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南街村(15)是逆流、“政治盆景”、中流砥柱还是星星之火?南街村的经验能不能复制?为何至今还是一村独秀?

南街村搞集体、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革命歌曲等做法是不是逆流?从当时的大气候来看,很像是一股逆流。当时,全国正大量推倒、拆毁毛主席像,大搞反对“个人崇拜”,到处唱港台歌曲,年轻人以着奇装异服为时髦、以作怪搞异为时尚。在“一切向钱看”的观念导向下,社会上打、砸、抢、骗等犯罪事件频发,人们上街没有安全感,时时有被敲诈、被劫的危险,过着人人自危的日子,不法分子投机倒把,各各利用手中的资源损公肥私,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但他们并不带领大家共同富裕,而削尖脑袋,互相勾结,大发不义之财……
媒体“引导”说:这是“转型时期”的阵痛,是改革必须付出的代价。
1984年,正当这一切成为见怪不怪的时候。一股清流在南街村出现。他们不搞承包,重新回到集体主义的轨道上来。他们顶着可能随时戴到头上的“极左”的帽子,重新大学毛著,大学雷锋、大唱红色歌曲。这是浊流中的一股清流,是主流中的一股“逆流”。
如今,走进这个与外界没有任何隔挡的南街村,只见里宽广的道路、整洁的村容村貌,巍然挺立的毛主席塑像和马思列斯的巨幅画像、如梭而有序的车流、文明礼貌的人们,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虽然与外界无缝对接,但这不到两平方公里的土地,给人的感觉与外界炯然有别,这里就像一个美丽、富裕的文明古国,令人感到心旷神怡、格外放松、非常享受。笔者每每忙完采访后,就喜欢到东方红广场边的亭子里坐下来,看着游客们兴奋地在毛主席像前合影留念。王宏斌的父亲晚年时,每天上午要到东方红广场转两圈才回去吃早饭。人们到这里就是发发呆也觉得十分美好。
每天川流不息的人群来到这里,带着朝圣般的心情,他们羡慕南街,他们赞美南街,他们也想学习南街,他们也想自己的村庄变成南街。南街村成了许许多多人的梦想,南街村的道路成了乡村振兴的希望之路。
南街村,成了许许多人心中的希望。
而南街村党委书记王宏斌从十四大到十九大连续六届当选全国党代表,这让更多人相信南街村不是逆流,而是中流砥柱,是乡村振兴的样板和道路。
但是,也有不明真相、道听途说的人认为,南街村只是一个“政治盆景”,说南街村的经验不可复制,说南街村是“上面”斥巨资打造的,说今后有钱了,还会打造更多的“南街村”。我不知这样的说法是无知还是不怀好意。
笔者也在思考:如果南街村可以复制,为什么南街村重走集体四十多年了,还只有一个南街村,没有第二个南街村出现?
如果不可以复制,为什么全国那么多村庄,包括承包到户的始作俑者小岗村都要南街来学习取经?
说到这里,不能不说一说张爱萍将军对南街村的喜爱与推广。
张爱萍退休后,每天听夫人李又兰读报。一天,当他听夫人读到“南街村出了个共产主义小社区”之后,惊喜异常,连连说:“了不起!真是了不起!”立即打电话让在河南的一个老部下去考察。听老部下汇报后,他亲自来到南街村。他说:来到南街村,是我三生有幸。并题诗一首:山生水复焉无路,柳暗花明南街村,各尽其能同富裕,美好未来奋勇奔。并写信要求人民日报和央视宣传南街村。前者登了张爱萍的信,后者也答应播放张爱萍推荐的介绍南街村的五集纪录片。但到播的那一天,张将军兴致勃勃地守在电视机前等了几个小时,结果让人彻底失望。工作人员解释是“技术差错”。可见,南街村的经验,并不能得到主流媒体的重点传播。实在令人万分遗憾。这也是南街村没有在全国被广为复制的原因。
但是,南街村绝不是“上面”出钱打造的“政治盆景”,虽然在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南街村这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地方出现的“共产主义小社区”只是相当于一个“盆景”。其实,南街村是完全凭自己的力量奋斗出来的,所以南街村的经验是可以复制的。南街村不是“政治盆景”,而是集体主义的火炬,是集体主义的星星之火。就像伟大领袖毛主席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