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如何理解“过渡时期”和“国家消亡”

轶前 2025-07-02 来源:赤竹隐客公众号

这是篇答问的理论探讨文章,对于理论原著思考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阅读。

存在与事件_Jc.jpg

C同志认为:

“列宁是第一个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直接命名为社会主义阶段的,但列宁只是在概念上换了一个说法,没有改变马克思的本意:

无产阶级专政阶段(即过渡阶段)→社会主义社会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所以,列宁说的过渡阶段就是无产阶级专政阶段,过渡是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换言之,马恩列都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就是共产主义社会,至于发达不发达、成熟不成熟,与生产力水平有关,但社会主义社会与无产阶级专政是两个不同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就是政治上不存在阶级差别、国家消亡,经济上商品消亡,‘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进入‘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这样理解,是否符合马列原意呢?我看还要探讨。

第一、我坚持马克思和列宁对于过渡的理解有相同、但也有区别。看到有区别,很重要。

马克思只有巴黎公社的经验,所以,在他那里的过渡时期是短暂的政治过渡时期,没有设想是一个长时间的历史时期。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对于这个转变的过程,马克思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在它经过长久的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里产生出来的形态中”,云云。可见,只是“经过长久的阵痛”,只是“刚刚”,显然不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

列宁最初也是这样理解的。在《国家与革命》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意见的表述。他甚至用“一天之内”去形容转变和过渡的迅速。当然他说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原话是这样的:“如果真是所有的人都参加国家管理,那末资本主义就不能支持下去”。而资本主义的发展本身却又为真是‘所有的人’能够参加国家管理创造了前提。这种前提就是:在许多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已经达到了人人都识字,其次是千百万工人已经在邮局、铁路、大工厂、大商业企业、银行等等社会化的巨大复杂的机构里‘受了训练而养成了遵守纪律的习惯’。

在这种经济前提下,完全有可能在推翻了资本家和官吏之后,在一天之内立刻着手由武装的工人、普遍武装的人民代替他们去监督生产和分配,计算劳动和产品。……

计算和监督是把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调整好,使它能正确地进行工作所必需的主要条件。”(《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三卷,第257—258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这完全是马克思的观点。

但是,一旦在俄国实际执掌政权,面对的是落后的俄国现实。想经过阵痛,就算是长久的阵痛,也达不到社会主义。这时,只是在这时,列宁有了新思想,俄国不是建成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是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政权,有了一个实现社会主义的方向和政治保证——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时,才把这个较长的过渡的社会历史时期的问题提了出来。这无疑是认识上的进步、理论上的进步,是在实践推动下的理论成果。

马克思和列宁有这个认识上的区别不奇怪。一是列宁有了马克思没有的实践,二是马克思设想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而列宁领导的是落后的俄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列宁要解决实际问题,不能固守理论,把理论变成僵死的教条。列宁是对的。

第二、说“社会主义社会与无产阶级专政是两个不同的阶段”,这恐怕更不合适。

这样理解社会主义社会,从思维方法上说,我看主要是缺乏历史过程的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就算是像这位同志说得那样,那也是经过一个过程达到的,不是一刀切的,不是一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就阶级没有了,国家消亡了,商品不存在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而且,实际生活远比设想得不知复杂多少倍,我们不能服从设想,只能尊重实际。

而且,就是按这位同志说得那样纯粹,不是还有按劳分配吗?不是还有资产阶级法权吗?不是还有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性质吗?没有了无产阶级国家机器,哪来的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功能?国家不会一下子消亡。

而且,实践已经证明,消费资料的个人所有,是一块并不简单的产生私有观念的土壤,1975年,我们在毛主席教诲下,就把这一点看得清清楚楚了,今天怎么还不能明白呢?与此相适应,没有国家行吗?只要有评工资经历的人,都很好理解。所以,正因为有按劳分配,所以还要有实行分配的国家,还要靠它帮忙,慢慢地小心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

这还涉及到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正确理解。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是工人阶级的政府。这是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时指出的。这个政府,就发挥镇压资产阶级的暴力职能这一点来说,可能只适用于一段时间,但是,无产阶级专政就其是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全体直接管理国家,使国家逐步走向消亡这一点来说,那就需要更长的时间。这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慢慢的,渐变的,不是一刀切的。正像我们可以敲锣打鼓宣布进入社会主义,但是,我们无法宣布国家机器的消亡。消亡这个词就意味着是自然的,逐渐消失的。

说社会主义不再有无产阶级专政,从马列那里很难找到根据。我在《列宁留下的一个宝贵思想》一文里引了1850年马克思写的那段著名的关于不断革命的语录,这里再重复一遍:“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这种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479—480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把消灭这四个“一切”,说成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的过渡时期的任务,是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的,我看未见得是马克思的意思。尤其是“一切社会关系”,“一切观念”,很难说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就没有了,连资产阶级法权都是必然的合法的,怎么能说达到了消灭“四个一切”呢?可是,只要有“四个一切”,或一个两个“一切”,按马克思的意见,就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就要不断革命。这才是他说的“这种社会主义就是宣布不断革命,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专政”,没有把无产阶级专政排除在社会主义社会之外。

对此,列宁在《国家与革命》里分析得好:“国家正在消亡,因为资本家已经没有了,阶级已经没有了,因而也就没有什么阶级可以镇压了。但是,国家还没有完全消亡,因为还要保卫容许在事实上存在不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要使国家完全消亡,就必须有完全的共产主义。”(《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三卷,第25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至于后来,列宁面对实际,把社会主义社会和无产阶级专政联系起来讲,这类话就更多了。我想大家熟知,不用引用。

列宁曾就这个问题讲了思维方法,对我们会有帮助。我引两段。

其一:“马克思丝毫没有陷入空想主义,他没有虚构和幻想‘新’社会。相反,他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进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其二:“但是社会主义同共产主义在科学上的差别是很明显的。马克思把通常所说的社会主义称作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既然生产资料已成为公有财产,那末‘共产主义’这个名词在这里也是可以用的,只要不忘记这还不是完全的共产主义。马克思的这些解释的伟大意义,就在于他在这里也始终应用了唯物主义辩证法,即发展学说,把共产主义看成是从资本主义中发展出来的。马克思没有经院式地臆造和‘虚构’种种定义,没有从事毫无意义的字面上的争论(什么是社会主义,什么是共产主义),而是分析了可以表现共产主义在经济上成熟程度的两个阶段。

在第一阶段,共产主义在经济上还不可能是完全成熟的,还不能完全摆脱资本主义的传统或痕迹。由此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还保留着‘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既然在消费品的分配方面存在着资产阶级的法权,那当然一定要有资产阶级的国家,因为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迫使(此二字列宁加了着重号)人们遵守法权规范的机构,法权也就等于零。

可见,在共产主义下,在一定的时期内,不仅会保留资产阶级法权,甚至还会保留没有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

这好像是奇谈怪论,或只是一种玩弄聪明的辩证把戏,那些没有花过一点功夫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极其深刻内容的人,就常常这样来谴责马克思主义。

其实,无论在自然界或在社会中,实际生活随时随地都使我们看到新事物中有旧的残余。马克思并不是随便把一小块‘资产阶级’法权塞到共产主义中去,而是抓住了从资本主义脱胎出来的社会里那种在经济上和政治上不可避免的东西。”(同上,第255页。)

引文长了一点,可是,字字千金,无论是就结论,还是就方法,都会给我们极大的裨益。

无产阶级专政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从这一点上看,可以说国家已经不存在。但这是指旧国家已经不存在,不是指无产阶级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

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并不仅仅意味着暴力,并不仅仅针对着资产阶级,它还包含着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自身的组织、锻炼、实践,最终达到全体人民直接管理国家。无产阶级专政就是无产阶级民主,就是整个阶级都来管理国家,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的、也是最终的要求,这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最有力的表现,也是无产阶级专政消亡、也就是国家消亡的表现。不难理解,这必然是一个过程。所以,我在《一点说明》里,不赞成认为在高级共产主义社会到来之前,有一个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的空白时期。这应该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然而事情还不是这样简单。我这里所论证的无产阶级国家在社会主义社会必然存在的道理,只是根据马克思、列宁有关教导的发挥,并不难理解。

但是,马克思还有话说。他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评哥达纲领说:“这个纲领既没有谈到无产阶级专政,也没有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

马克思的这个意见很费解,是一个难点。列宁似乎感到了这个困难。

列宁没有回避困难,他做出了自己的解释:“恩格斯建议倍倍尔根本抛弃关于国家的废话,把‘国家’一词从党的纲领中完全去掉而用‘公团’来代替;恩格斯甚至宣布公社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国家。而马克思却谈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国家制度’,这就是说,似乎他认为就是在共产主义下也还需要国家。

但这种看法是根本不对的。如果仔细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国家和国家消亡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上面所引的马克思的话也就是指正在消亡的国家制度。”(同上,第242—243页。)

……

“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所以有表面上的差别,是因为他们研究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不同。恩格斯的目的是要清楚地、尖锐地、扼要地向倍倍尔指明,当时流行的(也是拉萨尔颇为赞同的)关于国家问题的偏见是完全荒谬的。而马克思只是在论述另一个问题即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时候,顺便提到了这个问题。”(同上)

接下来列宁大段引用了马克思的原话,其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于是就这个问题(即共产主义国家制度问题)只能科学地回答。”

列宁解释说:“马克思这样讥笑了关于‘人民国家’的一切空话,提出了问题,并且好像是警告说:要对这个问题做出科学的解答,只有依靠确切证明了的科学材料。十分确切地由整个发展论和全部科学证明了的首要的一点,也是从前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所忘记、现在又被害怕社会主义革命的机会主义者所忘记的那一点,就是在历史上必然会有一个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别时期或特别阶段。”(同上,第244页。)

列宁是实践的革命家,但是,紧张、艰难的斗争,并没影响他对理论的精深研究。这种学风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不知道我们现在的领导人是否也在这样读马列毛,坚持马列毛。我只知道,这是共产党人、尤其是党的领导的一项不能少的基本功。

在列宁看来,马克思所说的共产主义社会下的国家“就是指正在消亡的国家制度”。这就是说,至少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还有国家,虽然是正在消亡。照这个理解,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无产阶级专政——虽然正走向消亡,显然不符合列宁的意见。

但是,马克思的话真就是这些意思吗?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碰到过这个问题,并围绕这个问题读了马列有关的论著。这两天我重新翻阅了当时的读书笔记。列宁说过,一般说来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马克思主义是公平的。恩格斯对自己的贡献和能力也有恰当的说明。在我看来,马克思更深刻、更严谨一些。他不会在这样一个几乎是咬文嚼字的批评信里,会轻易使用“共产主义国家制度”这个概念。我觉得列宁对马克思的意见的理解,还有没说到的地方。

列宁说马恩之间只是有“表面的差别”,说马克思只是“顺便提到”了这个问题。我看不这样简单。原始社会没有国家,但有社会管理机构,也的确需要社会管理。马克思在这段时间对原始社会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尤其随后读了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做了大量笔记,极为重视摩尔根的贡献。这些笔记,为恩格斯写作《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提供了基础。马克思还在研究东方、主要是印度的基础上,提出过亚细亚生产方式的概念。对这个问题,我至今还欠着一笔债。我有一个从当时国家教委领取的任务:亚细亚生产方式研究。我在通读马恩全集的基础上,把所有马恩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复印了下来,至今还放在我的书架上,而没有时间写作此书。但是,当时(八十年代)我写了几篇文章,在《历史研究》还特别发表了《论五种生产方式理论的形成》。正是在这个研究的基础上,我感到马克思并非偶然地使用了“共产主义国家”这个概念。

在我看来,马克思感到,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也还是要有一个国家形式,至少类似国家的形式,为了进行社会管理。国家在人民手里,镇压职能没有了,旧国家的本质不存在了。但是,社会难道不要管理吗?人民难道不要管理吗?生产活动难道不要管理吗?正像马克思所说,这些,“只能科学地回答”。马克思明确提问说:“那时有哪些同现代国家职能相类似的社会职能保留下来呢?”这是一个很好的、很深刻的提问。其实,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国家除了阶级职能外,还有社会职能。马恩都关注过古代东方专制国家所承担的兴建水利工程的历史责任,并将此和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发生联系起来。至于今天,国家的社会职能更为突出,例如环保就成了人们经常关注的重要话题,而这正需要国家运用社会职能来解决。

从专政职能、镇压职能来说,国家消亡了,但是,从社会职能、管理职能来说,还会有国家的形式。例如“按需分配”,就需要有分配的机构。C同志不是偶然的在说到社会主义分配原则时,用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而在说到共产主义分配原则时,用的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老翻译法,没有使用“按需分配”。这大概是动了脑筋的。记得成老(彷吾)在文革后他亲自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新版本中,就使用的是“各尽所能,各按所需”。引起了大家的兴趣。看来,国家有一个逐步转化的过程。从无产阶级专政到人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转化的过程。更确切说,人们逐步实现自己管理自己。因为无产阶级在消灭了资产阶级后,原有的阶级属性已经不复存在。所以马克思没有用无产阶级国家这个概念,而是用共产主义国家这个概念。马克思想得远,想得深,想得准,想得更全面。

如果这样理解马克思的意见有道理,那么只说无产阶级专政不存在,只说国家消亡,也还有不足之处,因为至今看来不能排除社会是要管理的。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劳动者能不能当家,是检验社会主义的唯一标准

郝贵生:《论持久战》中“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的现实意义究竟是什么?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 | 《论持久战》与中国的反腐败斗争究竟有什么逻辑联系?

习近平会见泰国国王哇集拉隆功

湘赣红旅—追寻伟人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两日热点

“唯一标 准”论是错误的——纪念真理标准讨论二十周年

林爱玥:高市早苗20天毁掉日本50年!

锁定坚强:《新闻联播》中谈及铭记毛主席等老一辈的历史功绩,为何让人民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