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原纪录||鼓吹左翼思想 笼络华人齐心抗日
左翼教师在日据期间,成立“婆罗洲反日联盟”的地下组织,但碍于古晋的地理条件与客观情势,搁置了筹组游击队及暗杀团的原议,倒是在收集敌军情报,与经援西加里曼丹的抗日游击战上,有着杰出的贡献。
●中国越洋回教访问团在1939年抵新尧湾作抗日宣传时,与当地的侨社代表合摄于新尧湾中华公学前。
●联军Z部队的军官,正在巴南内陆高原训练高山民族游击队射击时摄。
●1925年劳动节召开的广东第一次全省农民代表大会上,彭湃被选为省农协常委,图为会场发行的日刊。
鼓吹左翼思想 笼络华人齐心抗日
1925年彭湃鼓动海、陆丰县的农民起义,反抗军阀陈炯明,建立农民自卫军,两年后他在武汉召开的中共第五届代表大会中当选为中委,并响应“南昌起义”,在1927年的十月间领导农民起义,占领海丰与陆丰两大县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但也因此惹来国民党大军的围攻,红色基地几个月后便失陷,他被护送到上海,于1929年8月24日,当他与五名部属在上海的秘密地点开会时,由于行踪败露而被捕,六天后惨遭蒋介石下令枪毙,壮烈赴义时年仅33岁。
当彭湃在海、陆丰两个县城所建的红色政府被蒋介石派兵剿平后,他的一些部属便乘船逃到南洋,其中有多名经新加坡来到砂劳越,聚居在新尧湾、石隆门一带,有者成了当地华小的教员,并在课馀时间走入群众,展开教育民众的工作,散播左翼政治思潮,正因为有这批“隐形的左派教师”,在暗中组织民众,于1937年中日爆发大战后,大批左翼文教界人士南来砂劳越,发起援华抗日的社会运动时,暗藏在民间,特别是乡区的左翼火苗一触即燃,掀起了抗日的滔天浪涛。
左翼思想的散播
廿世纪卅年代末,大批中国的知识份子,包括左翼学人纷纷来到南洋,积极投入鼓动华社群起援华抗日的热潮,当中就包括了后来担任“婆罗洲反日联盟”,或“北加里曼丹反日同盟会”最高领袖——也是出生于广东省海丰县的伍禅(1904—1988),是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社会运动领袖,他的父亲伍生,早在1930年前后,便已离乡背井来到距离古晋廿公里外的新尧湾镇上,与妻舅庄剑雄合创“新丰盛”宝号,经营杂货与土产生意,定期汇款回乡抚育家小。
从小在中国家乡长大的伍禅,于完成了中学的教育后,在1926年远赴日本留学,考进“东京高等师范学院”就读,留日期间,他广泛接触到革命书籍,深受左翼的进步思想所影响,1931年日本侵占中国东三省的“918”事件发生后,义愤填膺的他决定提早返回国共赴国难。
阔别祖国数载,回国后他触目所及,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呈现一片百业凋敝,民不聊生的景象,为此他改变了原来立志从事学术服务的理想,觉悟到应该走进工农大众的队伍,结合大众展开自救运动。
1932年他与巴金等友人创办了<佛雷达姆>(Freedom)刊物,秘密宣传抗日和反抗蒋介石统治的思想,在遭到国民党的打压后,在同年的八月,伍君南下到福建省泉州的平民中学执教,后来升任校务主任,极力提倡师生共同劳动,试行“劳动教育”。
其实在廿世纪三十年代,泉州已是政治活动频繁的城市,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其中最具革命色彩的学校,就包括了伍禅任职的平民中学,还有黎明中学和民生农业中学等,这些学校都是由安那其主义(无政府主义)者所兴办的,在当时是属于左倾的学府,各校师生们联系紧密,经常串联起来参与群众运动。
伍禅在1934年离开教职,与巴金和吴郎西等合办<文学丛刊>,大力推介左翼联盟的作品,本身也投入翻译日本左派文学作品的工作,在1935年至1937年,他们再于上海创设“文化生活出版社”,巴金挑起总编辑的重担,而伍禅则担任编辑,出版了一系列宣扬左翼共产思想的文学作品。
●与毛泽东“湖南农王”齐名的“广东农王”彭湃遗照。
●1929年八月杪,彭湃在上海辣裴德路的这栋中共秘密据点被捕,一周后遭蒋介石下令枪毙。
中国农运第一战士彭湃
孙中山所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于1911年推翻满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后,砂劳越各城镇的华族团体,除了对新崛起的政权寄予强国富民的厚望外,也响应“科学民主救中华”的号召,积极创办新式小学,一时之间从城市到乡区,涌现了许多华文小学。
这些采纳中国新兴小学为蓝本的华小,吸引了很多华南地区的学人到来授课,特别是乡区的各华文“公学”,更成了左翼知识份子散播左倾政治思潮的摇篮,尤其是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大批曾参与起事的知识份子,为了躲避国民党蒋介石势力的迫害,纷纷逃到南洋,当中就有一部份人抵达古晋,潜伏于乡区的华小教学。
相传在廿世纪卅年代前后,古晋附近的新尧湾和石隆门一带乡镇的华小,就吸收了数名来自广东海、陆丰地区的教员,他们原是“广东农王彭湃”的部属:
彭湃(1896—1929)广东省南部海丰县人氏,出生于一个大地主家庭,他在县城和广州完成了中学教育后,便负笈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系学位,然而恰好当时日本在经历第一次大战后,国势正迅速崛起,国民盛气凌人,就连贩夫走卒甚至小学生,都经常当街嘲骂华人为“支那马鹿”,使到在当地留学的彭湃深感愤怒,并在较后时组织中国留学生,群起抗议日本侵华,多次遭到日本秘密警察的逮捕。
留日期间,他认识了河上肇等日本社会主义者,从他们那里接触到马克斯列宁主义思想,1921年他返回中国后,参与了共产党组织,随后获得国民党政府委为海丰县的教育局长,然而在到任后,他却落力组织学生推动左翼政治运动,发动工人举行劳动节大游行,此系列前卫的反蒋举动震惊了县政府,马上摘去他的乌纱帽。
遭到罢官的彭湃决定回乡发动农民革命,他换上农家的粗布衣服、头戴斗笠,赤脚去探望农民,而把向他家租田的佃农们吓得四处躲避,当地的豪绅还以为这位“彭家四少爷”疯了,纷纷登门去“探病”。
经过他的多次努力,甚至在与兄弟分家产后,把所得的田契当众焚毁,将名下农田免费送予佃户,而使他赢得农民们“彭菩萨”的尊称与信任,成了中国农民运动的第一个战士,几乎与“湖南农王”毛泽东齐名。
砂左翼运动先行者伍禅
日本在1937年发动侵华战争后,伍禅离开了烽火四起的祖国,来到古晋新尧湾的父亲店里,不久后便应聘到石隆门的华侨公学担任校长重职。
正值年轻,怀着满腔壮志雄心的伍禅在抵达古晋时,砂劳越各个大小城镇,都已成立了各自的“抗日筹账会”,民间正如火如荼的展开一波接一波的筹措援华义款活动,因此伍禅很快就在石隆门及新尧湾等地崛起,成了此社会运动的领导者,登高疾呼各界慷慨解囊。
●砂劳越左翼政治运动的先行者伍禅,自1937年抵砂后,便积极的活动于文教、政、经界。
同时他也在主理校政之馀,拨冗兼任古晋中华总商会所发行的<砂劳越日报>之编辑工作,与当时的主编涂耐冰一起撰文鼓动社会大众献金援华,和抵制日货等社会风潮,两人因目标志向相同,从此还结为莫逆之交,就可惜到了战后,由于政治信仰的分歧,以致渐行渐远。
实际上在南迁之前,伍禅已是位共产主义的信奉者,在抵达新尧湾投入教育、文化领域工作后,他不仅没有放弃政治信仰,相反的是扮演着“播种者”的角色,趁着教职人员在群众间拥有相当崇高地位之便,积极主动的参与地方社群的活动,努力去结合群众,鼓吹爱国主义思想与共产主义理念,因此算是砂劳越左翼运动的一位“先行者”。
当年和他并肩耕耘,在乡区散播左派政治思想者,还有多位在廿世纪三十年代末年,从中国南来教学的知识青年,当中就包括了李树芬、陈仕民、何和珉、杨展谋和商人陈绍唐等人,这群左翼教师和商人,会师于新尧湾,继而扩展至乌梭、短廊与石隆门一带,有者藉教职人员身份,深入民间组织群众,有者则发起成立华侨青年社或外围社团组织,进而宣扬马、列主义思想,让左翼政治运动的青苗,于石隆门县内迅速的茁壮成长,使她继刘善邦的十二分公司之后,再度成为引人注目的政治活动基地。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