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直面“去产能”面临“4大尴尬” 就如接受一枚硬币,不仅接受正面,也要接受反面
整天高喊要自我革命,一个绝对前提就是勇于直面!

1992年是改开历史非常不平凡的一年,就在这年开始了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推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改革。经过30多年市场化推入,那被神化、美化、绝对化的市场经济,真是谋求发展的济世良方?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真能逃脱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的宿命?
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
受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无序生产,反复产生毁灭性经济危机。对此,马克思在鸿篇巨著《资本论》专门做了揭示,可以说,系统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产生经济危机的6大特点:
1.周期性发生经济危机。自1825年英国出现第一次普遍生产过剩危机,1836年、1847年、1857年、1866年、1873年、1882年、1890年和1900年。每隔十年左右,就要周期性发生一次经济危机。
2.经济危机周期越来越短。在1900年危机之后,进入20世纪,迄“二战”以前,又发生了 1907年、1914年、1921年、1929~1933年、1937~1938年的经济危机,约每隔七八年就发生一次危机,危机持续时间加长。
3.经济危机破坏力越来越大。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是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互相交织,危机持续了4年之久,包括了资本主义世界的一切国家,使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4%,贸易总额下降了66%。
4.美国成世界经济危机导火索。“二战”后,美国在1948年、1953年、1957年、1960年、 1969-70年,1974-75年、1980-82年、1990-91年、2007-12年,周期性、持续性发生的经济危机,多次演化成战后海啸般的世界性经济危机。
5.经济危机导致世界大战。“一战”是欧美国家为消化钢铁、煤炭、纺织品过剩,瓜分世界市场,新兴工业国德国要求重新划分海外殖民地,最终导致“一战”爆发。“二战”是在全球生产过剩,德国、日本率先陷入经济危机,德日试图通过“以战养战”解决经济危机。“二战”后的很多局部战争,也往往同经济危机相关。
6.经济危机转向金融危机。“二战”后,资本主义为调节经济危机,大量引进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元素,进行了历史性的制度变革。从1990年代至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变为资本主义金融危机。传统产能过剩危机:实体经济→生产过剩→销售困难→价格下跌→通缩;现代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风险掩盖→泡沫破裂→流动性枯竭→信贷紧缩。
诚如《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 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 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二、有特色的“去产能”周期性发生
特色改开的主线就是私有化与市场化,1992年,加速度进入到“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市场化被神化、美化、绝对化地吹嘘成拯救社会主义“濒临崩溃”的“灵丹妙药”。再随后,一切生产要素都由市场配置,要全面市场化。
可市场交易的绝对前提是私有,要全面市场化必须全面私有化。这场轰轰烈烈的市场化和私有化,到底是否实现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得而知,但私有化却成效卓著,一二三产的省以下国有及集体企业基本都私有化了,市场化无序生产造成“产能过剩”,更如鬼魅附体,并在以10年为周期的“去产能”中爆发。
1.20世纪90年代的“消费品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纺织、家电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彩色电视机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台,年销量1000万台左右,生产能力仅发挥50%;电冰箱产能利用率仅为50%;棉纺3\1生产能力闲置。
为满足1980年代以来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需求,一度推行“大中小煤矿并举”的市场化,到1996年底,矿井达6万家以上(90%以上小矿井),煤炭全行业供求过剩。
1994年,在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煤炭、食品和纺织等13个行业全行业亏损,亏损总额只有58.58亿元,到1997年则增加至25个行业,亏损总额增加至258.86亿元。
2.2003—2007年的“工业品产能过剩”。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出现新的投资热潮,纺织、小商品、家电、机械、电子等出口导向性工业迅速发展;民间资本不断投入房地产,房地产出现高度繁荣;政府不断圈地、卖地、建园区、修路,对于电力、水泥、钢铁等需求不断增长。2002年取消电煤指导价后,煤炭价格报复性上涨,最高涨到吨\1000元以上。
3.2011—2015年的全面产能过剩。2011年煤炭价格达到历史最高点后开始回落,同时,钢铁、水泥等大宗货物全线大幅度回落,经济进入下行趋势。2013年中国24个重要工业行业中,有19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产能过剩从消费品领域扩展到全部经济领域,覆盖所有行业,包括手机、电子设备、小商品、纺织品等消费品,也包括水泥、钢铁、煤炭等基。
4.2022年出现结构性“产能过剩”。2022年至今的经济下行,主因是制造业结构性产能过剩。号称“世界制造工厂”的中国制造业,总体产能利用程度低于历史中枢水平,其中,计算机通信电子、电气机械、汽车制造等装备制造业表现最弱;原材料行业产能利用程度不足,集中于非金属矿物制品和化工相关行业。消费制造行业中,无论医药、食品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必需品,还是纺织服装、家具制造、皮革制鞋、纺织业等可选消费品,都存在产能过剩。
三、“去产能”面临的“四大尴尬”
为缓解资本主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从“罗斯福新政”开始,就引入苏联社会主义一些计划经济做法,日本则引入中国的“五年计划”,搞了科技、农业、国防、教育等多种类型的“五年计划”,这就是那句著名的所谓“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的由来。相比资本主义大张旗鼓地引入“计划”,虽能缓解一时的经济危机,但遏制不住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要度过经济危机主要用大量破产倒闭,用市场经济的法则自生自灭。
有中国特色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出现的经济危机,则不敢让其自生自灭,这就让应对经济危机面临4大尴尬:
尴尬之一、承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全世界无产者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追求,更是揭示自然和社会内在运动规律的科学,还是分析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三大组成部分之一,它最大的成就是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产生,揭示了由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决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反复产生毁灭性经济危机的成因,并指出只有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不仅能高速发展生产力,还能避免出现经济危机。为此,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基础,也是共产主义运动的根据。
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无权威定义是啥),遇到的一大尴尬,则是承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坚持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信仰。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那就同全面市场化的特色改革产生极大矛盾。
尴尬之二、承不承认“产能过剩”就是“经济危机”。搞了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那被神化的市场经济,已被吹嘘成谋求发展的济世良方,引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百利无一害!可这一轮一轮发生的“产能过剩”与深陷重大金融困局的发生,到底是不是传统经济危机叠加金融危机?
承不承认搞特色市场经济会发生经济危机,这是应对“产能过剩”第一性的问题,这个对事物性质的认定,直接决定用什么方式方法去应对“产能过剩”。如果承认“产能过剩”就是“经济危机”,那就应主要用资本主义自生自灭的方式化解;如果拒绝承认“产能过剩”就是“经济危机”,用计划经济的方式挽救经济危机,结果只能是扬汤止沸,结果只能是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从1997年喊出“壮士断腕”,到“继续壮士断腕”,再到“壮士断臂”,最后只能“开膛破肚”,但也不能改变特色市场经济周期性的“去产能”。
尴尬之三、承不承认“去产能”是“毁灭性战争”。诚如《共产党宣言》指出:即生产过剩的瘟疫,“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尽管特色市场经济一直拒绝承认产能过剩是经济危机,但每一次的“去产能”,同样都是“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
如,建设一座具一万纱锭生产能力的现代化棉纺厂,总投资预计1.2亿-1.5亿元,那实施纺织砸锭约一千万锭,谁来计算一下,该是多少万亿“打水漂”?
再如,任何一个国家的房地产占GDP的9%,无一例外都必然爆发经济危机。特色改开的房地产至少占到GDP的30%,很多发达地区甚至占到60%以上。如此,必然出现以许家印为代表的房地产过剩,那一座座“鬼城”出现,无数烂尾楼显露峥嵘,无数建起的高楼被炸毁,仅此一项过剩,就已造成近200万亿的经济损失。2024年中国的GDP才135万亿人民币,这如何不是毁灭性战争?
诸如此类的近6万家小矿井被关停,成千上万空置的过剩工业园区被关停,无数的钢铁厂、水泥厂被炸毁等等,那是不胜枚举!
尴尬之四、承不承认靠计划“去产能”是缘木求鱼。明明市场经济发生的经济危机,应依市场规律去解决,而有特色的市场经济去产能化,一个鲜明特色就是政府用计划经济手段主导“产能化”。
1.政府去产能化有补贴规定。每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万锭,给予财政补贴300万元,压缩1000万锭的补贴该补贴多少?还有关停中小煤矿补贴、压缩钢铁、水泥、电解铝、船舶等产能的补贴。一面是去“产能化”炸毁淘汰,造成天文数字的损失;一面政府又投巨资“填坑”,损失叠加累计骇人听闻。
2.政府主导国有企业破产。实行市场化,却搞“双轨制”,强行规定国有企业按计划调拨低价卖货,合资、外资企业则可以高价卖货,国有企业怎么能不亏损?当出现产能过剩,就用计划经济的方法,由政府主导将200万家国有与集体工口企业破产,2011年全国总工会公布90年代的下岗失业的产业工人数字是2750万人(整个三次产业下岗工人7500万人)。就在以牺牲整个公有经济的前提下,为资本让出市场空间。
3.政府实施投资拉动扩大产能。产能过剩本应去产能,可为了有计划的“保增长”,政府既没调研,也没论证,还没经人大批准,就惊人地轻率决定实施了4万亿投资,并采取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由中央政府派员各地督办加大投资。如此不仅未解决产能过剩,却导致产能过剩继续放大。
而且,相伴政府的每一次“去产能”,政府一方面要出台一个“去产能”文件,一方面又相伴出台一个鼓励扩大投资的文件。政府为了鼓励扩大投资,毫无例外地不断扩大国有权益出卖的范围,以致现在连天空都在卖,已经到了卖无可卖的程度,地方政府负债已成“癌症”,可结果是继续扩大产能过剩。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1996年中国钢产量1亿吨,就成世界最大的产钢国。从1996年就反反复复地“去钢铁产能”,结果2016年钢产量超过8亿吨。2024年粗钢产能为11.23亿吨。近国家20年投巨资去钢铁产能的成果:全国粗钢产能从1996-2024年间增加11倍多!简直不可思议。
4.货币发行总量不断推高。所有的政府主导的“去产能”,无一例外地要加大投资和加大补贴,这都需要大量印钱。毛泽东时代市场流动性人民币总量不到700亿,那时的人民币几乎等同美金,很值钱,打一场抗美援朝战争花90亿(30亿买苏联装备);2024年(广义货币M2)为 313.53万亿元 ,这里有多少通货膨胀?
按黄金比价计算,毛时代的40元相当今日6000多元。1976年毛泽东逝世,这标志毛泽东时代结束,1976年40元人民币兑换26.59美元,可购买5.91克黄金(黄金与黄金饰品价差几分钱)。若按2025年1克黄金1090元人民币,5.91克黄金可兑换6442元人民币,而且,毛时代的北京、上海一般城市居民月生活标准为10元,40元每月可养活4口人,其实际购买力今日6000多元可比?
5.政府不断刺激消费。俗话说:有多大屁股,穿多大裤衩。每次“去产能过剩”,政府无一例外地都要搞刺激消费,都要搞政府补贴消费,都要将危机转嫁百姓去消化,尤其,转嫁“三农”去消化。
先不说这些补贴落到谁的手里,现在已经进入全民负债时代,老百姓兜里真没钱,还惦记老百姓兜里的仨瓜两枣了,竟然制定了《个人消费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实施方案》,鼓励老百姓贷款消费。让老百姓不顾子孙的超前消费,这不是饮鸩止渴?当前,最该做的不是刺激消费了,应是刺激一下收入增长。

结束语:30多年实践证明:不管你承不承认,只要搞市场经济,就逃脱不了周期性经济危机,逃脱不了每次“去产能”,都是几十万亿,甚至上百万亿的“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对此,绝不能掩耳盗铃!
而且,特色市场经济的“产能过剩”,已经不仅囿限于经济领域,它已像“瘟疫”四面传导,诸如,电视台过剩、大学扩张过剩、大学生过剩、文凭过剩、专利过剩、论文过剩、私立医院过剩、私立学校过剩、古镇建设过剩、寺庙教堂过剩、实体商店过剩、比赛用体育场馆过剩、体育赛事过剩、影视剧制作过剩、各种会展过剩、金融机构过剩、金融放贷过剩、地铁过剩、高铁过剩、“吃皇粮”机构设置和人员大量过剩......
既然全面推行市场化,政府却用计划经济的方式主导干预市场,这本身就是极大悖论。如此这般,根本解决不了特色市场的经济危机,只能造成“去产能”和扩产能并重,只能造成市场化与“去产能”如影相随,只能造成“去产能”周期越来越短、毁灭性越来越大、投入成本越来越高、具体挽救越来越难,实际效果越来越差,老百姓被传导承受能力越来越低。
“去产能”遇到的尴尬,远远不止这5个,本文抛砖引玉,旨在引起对这个问题的关注。整天高喊要自我革命,一个绝对前提就是勇于直面!
就如接受一枚硬币,不仅接受正面,也要接受反面。市场化改革,既然接受了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那就必须要接受经济危机的残酷!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