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找不到工作,研究生还读不读?

懒澡的杰基 2025-11-16 来源:懒澡的杰基|微信公众号

作者通过农村家庭的表弟想考研的故事,引出了对研究生教育现状的批判性分析。作者指出,为逃避就业压力而盲目读研,如同参与一场“延迟就业”的双簧戏,不仅导致学历贬值和教育质量下滑,还可能重蹈日本“高学历贫穷”的覆辙,最终陷入高成本、低回报的内卷困境。

我有个表弟去年刚上大学,今年放暑假时跟我说毕业后要继续读研。

当时正赶上我回村里看他爸,也就是我舅。我舅是个农民,苦出身,农忙就种地,农闲就打点零工,一年到头挣个五六万;他老婆,也就是我妗子,身体不好,打不了工,只能做点家务。

前几年村子附近开了一家鸡场,我舅经常被雇去抓鸡,一抓就是一通宵,又脏又累,不过一晚上能挣300块钱。那段时间我去看他,总能闻见一股鸡屎味,但他不以为意,反倒很高兴。

鸡场后来因为买卖不好就关了,我舅也失去了这份高收入。

今年他一点也不高兴。一来打零工的地方少了,他的收入也跟着下降了不少;二来我表弟上大学,开销反倒多了很多。此消彼长,要维持家用,要给我妗子治病,还要给我表弟出学费生活费,日子过得很紧巴。

对了,我表弟读一所二本,学校在千里之外的外省,来回路费也是一笔钱。今年暑假一回来他就跟他爹妈宣布要读研,理由是不读研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我舅没文化,也不知道城里人怎么找工作,对于读书读到大学生还找不到工作他非常困惑。他问我,既然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那考上研究生能确保找到工作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不知道如何作答。我舅愁苦的脸上颇显殷切,我不太敢看他。

我表弟大二还没开始就想着读研,应该也不是孤例。如果是城市出身的二本生,恐怕从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就在考虑读研了。南京大学2025级本科新生有4113人,而研究生新生则达到了9222人,是本科生的两倍还多。而其中又有多少是从双非高校考进来的呢?我想比例一定不会小。他们的动机心态跟我表弟并无二致。

这是普遍现象。有机构统计,在2025年,仅“双一流”高校方阵里,就至少有44所的研究生人数超过本科生。比如复旦25级本科招生4000人,研究生招生1.3万,研究生数量是本科生的3倍多。此外,像是北航、人大、南方科大、西北工大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多所高校,今年的新生研本比不仅高于学校此前公布的在校生研本比,也超过去年招生研本比,呈现“步步高升”的态势。

而且这一现象不仅在大学,甚至在大学扎堆的城市,研究生都比本科生更多。

据北京市教委发布的《2023-2024学年度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2023年北京高校全日制毕业生数量约31.9万人,其中(硕博)研究生15.7万人,而本科生只有13.7万人,研究生比本科生多出两万人。

这也情有可原。我们看本研倒挂的学校名单,这些都是名校,都是所谓的“研究型大学”。既然是研究型大学,多招一些研究生,难道不是合情合理吗?在今年初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中,明确提出了“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要求,而这一发展要求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可以说,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扩招,是我国的国家战略。

既然研究生扩招是国家战略,那招进来的研究生堪不堪用呢?我们看高校老师们是怎么评价的。这位是江西农大的老师,他说,“……给研究生上课,大部分同学基本上没有沟通和互动……研究生的课堂教学,我一直认为是启发为主,是以沟通为主,要比本科生教学更多的互动,更多的沟通。而不是老师在讲台上一直讲,而学生则在底下玩手机。”

有人可能会说,文科研究生才这样,理工科可不这样,或者有人还会说,双非大学才这样,985/211不这样,那我们重新找找。这位是北理工计算机学院的老师,是理工科没问题吧?985,没问题吧?他说他“更喜欢为本科生讲课,本科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动力,比研究生要好不少,‘真想学东西,真愿意动手’的,本科生中的比例,要大大高于研究生。”

金老师还对这个现象展开了反思,“按常理来说,研究生会的东西,掌握的理论和技术,都强于本科生,能做的事情,也多于本科生,而且更是很快就需要直接面对真实社会上求职、就业以及职场上的激烈竞争,学习与掌握专业技术,训练和培养专业技能的意愿,应该更强才对。但事实反而是倒过来的,此现象,何解?”

对于这种研究生不如本科生的倒挂现象,金老师很困惑。那这事能怪学生吗?我们看看学生们是怎么说的。比如这位在陕西读研的朋友就吐槽“研究生的课是如此的水”。他的老师学期刚开始第二周就让学生上台代讲,还“讲满两节”,而老师就“像捧哏一样,学生讲一句,他补充一句,一来一回,两节课就美美过去了。”

这种老师水课的现象在研究生中间可不是孤例。这位是在上海读研的朋友,他说,“以前觉得本科教育质量低下,现在发现了研究生教育质量也很低下……本校考上来的同学反馈同一个老师本硕的课居然完全一样。。。现在真心觉得是在花钱买文凭了。。。学不到任何毛。”

老师觉得研究生素质低下,而学生又反过来指责老师水课。可见无论是在生源质量上,还是培养方式上,现有的研究生教育已经大大贬值了。不能说所有的研究生都上课玩手机,也不能说所有老师都水课。但我想前面的这几个例子应该不是空穴来风,在高校学习工作的朋友恐怕比我的认识要深刻得多。而至于已录取的研究生到底有没有资格读研搞研究,或者高校教师有没有能力培养出合格的研究生,我想都已经不重要了。我们现在扩招这么多研究生,难道真的是指望他们毕业出来都搞科研吗?高校的教师和管理者显然也能意识到这一点,甚至他们都未必在乎。

学生和老师,只不过是在演双簧而已,而这场双簧戏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延迟就业。

每年七八月通常是青年失业率(16~24岁)的高峰,因为赶上了高校集中毕业,大批应届生进入就业市场。23年6月,青年失业率达到了21.3%的历史高点,国家统计局随即暂停了相关数据发布,因此当年七八月份的数据是缺失的。直到后来统计局剔除了在校学生,24年1月起新口径的青年失业率才又重新发布。

上个月统计局公布了今年八月份的青年失业率,新口径的数据达到了18.9%,已经超过了22年8月还未修改统计口径的同比数据,也就是说,新口径下统计的数据已经超过了同比的旧口径。那我们可否设想一下,如果按旧口径来统计的话,这个数字又会是多少呢?

这是房间里的大象。其实早在变更统计口径之前,这就已经是难以忽略的问题了。22年时,北大国发院的卢锋教授就跟媒体坦言,当年四月的青年失业率,我们已经远超欧美。当时尚在疫情期间,舆论对此的认识还停留在对封控的讨论上,普遍以为解封后的就业会反弹。现在已经过去三年,我想大家对此应该有了更充分的认识。

经济下行,就业有困难,那么卷学历延迟就业会有用吗?我们不妨再来看先行服日本的例子。

1991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青年人很快陷入“就业冰河期”。91年企业破产数量突破1万家,92年校招市场就熄火,93年参加校招的企业数量比起泡沫时期锐减70%,同时期每个求职者对应的新增岗位数量仅有0.73个,也就是说哪怕全招满,也会有27%的求职者绝对找不到工作。到95年时,日本大学生起薪出现3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又恰逢日本史上最大婴儿潮冲击,到2003年时,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率已经跌到了令人发指的55%,一半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难题,也为了延续日本80年代的产业优势,90年代初期,日本文部省启动了为期多年的研究生扩招计划。日本政府笃信通过扩招高端人才支持优势产业扩张,可以迅速走出经济衰退。由此在大学生就业难的背景下,日本社会开启了持续多年的考研热,最高峰时,日本国立大学毕业生考研比例高达64%。在此基础上,研究生报名人数仅4年就实现了翻番。过量的扩招导致了教育质量下滑,而更始料未及的是,硕士博士毕业生很快就发生了严重过剩。

大扩招后的博士生就业率连续9年低于60%,以2007年为例,当年毕业的15973名博士中,仅有9167人找到工作,其中文科与社科类博士的就业率更是不足40%。而硕士就业率虽然略高于博士,但也依然远低于同时期本科生就业率。

又因为是在经济下行期发起的扩招,导致政府扶持科研院所的财政负担过重,便推动科研机构法人化,各高校必须自负盈亏,大学学费开始飙涨。在付出了多年的努力和高额的经济成本后,这些高学历的日本年轻人发现,自己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窘境。

如今“高学历贫穷”在日本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名词,与“女性贫穷”共同被称为就业冰河时期两大特殊性贫困群体。在泡沫经济破裂之前,日本人对于高学历也是发自内心向往的,除了对知识光环的追求外,主要原因在于高学历往往和高收入是绑定的。然而如今日本人的早已破除了高学历崇拜,可又有多少人清楚日本社会为此付出的代价呢?这些代价早已凝结在“高学历难民”的人生之中了。

其实无论是从日本的先例中,还是从理性的推导中,我们都能得出结论,延缓只能是权宜之计,从来不解决根本问题。为了延缓就业而去卷学历,只会加剧就业困境。我们看上个月在哈尔滨办的“2025黑龙江人才周”,乌泱乌泱的来了好几万人,招聘岗位起步就要硕士,而博士岗位的起薪才给到3500~5000。按一般的观念,如果博士一个月才能挣这点钱,那本科生挣多少呢?没上过大学的人又挣多少呢?

除了恶化就业以外,学历内卷还会在高学历中继续细分出三六九等,搞新的学历歧视。

这一点早有体现。化用某经典句式,所有人都考研,等于所有人都没有考研。如果大部分人都读了研究生,那就看你的第一学历,第一学历是不是985,第一学历是不是双一流,乃至第一学历是不是本科,从而构建出一条新的鄙视链。坑就那么多,不把萝卜分出个高下长短来,又怎么往里面填?

在这种无效内卷中,有人就不干了。学历贬值生出了它自己的孪生兄弟,那就是“读书无用论”。升学考研成了一件高成本低回报的事情。最近几年,有不少民办高校破产的案例,比如石家庄理工职业学院、大连科技学院、杭州师范大学钱江学院,等等。这些高校无不在招生工作上面临困难,对于那些高考压线的考生家长来说,民办高校高额的学费与学生毕业后渺茫的就业预期是最直接的考量因素,在经济上升期可能还不好掂量,经济下行时反倒好决策得多,尤其是农村家庭和城市经济条件差的家庭,越是低收入的家庭越实用主义,知识就是力量?这力量能不能换来钱呢?这甚至不是一道选择题。

同样的逻辑也能应用到专业上,很多就业率差的专业未来也会面临和民办高校同样的危机。

如果大环境的趋势不发生改变,应该不用太久,我们就可以看到,一边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在大力扩招,另一边本科专科,甚至基础教育越来越招不满人;而高学历“人才”十年寒窗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毕了业,却得转过头来跟低学历人群竞争灵活就业。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奇景啊。

肯定会有人问,那怎么办呢?几乎每次在指出某种趋势时,总会有人跑过来问怎么办,仿佛不提出个解决办法,就不配指出问题。能这么问的人,依旧是把个体的命运,寄托在宏观的仁慈上。实际上解决办法有没有呢?解决办法多了去了,全写在历史经验当中。但我们现在缺的是解决办法吗?我看并不缺,我们缺的并不是办法,也不是方案,更不是智慧,我们缺的是勇气,我们缺的是,阻止历史必然地走向那条阻力最小的歧路的勇气。当然肯定也还会有人说,日本今年终于走出了失去的若干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实现了历史新高。可见拖着不管,少子化最终会演变为劳动力短缺,届时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就自动解决了?

这个想法很“聪明”。要我说,都不用等什么劳动力短缺,AI在快速发展,我们现在就处在新的科技革命当中,也许未来劳动力还未短缺,通用人工智能就出现了,届时AI直接接管物质生产,不光大学生研究生,所有人的就业一下就都解决了,还就什么业呢?直接无缝衔接自动进入共产主义,这样好不好哇?

不信我们就观察一下,AI到底是个解决方案呢?还是一个加速器。我想人们很快就会发现,事情根本不是怎么办的问题,甚至不是要不要去办的问题,而是还来不来得及办和谁来办的问题。在一个几乎不可逆的学生群体无产阶级化的浪潮中,要是不赶紧办,也许他们就要自己办了。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汤加国王图普六世

中华民族之殇——纪念毛岸英逝世75周年

郝贵生 | 恩格斯是与工农相结合的典范和楷模 ——纪念恩格斯诞辰205周年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习近平会见汤加国王图普六世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一个英雄

中华民族之殇——纪念毛岸英逝世75周年

两日热点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一个英雄

B站章北海被“红三代”威胁整死,何意味?

陈曾明:今天我再次郑重地提醒大家, 战争的阴云已经降临中国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