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国家机器、私有制与人民政治领导权——从马克思到毛泽东的历史逻辑与当代启示

子珩墨 2025-10-11 来源:子墨观世 | 微信公众号

国家机器的阶级属性,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问题。

引论:国家机器的性质与“谁来掌权”的根本问题

在人类社会一切复杂的政治经济现象背后,始终潜藏着一个最根本、最核心的问题:国家机器,究竟掌握在谁的手里,并为哪个阶级的利益服务?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甄别一切社会形态——无论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最终试金石。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已给出了科学的、颠覆性的回答:“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这一论断,无情地撕下了笼罩在国家之上的“全民”、“公意”等温情脉脉的面纱,将其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暴力本质,暴露无遗。

当国家机器被用来维护资本的逻辑、保护生产资料的私有制时,官僚主义的横行、腐败的制度化、贫富的悬殊分化,便不再是偶然的社会弊病或个别官员的道德瑕疵,而是这一制度逻辑运行的必然结果。审视当今越南的种种深层矛盾——从劳资关系的紧张到社会保障的缺位,从意识形态的混乱到“新贵族阶层”的固化——其总根源,无不指向了国家机器在“为谁服务”这一根本问题上,所可能发生的、危险的方向性偏移。

因此,本文的使命,就是要重新回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原点,系统性地重申并论证“国家机器的阶级属性”与“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斗争”,是理解和解决一切社会问题的总钥匙。我们将从剖析资本逻辑回潮与新统治阶层形成入手,进而分析国家机器变质的内在机制,并通过回溯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最终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重建属于越南人民的国家机器,提供理论与历史的深刻启示。

第一章:资本逻辑的回潮与“新贵族阶层”的形成

1.1私有制的复辟与资本积累的新形态

历史的辩证法,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精确性向我们展示:从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转变,往往可以在“和平演变”、“市场化改革”等温情脉脉的包装下,自上而下地、悄无声息地完成;而从私有制向公有制的革命性转变,则必须通过暴风骤雨般的、自下而上的阶级斗争才能实现。

当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指导思想发生动摇,当国家机器的阶级天平开始向资产阶级倾斜时,一场以“搞活经济”、“解放生产力”为名的私有化进程便不可避免。其具体表现,是官僚资本与民间资本的迅速结合与野蛮生长

一方面,手握行政审批权、资源分配权和政策解释权的官僚阶层,通过权力寻租、侵吞国有资产、官商勾结等方式,将政治权力直接转化为资本权力,形成庞大的官僚资本集团。

另一方面,民间资本则通过依附于这种权力,获得超额的垄断利润和非法的竞争优势。二者相互勾结、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一种具有鲜明后发国家特征的“权力—资本”双重垄断结构,它比纯粹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具有更强的剥削性、腐朽性和反动性。

1.2新权贵阶层的构成:一个三位一体的统治联盟

在这种“权力—资本”结构之上,一个事实上的、新的统治阶层——我们可以称之为“新贵族阶层”或“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便形成了。这个联盟,由三股核心力量所构成,他们共同分享着对这个国家的统治权:

政治权力的拥有者:他们盘踞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国家机器的关键节点,是这个统治秩序的直接保卫者和规则制定者。

经济权力的掌控者:他们包括了那些通过“改制”而实际控制了国有企业的官僚买办、迅速崛起的私人垄断资本家以及跨国资本的高级代理人。他们是这个社会主要的剩余价值占有者。

话语权的守护者:他们是由那些依附于上述两个集团的、掌控了学术、舆论、媒体资源的“专家”、“学者”和“媒体精英”所组成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的任务,是为这个不平等的统治秩序,进行理论上的“合法性”论证和意识形态上的“美容”。

这三股力量,形成了一个休戚与共、利益一体的统治联盟。他们表面上可能依然信奉着社会主义的某些话语,但在实践中,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服务于维护和扩大这个联盟自身的既得利益,而与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背道而驰。

1.3意识形态的掩护:“反毛”作为阶级自卫的本能

这个新生的统治阶层,对于毛泽东思想,怀有一种深刻的、发自本能的恐惧与敌视。他们不遗余力地“反毛”、“非毛化”,绝非出于什么单纯的“历史评价问题”或“学术反思”,而是一种清醒的、自觉的阶级自卫

因为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毛泽东思想的灵魂是什么。是“阶级斗争”,是“造反有理”,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一旦毛泽东思想重新回到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群众手中,一旦人民群众重新用这一思想武装起来,去审视自身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遭受的不公,那么,他们这个“新贵族阶层”所拥有的一切——他们非法攫取的财富、他们窃取的权力、他们虚伪的话语霸权——都将面临被清算的、毁灭性的威胁。

因此,“反毛”,在本质上就是反社会主义、反人民,是这个行将就木的反革命阶级,在历史的必然性面前,所发出的绝望的、歇斯底里的嚎叫。

第二章:国家机器的变质——从“人民的工具”到“资本的附庸”

2.1“保护资本”的国家机器:社会主义的形式与资本主义的实质

当一个国家的统治权,被这个“新贵族阶层”所实际掌握时,国家机器的阶级属性,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质。尽管它可能依然保留着“社会主义”的国号、悬挂着红色的旗帜,但在实质上,它已经从一个为人民服务的工具,蜕变为一个为资本服务的附庸

此时,国家机器运行的最高准则,不再是维护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是变成了维护“稳定”“发展”——这里的“稳定”,是资本进行剥削所需要的稳定秩序;这里的“发展”,是资本得以顺利增殖的GDP增长。为了这个最高准则,劳动人民的利益可以被随时牺牲:工人的“铁饭碗”可以为了“企业效益”而被砸碎;农民的土地可以为了“招商引资”而被廉价征用;人民群众对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的抗议,可以为了“优化营商环境”而被无情弹压。

在这种情况下,腐败的蔓延、买办的横行、权贵的勾结,都绝非个别官员的道德问题,而是资本逻辑支配政治逻辑的制度化、常态化结果。国家机器,已经沦为资本进行自我增殖的“夜警”和“保镖”。

2.2“执行力赤字”与群众缺位: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

一个脱离了人民、背叛了自身阶级基础的政权,其统治看似强大,实则极其脆弱。苏联的悲剧,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的历史教训:一个丧失了群众政治领导权的社会主义政权,不过是一个不堪一击的空壳政权。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共日益演变为一个脱离群众、享有特权的官僚集团。人民群众被彻底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沦为被动地执行上级命令的“螺丝钉”。其结果,是整个社会陷入了万马齐喑的政治冷漠与犬儒主义。自上而下的、庞大的行政体系,因其失去了来自群众的监督与活力,而陷入了严重的“执行力赤字”和普遍的怠工。当一小撮高层叛徒,决定要埋葬这个国家时,数千万的党员、数百万的军队,竟无一人是男儿,整个大厦在几天之内便轰然倒塌。

毛泽东同志在建国之后,反复强调“政治挂帅”“群众路线”,发动一系列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运动,正是为了防止苏联的悲剧在中国重演,是为了探索出一条如何防止党官僚化、确保人民群众能够永葆其政治领导权的道路。

2.3今日之鉴:人民政治领导权的被悬置

审视当下越南的现实,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人民政治领导权被严重削弱乃至悬置的危险。随着“单位制”的瓦解,工人阶级作为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力量,被重新打回为原子化的、相互竞争的个体。随着农村集体经济的解体,农民也重新沦为一盘散沙的小生产者。

当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仅仅停留在宪法的条文上;当人民代表大会的工农代表比例,远远低于其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当工会不再组织工人进行斗争,而蜕变为发放福利的行政机构时,人民的政治领导权,就事实上被抽空了。其必然的结果,便是政治听命于经济,经济听命于资本

整个社会,便陷入了“私有制逻辑”的全面主导之下,一切人与人的关系,都最终被简化为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第三章:中国革命的独特经验——劳动群众政治领导权的决定性作用

3.1十月革命与中国革命的道路比较

要理解人民政治领导权的重要性,回顾中国革命独特的胜利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其关键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帝国主义战争极大地削弱了沙皇的统治,布尔什维克通过在城市中发动起义,赢得了军队的倒戈,从而迅速地夺取了中心城市的政权。它是一条“城市中心”的道路。

中国革命的胜利,则走过了一条完全不同的、更为漫长和艰苦的道路。在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派的联合绞杀下,中国共产党在城市中的力量屡遭重创。正是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绝不仅仅是一种军事策略,而是一种深刻的政治策略。它的实质,是到反动统治最薄弱的广大农村去,通过“打土豪、分田地”,将数以亿计的、被压迫最深的农民群众,政治上唤醒、思想上武装、组织上动员起来,将他们从封建枷锁下的“臣民”,改造为自觉的、为自身解放而战的“革命者”。

正是这种对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无限信任与创造性运用,才使得中国革命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毛泽东同志那句“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并非一句抽象的哲学口号,而是对中国革命胜利经验最精炼、最深刻的总结。

3.2从土改到公私合营:群众觉悟与组织的力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系列伟大社会改造运动,同样是依靠发动群众、建立劳动群众政治领导权的生动实践。

土地改革,绝非简单的由政府“恩赐”土地给农民,而是一场由贫雇农协会领导的、轰轰烈烈的群众性阶级斗争。农民们通过亲自斗争地主、丈量和分配土地,才真正树立起了当家作主的阶级意识。

“三反”、“五反”运动,同样是大规模地发动工人店员,去揭露党内干部的腐化和资产阶级的不法行为,是一场深刻的、群众性的反腐败和反剥削的教育运动。

社会主义改造(农业合作化与公私合营),也同样是在坚持群众自愿和互利原则的基础上,通过示范和引导,将个体农民和私人资本家,逐步纳入社会主义的轨道。

工厂内部成立的“增产节约委员会”、农村的“互助组”与“合作社”,所有这些制度创新,其核心都是将群众的政治觉悟,转化为管理经济、监督权力的现实组织力量。

3.3毛泽东思想的核心:一部关于人民政治领导权建设的学说

因此,我们可以说,整部毛泽东思想,无论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还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其贯穿始终的一条红线,就是如何建立、巩固和发展劳动群众的政治领导权

在革命时期,这是夺取政权的前提;在建设时期,这是防止政权变质、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只有当亿万群众真正地觉悟和组织起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时,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地站得住脚,国家机器才能真正地、名副其实地为人民服务。

第四章:当代越南的镜像——一个处于十字路口的过渡形态

4.1越南模式的矛盾性:社会主义外壳与资本主义内核

要理解我们自身的处境,观察和分析当代越南的社会形态,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今天的越南,在经历了“革新开放”之后,其表面呈现出经济高速增长的繁荣景象,但其内里,却是一个充满了深刻矛盾的过渡形态

一方面,它保留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外壳——共产党的领导、名义上的社会主义国体、以及部分残存的国有经济。这使得它与典型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区别。

另一方面,它的经济运行,却已经完全被资本主义的逻辑所主导——私有制占据主体、外资和私人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劳动力重新沦为商品、两极分化日益严重。

这种“身”与“心”的分裂,使得越南社会,正处在一个社会主义制度遗产与资本主义复辟力量长期、激烈对抗的历史十字路口

4.2“时机尚未成熟”:革命与改良的双重困境

在这个十字路口上,越南面临着革命与改良的双重困境。

一方面,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尽管工人阶级的反抗和罢工此起彼伏,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其阶级的政治觉悟尚未普遍唤醒,能够领导他们进行有组织斗争的、真正的无产阶级先锋队尚未形成。

另一方面,改良的道路也已堵死。因为整个国家机器,已经被那个在“革新”中形成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所牢牢掌控。指望这个阶级能够“自我革命”,放弃其既得利益,重新回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无异于与虎谋皮。

这种状态,可能还将持续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它深刻地警示我们,资本主义的复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充满斗争的过程。

第五章:社会主义的再出发——在新时代重建“人民的国家机器”

5.1当代革命者的历史任务:群众工作与政治觉悟的再启蒙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现实,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任务,究竟是什么?绝不是在网络上进行空洞的口号宣泄,也不是悲观地等待“时机”的自动到来。我们唯一的、也是最艰巨的任务,就是回归并创造性地实践毛泽东同志的群众路线

这意味着,我们必须重新走上那条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学习马列毛,绝不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理论修养,而是为了重新发现那套能够唤醒群众、组织群众、并与群众共同战斗的实践路线。在工厂、在社区、在一切劳动人民聚集的地方,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去参与他们的斗争,去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去传播革命的真理。

重新点燃人民群众的政治热情,恢复他们的组织权与监督权,是社会主义在21世纪复兴的唯一、也是根本的起点。

5.2思想战线上的斗争:肃清实用主义、买办思维与洋奴哲学

在进行艰苦的群众工作的同时,必须在思想战线上,对一切腐蚀我们事业的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最坚决、最不妥协的斗争。

今天的实用主义买办思维洋奴哲学,在本质上,都是资本逻辑在精神领域的延伸。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取消阶级立场、否定斗争哲学、宣扬对资本和帝国主义的投降。不从思想上彻底肃清这些精神鸦片的流毒,无产阶级的政治觉悟和战斗意志,就无法真正树立起来。

5.3最终的目标:重建工农联盟与无产阶级领导权

一切群众工作和思想斗争,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为了一个根本的政治目标: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巩固的工农联盟,并在此基础上,重建无产阶级的政治领导权

只有当工人阶级,能够将广大的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革命知识分子,重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形成一支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时;只有当这支大军,拥有一个用马列毛主义武装起来的、纪律严明、深得群众拥护的先锋队来领导时,那座被资产阶级所窃取的国家机器,才可能被重新夺回,并被改造成为一个真正服务于人民的工具。

结论:未来的方向与“继续革命”的历史逻辑

国家机器的阶级属性,是决定社会性质的根本问题。当私有制逻辑回潮,一个新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掌控了国家权力,国家机器便会从人民的工具,蜕变为资本的附庸。这一痛苦的教训,深刻地写在苏联解体的废墟之上,也隐现在今日越南的社会矛盾之中。

然而,历史并未终结。中国革命的伟大经验,特别是毛泽东同志关于人民政治领导权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革命,从来不是一次性的终点,而是一个在夺取政权之后,依然要不断地、通过阶级斗争,去进行自我更新、自我否定的历史过程。毛泽东同志晚年所提出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其核心要义,正在于此。

社会主义的前途,不在于维持表面的稳定与虚假的和谐,而在于是否敢于直面和解决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是否能够不断地清除旧制度的残余和新生资产阶级的影响,确保国家机器真正地、牢牢地回到人民的手中。未来的越南及一切致力于人类解放事业的国家,唯有重新回到马列毛主义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公有制,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无产阶级专政下的阶级斗争——才能在新的、更为复杂的技术与时代条件下,建设一个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国家,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辉煌未来。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社会主义、修正主义与资本主义:基于马列毛经典理论的本质辨析与道路选择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郝贵生 | 要害、核心是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两日热点

所有权的阶级灵魂:对“国有制”与“公有制”的根本性辨析

岂容蚍蜉撼神树——驳“三七开”与“集体智慧”之流的卑劣谎言

修正主义的失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