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记忆·如何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
遵循记忆的客观规律,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培养较强的记忆能力,并且恰当地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我们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知识,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系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本抄录摘自《怎样科学地学习》,著作者狄玫,感谢作者允许抄录共学!
有很多同志想要全书的电子版,但留邮箱或发送联系方式又会被系统自动屏蔽,我在后台很难找出来,因此将文件上传到wps云,需要的同志可以将这个链接黏贴到浏览器后下载。此前发给各位的电子版中有缺页,书友“一米欧阳光”找到了所缺页面,并补上了,本次分享出来的电子版是完整版,在此致谢!
祝各位学有所成!
https://www.kdocs.cn/l/ca74ZWVTq9Bu
——————————————————

走出考场,脑子里还在回旋着那一道没有答出来的题目。奇怪!学过的东西怎么竟然一点印象也没有呢?忽然,想起来了,象映出的一幅幻灯片,脑子里呈现出教科书上的一页,公式、图形,竟是那样清晰。多么简单的一道题!为什么考场上忘得一干二净呢?记忆呵,记忆,真是捉弄人的鬼东西!
记忆的规律,至今还有许多地方叫人弄不明白。但是,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已经作了许多研究,前面所介绍的,就是其中主要的一部分。有没有办法提高自己的记忆能力呢?回答是肯定的。根据记忆的基本规律,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提出了许多增强记忆能力的科学方法。不过,正如同一切科学方法仅仅懂得并不一定会用一样,这些增强记忆能力的方法,还要靠我们在学习过程的实践中去细心体会、灵活掌握。“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要想获得巩固的知识,你就要在增强记忆能力,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上下一番苦功。
1.给自己规定记忆的任务,明确记忆的目标,提出记忆的要求,这是有意记忆的首要条件。以为“书上一切都有,何必去记?”当然什么也不会有意地记住,至多是一些无意记忆的印象。“一切都很重要,一切都要记住”,实际上做不到,全是重点等于没有重点,也失去了记忆的目标。“一次不可能记住,以后慢慢会记住的”,总是把希望寄托在以后,眼下却放过了,记忆也是一句空话。提出了记忆任务,就要坚决完成,不打折扣。革命老人徐特立,四十三岁才留学法国,刚去时,对法文一字不识,他就计算,一天学记一字,一年365字,七年就是2555字,可以粗通法文;如果一天两个字,四十六岁就可读通。他说:“纵然愚蠢,断没有一天学一两个字也不能的”。如果说记忆有“诀窍”,那末,老老实实地学,扎扎实实地记,这是首要的“诀窍”。以为掌握某种神秘的“记忆术”,就可以毫不费力地记住一切,那当然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2.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死记硬背。必然事倍功半,即使背得滚瓜烂熟,也没有用处。二千多年前我国的《学记》就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记问之学,指的就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对知识的理解,是通向记忆的坚实途径。现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很好:“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
3.用思考加强记忆的强度。长久而反复的思考,会在大脑的确定部位造成神经细胞兴奋的固定联系,印下深刻的痕迹。有一段话说得好:“给学生现成答案,象沙滩上的脚印,经教师点拨,由学生自己寻求而得到的答案,如巨石上的镌刻。”你要把知识深深地刻在脑子里吗?那末,就请你运用思考这把锋利的雕刻刀吧!思考,要付出你心血的代价,诚然是艰苦的事,但是,所带来的,却是领悟的欢乐。当你“百思不得其解”而又“紫回脑际,欲罢不能”,一旦“豁然贯通”,就会比得到一颗闪光的钻石还要高兴。这一“苦”一“乐”,“苦尽甜来”,怎能不使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又怎么会可能遗忘呢?
4.努力使最初的印象完整、准确、鲜明。这就是心理学常说的:要重视“第一次感知”的效果。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谈到:音乐家提摩阿西,对于曾在别处学习过一些音乐知识的学生要求双倍的学费。因为他认为,开始不正确,改正就很难。在学习过程中,不完整的知识不容易透彻理解,模糊的印象不能产生深刻的“痕迹”,都不利于记忆的巩固。为了使最初的印象完整、准确、鲜明,有效的办法是将被感知的对象和要记忆的内容从背景中区分出来。常用的区分办法是差异法、活动法和组合法。差异法是将对象的特点抓住,找出与背景的差异点,例如用写提要的办法把重点从一章一节的叙述中区别出来,用列表比较的办法把相似内容的不同点突出出来,用纠错的办法把正确的东西与错误的东西区别开来,用剖析的办法把内在的东西从表面现象中挖掘出来,等等。活动法是将静止的内容变成互相衔接的连续画面,以获得首尾连贯的鲜明的连续变化知识,如抛物线运动,可以把物体在运动中不同时刻的位置拍在同一张照片上。组合法是将有联系的事物组成有意义的系统,例如外语单词的不同用法,把它放在不同的句子里加以认识和记忆,同一句形的特点,又可以用不同的替换词组成不同句子加以认识和记忆等等。
5.让新的知识在旧的知识的生长点上发展起来,新旧知识组成互相紧密联系的知识之树,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挂钩挂得越多、挂得越紧,巩固对新的知识的记忆就越容易。因此,学习新的知识,要先复习有关旧的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巩固旧的知识,也有利于记住新的知识,还能使新旧知识组成合乎逻辑的知识体系。
6.正确安排复习时间,有节奏地进行复习和巩固。集中记忆和分散记忆、记忆和非记忆要交错安排,结合进行。不要长时间地单调地进行机械记忆:“多次单调重复”的记忆方式,造成刺激集中在大脑皮层的同一个部位,会使神经由兴奋自发地转为抑制,继而产生疲劳,降低记忆的效率。记忆的节奏,视记忆的内容、方法和个人记忆习惯、素质而有所不同,需要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去加以体会,掌握火候,以达到最大的记忆效果。
7.复习的方式应与初次学习和前次复习有所不同。简单地重复第一次学习过程,容易产生“驾轻就熟”的感觉,降低注意力,放松记忆要求,也不利于发现理解上的错误和缺陷。对于主要依靠理解的内容,例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可以在听课之后,复习时先行回忆、自行推导,然后和笔记、教科书对比,看自己哪些内容理解了、记住了,哪些不理解,没有记住,再找一找记不住的原因,重点加强这些薄弱环节。对于以记忆为主的内容,例如外文,则可分别用朗读、默读、抄写、默写等方式复习。
8.重视错误的教训。理解和记忆中产生的错误是学习中的不利因素,但是,如果处理得当,它常常可以带来积极的效果。一件事物,从反面去理解它可以造成较强的记忆效果。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错误的东西,给大脑的刺激常常是比较强烈的,因而印象也常常是比较深刻的。在做习题、做实验、考试时产生的错误,只要彻底弄懂了错误的所在,搞清了错误产生的原因,那末,就可以较长时间记住不忘,以后不致产生同样的错误。
9.充分利用阶段复习和总复习的记忆效果。在阶段复习和总复习时,不要满足于从头到尾背诵一遍。有时回过头来,把原有体系打乱,重新归纳、整理所学过的内容,以不同于课堂讲授和教科书的体系加以总结,常常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一般授课的体系常以逻辑推理的纵的顺序来组织有关内容,总复习时就可以从横的方面多作比较、归类的总结,经过自己的一番整理,对所学内容不仅可以理解得更加深刻,也不容易忘记。
10.将头脑的记忆和笔记、卡片等配合起来,养成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习惯。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学会如何减轻自己今后的脑力劳动。这里说的是要学会赢得时间的储备。为此,就要习惯于建立记笔记的方法。”建立一套笔记、卡片系统,不仅对今天的学习有很大的用处,而且对以后的工作也有重大的意义。
记忆能力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但又必须正确地看待它,把它放在适当的位置,切不可认为学习过程就是熟记各种知识的过程。记忆能力,也要用在最恰当的地方,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有一次,爱因斯坦在美国讲学,当地的美国人向他提出了诸如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等许多问题。爱因斯坦说:“至于你们问我,声音的速度是多少?现在我很难确切地回答你们,必须查一查辞典,才能回答。因为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在那些美国人愕然之际,他接着说:“我还在上学的时候,对于那种填鸭式的教育非常不满,警如硬要学生死记那些事件、人名、公式等等,其实要想知道那些东西,从书本上可以翻到,根本不用上什么大学。高等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具备会思考、探索问题的本领。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当然,我们不应当片面地理解,爱因斯坦并不是反对记忆必要的东西,而是强调思维能力和记忆的结合,强调把思考摆在第一位而不是把记忆摆在第一位。
遵循记忆的客观规律,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养成良好的记忆习惯,培养较强的记忆能力,并且恰当地运用到学习过程中去,我们就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知识,建立起合理的知识系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