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的名义
站在当代回望,我们更需警惕改革话语中的复辟陷阱。当既得利益者开始高唱“改革”时,不妨用唯物史观的显微镜审视:变革究竟解放了何种生产力?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
纵观历史,改革常是激动人心的号角,却也屡屡成为旧秩序借尸还魂的戏台。当“变革”的旗帜高高扬起,其下涌动的暗流可能是新生力量的破茧,也可能是腐朽权威的精心伪装。那些以改革之名行复辟之实的现象,如同披着羊皮的狼,在时代转折的迷雾中潜行,上演着权力、阶级与历史的复杂博弈。
改革的呼声往往诞生于旧体制的危机时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时,统治集团便试图以有限让步延续统治生命。晚清“新政”在立宪的幌子下加固皇权,沙俄亚历山大二世的“农奴制改革”以自由之名行封建修补之实——这些看似前进的步伐,实则是旧势力对历史潮流的迂回抵抗。马克思曾指出:“人类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而这些伪改革,正是旧秩序在被动处境中的“主动”求生术。
此类政治操作常伴随着话语体系的巧妙篡改。旧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将保守理念重新包装,用“文化传承”“民族特色”等修辞置换进步内涵。路易·波拿巴通过全民投票将独裁装扮为民主,当代某些特权集团以“稳定发展”为由冻结深层变革。这种意识形态的魔术,恰如列宁揭示的:当统治阶级无法照旧统治时,会竭力盗用革命的语言来瓦解革命。
然而,虚假的改革终究难逃历史审判。判断变革真伪的标准,不在于口号是否响亮,而在于生产资料所有制是否朝着社会化方向演进,国家权力是否回归大众。王安石变法虽败犹荣,因其触动了土地兼并的根基;而王莽改制虽冠冕堂皇,实为强化豪强垄断。斯大林曾尖锐指出:当改革不触动旧权力结构时,它就成了统治的装饰品。
从法国复辟王朝到拉美官僚威权主义,历史反复验证:真正的改革必然伴随权力与资源的再分配,必然遭遇旧势力的疯狂反扑。而那些以改革为名的复辟闹剧,无论装扮如何精美,最终都会在生产力发展的铁律前现出原形。正如毛泽东所言:“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没有革命性实践的加持,任何改良都可能沦为巩固特权的工具。

站在当代回望,我们更需警惕改革话语中的复辟陷阱。当既得利益者开始高唱“改革”时,不妨用唯物史观的显微镜审视:变革究竟解放了何种生产力?代表了哪个阶级的利益?历史从不辜负真诚的革新,也从不放过虚伪的倒退。唯有坚持唯物史观,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变局中穿透迷雾,驶向真正的进步之岸。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