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民族主义是阶级矛盾最好的遮羞布

小爱 2025-11-19 来源: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公众号

迷雾终有散去的时刻。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扩大的贫富鸿沟、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一次又一次地戳穿着民族共同体的神话。

历史的舞台上,总有一些宏大的叙事被精心编织,它们如浓雾般弥漫,试图遮蔽社会肌理中最深刻的裂痕。当人们高唱着同一首爱国歌曲,挥舞着同一面旗帜,一种“我们”属于同一民族的强烈感觉便油然而生。然而,在这看似团结一致的合唱之下,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固有的、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根本对立,却从未因这和谐的旋律而消弭。统治阶级所做的,正是用民族的宏大外衣,去包裹并试图化解阶级冲突的尖锐内核。

将阶级矛盾转化为民族矛盾,是资本主义统治术的精髓。资产阶级在掌握国家机器后,面临的最大威胁并非外敌,而是内部无产阶级的觉醒与联合。正如历史所揭示的,当工人们意识到他们共同的阶级利益,并跨越国界携手时,将对资本秩序构成颠覆性挑战。因此,淡化“阶级”这一揭示经济地位差异的概念,代之以“民族”这一看似天然、包容所有人的身份认同,便成为维护统治的关键策略。通过教育体系、媒体宣传和日常文化仪式,一种“民族共同体”的神话被不断建构和强化。在这个神话中,资本家和工人被描绘成“同胞”,是休戚与共的整体,从而巧妙地将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劳动异化等真问题,转化为如何让“我们的”民族国家在国际竞争中更强大的伪命题。这种话语转换,使得剥削关系被掩盖在“国家利益”的帷幕之后。

民族主义在此扮演了双重角色:对内是粘合剂,对外是排外情绪的催化剂。当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不满情绪累积时,将矛头引向外部“他者”——无论是经济上的竞争对手,还是文化上的“异类”——是屡试不爽的转移视线之法。资本家可以一边将工厂迁往劳动力更廉价的国家以最大化利润,一边在国内鼓噪“保护本国就业”的民族主义情绪,将工人因失业而产生的怒火,从资本逻辑本身引向外国或移民。这种策略成功地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潜在威胁,扭转为服务于资产阶级国家利益的民族沙文主义。工人们被教导去仇恨远方的“敌人”,而非审视近在咫尺的剥削者。民族主义的情绪越炽热,阶级分析的理性之光就越显得黯淡。

这种意识形态运作的最终目的,是维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一个牢固的阶级社会,不仅需要经济和政治上的强制,更需要思想上的认同,或者至少是默许。通过将现行秩序自然化、民族化,将其描绘为历史传承的、毋庸置疑的“我们”的生活方式,统治阶级使资本逻辑的扩张和对劳动的支配变得合法且难以挑战。当人们将市场经济的法则、财富的巨大不平等视为民族特性或国家发展不可避免的阶段时,他们便丧失了对社会进行根本性变革的想象力。资本主义制度本身,这个特定的、历史的产物,就被巧妙地伪装成了与民族命运绑定的永恒存在。

不过,迷雾终有散去的时刻。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扩大的贫富鸿沟、全球性问题的加剧,一次又一次地戳穿着民族共同体的神话。这些危机揭示了一个冷酷的现实:在风暴来临时,统治阶级的“民族大义”往往优先服务于保全自身资本,而非普通“同胞”的生计。每一次这样的揭露,都是一次阶级意识重新萌芽的契机。真正的团结,并非源于虚幻的民族认同,而是建立在改变共同被剥削处境的实际阶级利益之上。穿透民族主义的重重迷雾,重新发现那被遮蔽的阶级现实,不仅是理论上的清醒,更是走向真正解放的起点。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乌有之乡网文活页资料2026年度预约公告

《求是》(2025年22期):习近平: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两日热点

吴铭:金融,只会祸乱,不会造福

都被狗吃了

俞敏洪:口号与时代的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