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越来越变得让人看不懂的荒诞模样了
荒诞之中透着讽刺——自由被包装成竞争,放松变成劳作的延伸。这场比赛的荒诞,实际上象征了社会焦虑。
11月15日,内蒙古包头,一家购物中心举办了一场“躺平大赛”,吸引了240名选手报名。规则极端:全程必须平躺在统一床垫上,只能翻身、玩手机,严禁坐起、离开床垫或上厕所。唯一的补给方式是点外卖,但吃饭也必须保持躺姿。没有时间限制,谁坚持到最后,谁就是冠军——奖金3000元。为了应对“憋尿”难题,不少参赛者穿上成人纸尿裤。开赛24小时内,186人陆续退场,最终,一名男子硬躺33.5小时,赢得比赛和奖金。

乍一看,这似乎只是荒诞而滑稽的新闻:懒散也能竞技,躺着也有排名。但如果把目光拉开,这场大赛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深层的文化与心理状态。
荒诞性,不在于比赛本身,而在于它与现实生活的惊人相似——现代人的生活早已荒诞化,即便是懒散、休息,也无法摆脱竞争、规则和评价。
这场比赛揭示了荒诞的社会文化的折射:每一个行为、每一个选择,都在无形中被量化、评估、消费。
购物中心通过奖金、规则和媒体关注,将人的“消极”转化为娱乐和商品,把生活本应自由的空间压缩成可操作、可观察、可评判的竞技场。
荒诞之中透着讽刺——自由被包装成竞争,放松变成劳作的延伸。
这场比赛的荒诞,实际上象征了社会焦虑。躺平大赛让人看到,即便放弃奋斗,也无法真正获得自由。
身体的自然需求、心理的极限,都被规则和制度束缚。穿纸尿裤、忍受憋尿、等待他人退场,这些细节虽滑稽,却折射出现代人对生活、工作的焦虑感——我们渴望喘息,却无处可逃;我们想停下,却被评价、比较和规则紧紧裹住。
荒诞正是这种无力感和焦虑感的具象化,它让人莞尔,但笑声背后是深深的共鸣和自省。
潜在的警示在于:社会内卷、商业化压力和评价体系已经全面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连最自然、最原始的休息行为,也无法摆脱被利用、被量化、被比较的命运。
荒诞不仅在行为本身,也在文化氛围里弥漫。资本主导的社会将一切活动商业化、娱乐化,把人类的自然反应变成可供消费的表演。
这个世界越来越奇怪,连“什么都不做”也可能成为商品、成为指标、成为表演。荒诞在无形中渗透,每一次选择、每一次放弃,都无法摆脱规则、评价和竞争的影子。
商业逻辑、社会评价、文化焦虑相互交织,让荒诞成为生活的常态,也让人对现代生活的边界产生困惑——到底哪里是生活,哪里是表演?
这种荒诞性与讽刺性,正是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荒诞不再是偶发的笑料,而是被制度化、商业化、文化化的存在。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参与者、观察者或被观察者,荒诞已经深深植入生活的细节中。

社会内卷和评价体系不仅消耗时间和精力,更在塑造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让自由成为一种被稀释的幻想。
33.5小时的平躺,3000元的奖金,荒诞、无意义,却真实存在。它不仅是一条新闻,更是一种文化象征:这个世界正在以越来越让人看不懂的方式运转,荒诞早已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这样的世界里,笑过、叹息过、摇头过,也无法让荒诞消失。它像空气般无处不在,像水般渗透进生活的每个缝隙。每个人都在参与、被参与、被观看。
荒诞的规则没有终点,生活的竞争没有休止符。我们被卷入荒诞,也在荒诞里寻找安慰。或许,这正是现代生活的真实写照: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却又无处可逃。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