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传秘方”
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社会里,知识不该再是私人财产,而应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药方、工艺、技术不再被锁在某个家族的抽屉里、某个商贩的广告词里,而会像空气与阳光一样,为所有人自由共享。

在日常生活中,“祖传秘方”是个人人耳熟能详的词汇。它总是带着一种神秘的面纱,不论是治病、做菜,还是工艺、商业宣传,只要加上“祖传”二字,就似乎天然具备了权威性和稀缺性。
可是,如果我们用马列毛的视角去看,就会发现“祖传秘方”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民间习惯,而是阶级社会中知识被私有化、神秘化的一种体现。
在阶级社会里,知识和技术和土地、资本一样,都成为少数人垄断的资源。真正能造福大众的东西,如果被完全掌握在人民手里,就会削弱统治阶级的利益。于是,知识的流通被人为阻断,经验被人为保密,甚至披上神秘的外衣,变成“秘不外传”的祖产。
所谓“秘方”,本质上,就是知识的私有化,是知识被当作一种资本来占有和交换的形式。它不是为了人类整体的进步和大众的健康,而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服务。
如果我们从医疗领域来看,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医学的发展本应是全人类经验的积累,是公共性的成果。凡是真正有效的药方,不会长久停留在某个家族的传承中,而会被广泛传播、进入典籍,最终形成科学的体系。
然而,在阶级社会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高举“祖传秘方”的旗号,用所谓“独家绝技”来牟利。更严重的是,这些“秘方”很多时候并没有经过科学验证,却利用人们的无知和焦虑来收取高价。
群众之所以愿意相信,并不是因为他们天生迷信,而是因为社会现实给他们留下的选择太少:当公共医疗昂贵、资源不足时,他们只能寄希望于这些神秘的偏方。这本质上不是群众的问题,而是制度性压迫的结果。
饮食与工艺方面的“祖传秘方”,则更多体现了商品拜物教的逻辑。明明只是普通的调料比例、火候经验,或者代代积累下来的手艺,却非要套上“秘方”的外衣,成为提高价格、制造稀缺的噱头。消费者不是在购买实物本身,而是在购买一个被符号化、神秘化的故事。这种现象背后,是商品经济逻辑的深度渗透:生产的目的已不再是满足普遍需要,而是通过营造神秘与稀缺来获取最大利润。
这种现象恰好印证了马克思所说的商品拜物教:人们在商品上看到的,不是劳动与实践,而是虚幻的神秘光环。
“祖传秘方”被商人利用,成为创造超额利润的工具,这揭示了资本逻辑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最细微处。
然而,这种“秘方”的存在也暴露出另一个深层矛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从根本上看,是一个知识不断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逐渐普及到大众的过程。印刷术让知识突破了手抄本的垄断,现代教育体系打破了学问只在少数贵族中传承的局面,毛主席时代的“赤脚医生”则进一步把医疗知识交到农民手里。
这些历史进程,都是对“秘方逻辑”的否定。因为真正的社会主义道路要求知识共享、科学普及,而不是继续维持知识的神秘化与私有化。
毛主席讲过:“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但同样可以说,知识的普及,是人民健康和解放的生命线。
从更广的历史角度看,“祖传秘方”的存在,其实是阶级社会对知识的一种扭曲。它一方面折射出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但另一方面,它又在私有制逻辑下被异化,成为一种排他的、谋利的手段。在一个真正为人民服务的社会里,这些经验会被系统化、科学化、共享化,而不需要靠“秘方”来维持。
放眼未来,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社会里,知识不该再是私人财产,而应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药方、工艺、技术不再被锁在某个家族的抽屉里、某个商贩的广告词里,而会像空气与阳光一样,为所有人自由共享。在那样的社会里,“祖传秘方”会自然消亡,因为再没有人需要靠制造神秘来维持利益。
因此,“祖传秘方”的存在,从根源上看,不是因为方子多么神秘,而是因为阶级社会里知识被私有化、不平等分配。它的流行,正说明人类还处在一个少数人掌控资源、多数人被迫依赖神秘的阶段。真正的解放,不在于寻找更多“秘方”,而在于推翻这种不平等,打破知识私有化的枷锁,把一切有益的知识变成劳动人民共同的财富。
一句话总结:“祖传秘方”是阶级社会的产物,它所承载的不是神秘智慧,而是知识不平等的烙印。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