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万真党员打下天下,两千万假党员毁了国家!
拥有两千万党员时,是苏共最危险的时刻。
拥有两千万党员时,是苏共最危险的时刻。
这句话听上去荒唐,可那正是苏共灭亡的节点。党员越多,信仰越稀。庞大的组织成了空壳,权力被个人私利蚕食,党的旗帜在他们手里变了颜色。
1918年,布尔什维克只有二十万党员,那时的党员大多是从工厂和前线里走出来的工人、士兵。他们的双手满是老茧,他们的信仰也坚硬。列宁带着他们,顶着饥饿、瘟疫和敌军,把一座旧帝国推翻。那个时候,党员在战壕里喊着口号,是要为工人阶级争一口气。
列宁清楚地知道危险在哪里。1922年列宁在信里警告莫洛托夫:党员太多,预备期太短,小资产阶级会趁机钻进党里。他要求工人入党要有十年的工龄,其他人至少要两三年考察。他说,若放松审查,党的性质就会被掏空。那时他已经看到党内混入太多投机分子。
可历史并没有听他的。到1927年,苏共有了一百多万党员。十年后成倍增长,到了斯大林时期,人数已经庞大得惊人。表面上是力量壮大,实际上成分早已混杂。干部挑选不再看政治立场,而看“熟人、同乡、朋友”。斯大林也批评过这种现象——庸俗市侩、个人忠诚取代了革命标准。等到他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干部更换八成,全凭政治投机,党成了权力的通道。
毛主席在延安就讲过:有些人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并没有入党。他们脑子里装的还是剥削阶级那一套。这样的党员,不但不能代表无产阶级,反而成了党的负担。
毛主席说得透:混进党里、军队里、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总有一天要夺取政权。这一警告,后来在苏联全部应验。
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政审”被废,清理标准成了笑话。无数钻营的人披上党员外衣,享受特权。到八十年代,苏共有将近两千万党员。工农比例只剩零头,公务员、资本家、知识分子反成主力。那时的党员不再是布尔什维克的战士,而是名利场的玩家。
苏共后期,只有不到一成党员还有共产主义信仰,七成多已经信仰资本主义。戈尔巴乔夫早就公开说“共产主义思想对我已经过时”。他要“用推土机推平旧制度”。这种人,早已不是党的人,而是党的掘墓人。

1989年,苏共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那场会议上,叶利钦、萨哈罗夫带头要求取消宪法第六条——党的领导地位。戈尔巴乔夫默认了。结果,在87%的代表都是党员的情况下,竟然大多数投票同意削弱党的权力。两千万党员,举起的手不是为了保卫党,而是为了亲手掘掉它的根。
这正是毛主席所说的危险。当权力成为乐趣,当入党成了升官发财的跳板,当党员的意义只剩下一张通行证,党的灭亡就开始倒计时。列宁骂得好:“徒有虚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革命时代的党员是赴死的人,后来成了享福的人,差别就在这里。
苏共的覆灭不是外部战争打垮的,是内部腐烂塌下去的。那些昔日的“共产党员”,在关键时刻选择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资本主义。这些人追求的早已不是理想,而是房子、汽车、头衔。信仰被抛进垃圾堆,红旗还挂着,但旗杆里早已是空的。
苏联的终结,从根本上说,是党丧失了阶级属性。党不再代表工人和农民,而代表官僚和资本。党的规模越大,党的灵魂越稀。两千万党员时,苏共看似强盛,实则已死。
毛主席看得最深:“修正主义上台,就是资产阶级上台。”当赫鲁晓夫代表的那批人登上高位,苏共就变质了。所谓“全民党”,就是取消无产阶级政党;所谓“发达社会主义”,就是为复辟资本主义开门。
列宁、毛主席都明白,党若不保持无产阶级的纯洁,必然腐烂。那些身披红色外衣的投机分子,把党的名字当成通往特权的钥匙。等他们全爬上去了,党也就没了。
历史的讽刺在这里:布尔什维克当年靠二十万真党员打下天下,却被两千万假党员毁掉国家。
危险不在外敌,而在那些披着红旗、心向资本的“同志”。
这句话,至今仍有警示的力量。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