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风暴原纪录||76名机工赴华抗战 开大卡车运送军需

李君 2025-06-06 来源:乌有之乡

日寇侵华的暴行,激怒了海外华侨,砂劳越的华族儿女皆挺身投入抗日行列,除了出钱出力,为筹募援华义款而疲于奔命外,有些更响应号召,报名回国参与后勤运输工作,为抗战史写下了“机工献身报国”的光荣一页。

76名机工赴华抗战

开大卡车运送军需

筹账会所主导的抗日救亡社会运动中,最为可歌可泣的,便是一批热血青年,于大时代的召唤下,毅然放弃了工作与家庭,赴华参与抗战,在枪林弹雨蛮峦峭壁间,把军需物资源源不绝的从缅甸输送到中国。

日寇侵华的暴行,激怒了海外华侨,砂劳越的华族儿女,在国难当前皆挺身投入抗日的行列,他们除了出钱出力,为筹募援华义款而疲于奔命外,有些更响应号召,报名回国参与后勤运输工作,为抗战史写下了“机工献身报国”的光荣一页。

1939年二月间,中国政府向南洋筹账会求援,征召机工自愿回国分担后方勤务运输工作,古晋筹账会在发出呼吁后,就有一批心系祖国安危的青年报名入伍,而于同年五月至七月卅一日,便有三批共76名勇士慷慨赴华参战。

黄庆昌亲临握手话别 点燃鞭炮互道珍重再见

负责招募机工的筹账会,承担了所有赴华的旅费,且在他们誓师出发前,筹账会理事都会到码头送行,特别是第三批壮士们乘坐布洛克号轮船前往新加坡时,由于总人数多达53人,临行前除了主席黄庆昌亲临码头向他们握手话别外,很多市民还守在朋岭码头,目送他们步向遥远的征途,有者还点燃起鞭炮,高声要他们珍重和互道再见。

就在乡亲们的祝福下,这三批机工先抵达新加坡,与来自南洋各地的机工会合,于南侨总会的接待下,在当地接受短期的驾驶训练,继而分批乘坐轮船前往越南的西贡(胡志明市)、河内,或缅甸的仰光,再继程到中国的昆明,向“西南运输处”报到。

驾驶大卡车 从缅甸运送军需品到中国

他们在抵华后,会再度接受三个月的训练,随即开始驾起大卡车,从缅甸把联军供应的军需品运回中国,或在西南大后方执行运输补给的任务,也有不少机工被编入军旅内,直接到前线参与战役。

砂劳越的七十几位勇士,在抗战胜利后,仅有二十多人平安凯旋归来,其余的除了血染沙场壮烈牺牲外,有者则因在当地娶妻生子,索性在异乡落地生根,有者则迁居海外,而安返家乡的昔日壮士,经历了整六十年,如今还留活在人间者也已是寥寥无几了。

古晋筹账会的机工招募组,在向华社青年发出回国参与抗战的呼唤后,即获得三位勇士,叶子英、李亚留和陈亚历的响应,成了首批返国服务的机工,他们在1939年五月间从古晋出发,抵达新加坡后会合其他从各地赶来的五百馀名青年,乘坐“丰庆号”轮船,经越南的西贡抵河内,再从山路进入云南省的昆明。

廖平(后排右二)曾赴美国接受空中作战训练,图为他与多位将领合摄于司令台的光荣一刻,图中前排左起为何应钦将军、毛邦初将军、Cannon将军、Kandall将军等。

短期集训后 按个人资历分派任务

在“西南运输处”接受三个月的训练后,砂劳越的三名机工奉派进驻云南下关,负责驾驶美国制造的大卡车川行于滇缅山路,把军事物资从缅甸的腊戍输送到昆明、贵阳、镇南关,以致重庆。

1943年缅甸沦陷后运输队解散,李、叶和陈三人随后进入印度,被编入联军作战部,接受空降部队的跳伞训练,准备空降马来亚参与森林游击战,只因战争不久后便结束,他们没有正式投入战役。

战争结束后,三人被编进中国驻印度军,1947年国、共爆发内战,李亚留不想淌此滩浑水,从印度的加尔各答乘船抵新加坡,再换船回到古晋,后来定居于伦乐,他的战友叶子英,则在印度娶了当地女子为妻,后来举家迁居香港,而陈亚历也与一名云南女子结婚,落籍于昆明。

第二批返国的机工共有廿人,在队长廖平的率领下,于1939年七月间整装出发,在新加坡会合来自邻近城市的百名机工后,乘船至西贡,再坐火车经河内、老街而抵昆明,经短期集训后,按个人技术、志趣和学识,被分别派到各机构执行后勤任务。

总队长廖平奉派到贵阳的辎重兵团,由于他的英文造诣佳,口条清晰伶俐,官拜少校政训员,在1940年转入中国红十字会任翻译官,后来再被调派到陆军五十四军十四师,担任政工大队的大队长,擢升为上校,与部队弟兄们在前线出生入死英勇杀敌。

中英美三国联手在西南与日本作战时,廖平的部队编入远征军,先驻守印度,再赴美国接受空中作战的训练,回国后辗转在各军团服务,曾是陆军师部政治部主任,在抗战胜利三年后离开中国,并在新加坡从商。

当年协助廖平率领第二批机工赴华的副队长张天赐,在抵昆明不久,便奉派到贵州接受救伤训练,接着在湖南省津市的红十字会医务部服务,1941年被调往长沙,于后方勤务部任司机,战后从上海乘船经香港到新加坡,继而平安返抵古晋。

与他同批赴华,并凯旋荣归的尚有冯增标,他在昆明受训后,佩戴少尉军阶,于歌乐山总部管理流动训练所,负责指导新学员维修机械,一年后赴四川投入救伤工作,随着又被派驻昆明黄土坡西南运输处总厂,战后与李茂书、陈亚九等在1949年从广州回返古晋,于艾贝尔路开设源成海机械厂。

于战场上死里逃生的刘亚昌遗照。

张天赐为第二批返华机工的副队长,战后平安返回古晋。

刘亚昌担心父母阻拦 改名换籍入伍

次批赴华的机工群英中,尚有一则极感人的小插曲,爱国青年刘昌精,立志要入伍报国,但又担心父母阻拦,在报名时,非但改名为“亚昌”,还把原来的客家籍贯改为潮州,顺利的跟随其他同志激昂上路。

敌人以为他已阵亡 敲走嘴里金牙

刘亚昌在抵华后,一路都追随廖平在前线与敌军作战,有一次在广西桂林的官山,遭受到大队日军的包围,双方遂展开肉搏战,刘君不幸被敌军刺伤颈后脊骨,当场昏死在沙场,敌人以为他已阵亡,还敲走了他嘴里的几枚金牙。

几个钟头后,他苏醒了过来,当时交战双方都已撤退,就剩下战死沙场的军人尸首,于是他忍痛爬到对面山头向民居求救,而同袍则认定他已牺牲,发布了他的噩耗,其实他被好心的民众收留,养好伤后便在当地任修车工人,直至战后他才写信回乡报平安,并在家人寄上旅费后,于1947年重返家园,但不幸在六十年代因病谢世。

1939年7月31日,第三批赴华抗日的53位机工,在蔡三如队长的带领下,于古晋坡众的祝福中启程,他们在新加坡逗留了半个月,便乘船北上缅甸的仰光,等候英、美、法国供应予中国的大卡车运到腊戍后,由他们负责将卡车开往昆明。

戴有少尉军阶的冯增标(左)与同他一起返华抗日的同袍陈亚九合影。

砂劳越第三批返华机工队长蔡三如(左)、蔡典欣与廖平三位战友在贵阳会面后留影,蔡三如队长后来病逝于广州。

沿途山峦密林瘴气 队员皆染上疟疾

当时滇缅公路未全部完工,作为开路的先锋,蔡三如和他的队员们,可谓是冒着性命危险,在此崎岖起伏,峻岭峭壁悬崖间前行,而接下来的半年里,他们都频密的往来于缅甸及昆明间,直至把1500架军用大卡车全部驾回昆明后,才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但由于沿途山峦密林里的瘴气弥漫,毒蛇疟蚊为患,每位队员皆因此染上了疟疾。

蔡三如原是印尼侨生,中日大战前夕恰好身在古晋,于是便报名参与机工的行列,战后复员时,他原准备回到古晋,但在1946年于贵阳与美军进行一场篮球友谊赛时,因右肺受伤被送入美国教会在广州的疗养院,奈何在同年的十二月病重身亡,享年31岁。

和蔡三如同一批赴华,出任副队长的梁耿昌,在抵昆明初期,一直都与蔡队长同组,后来则多次更换单位,但始终都是负责驾驶卡车,输送各种补给品到西南各城镇,并在1949年回乡。

同批机工的另一位副队长许星海,在胜利初期,编入71军炮兵组,开赴东北接收敌产,岂知部队却奉命向共产党发动进攻,许君一来不想介入内战,二来因倦鸟知返,便向军部提出退役返乡的申请,孰知却迟迟未获得批准,只得继续在军中耗下去。

1948年3月19日,在辽宁省四平街与共军交烽,许星海的臂骨被敌方的重机枪打碎,以致获准退伍,而在1950年返抵古晋,过后便一直定居在西连。

平安返乡机工 发予五十元或每天两张饭票

除了上述所介绍,于战后复员时平安返乡的机工,尚有二十多人,他们在从中国返抵新加坡后,于黄庆昌的安排下,获得很好的接待,同时免费乘坐布洛克号客轮返回古晋,且有者获得黄庆昌透过联昌银行发予五十元的生活补贴,有者则每天获赠两张饭票,到安利酒楼享用午、晚餐,直至他们新的工作有着落为止。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风暴原纪录||雇船出海打旗号谍报军情 抗日联盟志士功不可没

风暴原纪录||婆罗洲反日同盟会 让民众同心驱逐入侵者

风暴原纪录||鼓吹左翼思想 笼络华人齐心抗日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求是》(2025年19期):习近平: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历史的唯一“擎天柱”:一个没有毛泽东的中国将会怎样?

郝贵生 | 要害、核心是修正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

两日热点

修正主义的失败,是历史规律的必然

超越产权的迷思,回归政权的本质:与钟建民同志商榷“真正属于劳动人民的公有制”

岂容蚍蜉撼神树——驳“三七开”与“集体智慧”之流的卑劣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