不理想的,不是摆脱异化的途径,反而是更好地屈服于异化的手段。这不是批判,而更像是一种对无力改变的现实的妥协。不突破资本主义的框架对根本制度进行革命而只是社会层面的改良,无意于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秩序,真的能够完全超越资本主义吗?
资本主义社会一路高歌猛进,将生产速度和社会发展速度发展到极致,却给人类带来心理和物质上的双重压迫和剥削,资本主义加速迫害人类生存境况、生态环境,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不是完美的。目前急需一种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的生产形式,它应该不同于资本主义割裂人的总体性,但也不能是倒退的自然经济生产方式的田园牧歌。假如有一天我们真的找到了这样一种生产方式,这也许才是找到进入没有异化的世界的一块敲门砖。
事物达到极致后总是要走到反面的,加速到社会再也不能承受的时候,就是资本主义毁灭之时。
参考文献
[1]王一惠.哈特穆特·罗萨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20.DOI:10.27123/d.cnki.ghlju.2020.000757.
[2]新异化的诞生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大纲责任者:哈特穆特·罗萨 郑作彧
还有很多是郑老师《当代前沿社会理论十讲》里面的东西,因为不是学术论文就未标了。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