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潮来袭,这两个群体成为主力军,基层治理面临泰山压顶

知青下乡宣传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70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人员迁徙,上千万知识青年响应号召,到“大有可为”的农村去劳动。
如今,一股新的返乡潮已悄然来临。这次返乡潮,没有任何人号召,完全是当前形势下个人的“自由选择”,涉及的群体也更加复杂。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事。
眼看离过年还有两个多月,火车站早就热闹起来了。您瞧那扛着蛇皮编织袋的农民工老哥,还有拖着"现代版蛇皮袋"的年轻人,都提前踏上了返乡路。
城里活儿眼瞅着越来越少,谁还傻等到腊月跟几千万人抢火车票?早点回家,起码能省下在外头租房吃饭的冤枉钱。
研究留守儿童问题的学者最近挺郁闷——研究对象都快找不着了。为啥?孩子们的父母正陆陆续续从城里撤回来,短期内也不打算再远走他乡。
返乡潮这种现象,确实愈演愈烈。数据显示,2024年跨省打工的农民工占比,比十年前掉了将近两成。那些曾在大城市里顶着烈日、冒着寒风和泥搬砖、晚上睡大通铺的老哥,这回是真回去了。
返乡大军里还有一帮生力军——大学生。今年高校毕业生返乡比例突破了四成。他们嘴上念叨着"城市放不下肉体、乡村放不下灵魂",可身体很诚实:回村至少不用交那几千块房租,也不用顿顿点外卖烧钱。
七十年前,城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那是自上而下的政治安排。如今这波返乡潮,纯粹是自下而上的求生本能——城市没法活,只能回老家。
可回去之后呢?
农民工在城里月薪普遍六千往上,返乡后收入大多腰斩,还不稳定。大学生更头疼,乡村小县城上哪儿找专业对口的工作?
老话讲"望族留原籍,家贫走四方",除非你是"县城婆罗门",否则返乡的大学生大概率得把孔乙己的长衫脱了,去跟老哥们抢外卖快递的活儿。
2023年县域农村调查数据挺扎心:返乡群体里,三成多家庭收入缩水超四成。
我在网上看到一个真实的案例。
河北有对夫妻,原先在北京打工。疫情期间,在餐馆干活的媳妇收入下滑,先回了老家,在县城蛋糕房找了份活,月薪三千,只有北京时的一半,还全月无休。
去年那蛋糕房要么发不出工资,要么只发三分之一,眼瞅着客人越来越少,撑不住了——消费一降级,老乡们最先砍掉的就是蛋糕这种"非刚需"。
她男人原先在北京一家出版社干临时工,去年也失业了。后来干起了电工活,可房地产不景气,电工活儿时有时无,收入跟坐过山车似的。
这俩人要养六口人,家里俩老人加俩孩子,农村老人退休金一月才两百块。
现如今,这样的家庭都在勒紧裤腰带。小生意做不下去,就更多人收入下滑,这恶性循环跟湖面上的涟漪似的,一圈圈往外扩。
农民看着比城里人多块地,可一亩地不管是自己种还是租出去,一年也就几百块收入。还没算去年华北连续阴雨,秋收难,不少农民种地甚至倒贴钱,可这事儿压根没人关注。
返乡潮和挣钱难,本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回乡只为省下城里那高昂的开销,至于找工作,难度系数比城里只高不低。
最近农业农村部开了个会,提出要"防止形成规模性返乡和滞乡"。咱们政策措辞向来谨慎,轻易不制造焦虑,官方都用"防止"这词了,说明现象已经挺明显。
去年人社部还公布数据,说全国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1300万,那会儿态度挺积极,说要给创业担保贷款、税费减免。可一年过去,态度180度大转弯。
想想也知道,1300万人,在眼下这形势下,真有几个人有本钱有胆量创业?大概率要么被动躺平,要么打打零工混口饭吃。
返乡人越多,乡村那点就业机会根本养不起,基层治理难度也大大增加,给本就不富裕的地方财政再添压力。
除了经济账,还有更大隐患——社会治理。历朝历代,没工作没收入的农民都是个大麻烦。
明朝末年,小冰期一来,海南岛都下雪,庄稼绝收,饥荒遍地。1637到1643年的"崇祯大旱",波及二十三省,蝗灾鼠疫齐上阵,粮食颗粒无收。土地兼并加上天灾,农民没了活路,沦为流民,这才改了国运。
如今,一大帮年轻力壮的中青年待在老家,没稳定工作。在城里打工时,大家各忙各的996,邻里之间谁不认识谁。
可回到乡村,既有大把时间,又见过世面、所谓"有思想"的一群人扎堆儿,您品品,这基层治理的压力能小得了?
那这场离开城市、返回乡村的逆向流动,到底是为啥?
中国城市化率不算高,才67%,但这统计的是常住人口。要是减掉2.8亿没户口的农民工,实际城镇化率也就50%左右,跟发达国家平均78%差得远。
这时候出现返乡潮,不是偶然波动,而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必然结果。
改革开放那些年,咱们赶上了西方国家低端产业转移,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大爆发,民间投资和出口进入黄金期。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巨大虹吸效应,农村人潮水般涌进城市。1996到2010年,城镇化率从30%升到50%,年均涨1.37个百分点。
那会儿经济增长有个"涓滴效应":社会财富从无数工厂流到打工人兜里,农民工兄弟再让钱从城市流回乡村,经济发展给普通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那十几年是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黄金蜜月期"。
可2008年是个转折点。全球金融危机一来,出口断崖下跌,国家砸下"四万亿"。这泼天的资本彻底改变了增长模式,经济从"重出口"转向"重投资"。
资本爱杠杆、讲效率,劳动密集型的低端制造业杠杆低、挣钱慢,还容易内卷过剩。于是,资本密集型的基建和房地产成了拉动经济的主力。
这一变,财富流动的涓滴效应没了,变成了马太效应——穷的越穷,富的越富。这种变化的本质是,劳动密集型普惠性强,资本密集型的收入传导却像艾滋病毒,只能靠母婴、血液和性传播。
四万亿落地,央国企收入暴增,包工头拆迁户暴富,流到普通人手里的钱却越来越少。
城市对农村人口的虹吸效应开始下降,城市化脚步慢了。特别是这几年,房价下跌,房地产投资腰斩,大批建筑行业的老哥要么没活干,要么拿不到工钱。城市没给他们任何福利保障,只能回老家。很多没返乡的,也是那些咬着牙还月供的小白领。
按发达国家经验,成为制造业大国后,就该向内需消费为主转型。服务业作为升级版劳动密集型产业,本该是更好的就业蓄水池。
咱们已经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本该从生产型社会转向消费型社会,可却成了世界经济规律的"另类"——内需就是起不来,不光起不来,消费还在降级。
这跟咱们越来越强的制造能力、越来越好的工业品产出,形成了魔幻般的背离。
问题出在哪儿?
内因我刚才说了,资本回报远超人力回报。居民存款每年以十几二十万亿的速度增加,这里头当然有节衣缩食省下的,但大多是把社会的债变成了少数人的存款。
那"老百姓"高达165万亿的存款数字,看着既震惊又魔幻。
2009年之前,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占主导,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比重一直上升。可2009年之后,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台,45%这个比例就停那儿不动了,远低于同等发展水平的国家。
2018年之后,又来了外因。特朗普发动贸易战,高科技卡脖子,咱们开始砸钱搞高科技和高端制造。
中美修昔底德陷阱没成热战,倒是在科技战场刺刀见红。跟房地产基建比,高科技是资本密集加强版,疯狂砸钱也不见得听见响儿。这就让分配改革显得力不从心。
想想一个芯片厂,一年资本开支几十上百亿,可一家服装厂一年几百万流动资金就够了。但看雇佣人数,服装厂很可能比芯片厂还多。
而且芯片工程师月薪是普通工人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从财富分配看,高科技也是马太效应,只是房地产的老登们退了场,科技新贵或者说小登们登场攒财。
更扎心的是,在中美AI竞争最白热化的赛道,技术越进步,人力被替代的可能越高。萝卜快跑替代网约车司机,家政机器人替代小保姆,人工智能没法让普通人多赚钱,只会把钱往最顶端卷。
今天,咱们看到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中国经济。
一面是,在关税大战中,咱们成了唯一能跟美国平等掰手腕的经济体。另一面是,物价通缩、消费持续低迷。今年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企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67%,住宿业降幅更高达92.9%,平均每家上半年只赚3.7万元。
官方公布的10月居民新增贷款数据,往年都是正增长,疫情前五年基本维持在四五千亿体量,疫情最惨两年也就-180亿、-346亿,可最新数据是-3604亿。负数说明大家不光不借钱,反而提前还贷——对未来没信心,怕以后失业还不上。
有人认为贷款减少只因楼市崩盘,其实减少的3600多亿里,跟卖房相关的中长期贷款只占700多亿,反倒是短期贷款减少了2800多亿。短期贷款缩水主因就是消费严重萎缩。
消费下滑,冲击着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也加剧了打工人的返乡潮。经济发展的齿轮依然转得飞快,可普通人命运的齿轮却转不动了。
美国的铁锈地带,是产业变迁与个人命运背离后留下的时代伤疤。1950年的底特律,是全球制造业灯塔。福特汽车工厂流水线24小时轰鸣,这座"汽车城"聚集着一百八十来万人口,一个蓝领工人就能轻松养活全家。五大湖区支撑着美国60%工业产出,被誉为"美国心脏"。
可制造业一外迁,仅五大湖区就丢掉一百万个岗位。2000年,底特律人口锐减到七十万,废弃工厂、街头毒品交易,底特律成了美国史上最大破产城市,剩下的就是"乡下人的悲歌"。因为美元长期被人为高估带来的制造业劣势,特朗普许诺给铁锈地带的制造业回流,可能永远也实现不了。
如今,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返乡潮也正用一个个活生生的家庭故事发出信号:中美科技竞争的宏大叙事,没法完全兑现每个家庭的柴米油盐。
返乡潮不是简单的"人口逆流",它折射出中国经济转型中最真实的阵痛。咱们生产了全球30%以上的工业品,自己却只消费掉13%。
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健康吗?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吗?大家心里自有答案,欢迎留言区讨论。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