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总是被热搜“带节奏”?马克思教你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马小哲 2025-11-23 来源:心聿思政|微信公众号

文章揭示了在资本驱动下,热搜将复杂现实异化为煽动情绪的碎片化“现象”,使我们沦为了提供流量的“数字劳工”的事实。而要破除这种操控,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视角,对信息保持警惕、追问其社会根源,通过深度思考穿透表象、把握本质,从而在喧嚣中夺回独立思考的主体性,不做算法与情绪的奴隶。

凌晨一点,你关掉卧室的灯,手机屏幕的光映在脸上,显得惨白而疲惫。你刚刚经历了一场两个小时的“情绪过山车”:先是看到一条关于某地打人的短视频,愤怒得浑身发抖,在评论区留下了激烈的言辞;半小时后,所谓的“反转”来了,原来视频是剪辑过的,受害者其实是挑衅者,你的愤怒瞬间变成了被愚弄的羞恼;紧接着,另一个关于明星私生活的词条冲上第一,你又忍不住点进去吃瓜,感叹娱乐圈的混乱……当你终于放下手机,试图入睡时,大脑里塞满了碎片化的信息、无处安放的情绪垃圾,以及一种深深的虚无感。你可能会问自己:我刚才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我的喜怒哀乐,如此轻易地就被那块几英寸的屏幕接管了?

这或许是现代人最普遍的精神症候。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却也是一个真相最稀缺的时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从感性的“现象”深入到理性的“本质”的过程。然而,在算法主导的今天,我们似乎被困在了“现象”的迷宫里,像拉磨的驴子一样,被一根叫做“热搜”的胡萝卜牵着鼻子,原地打转,却自以为在行进。为什么我们总是看不清真相?首先,我们要明白,“现象”从来都不是羞答答地躲在角落里的,它是喧哗的、色彩斑斓的、甚至是具有侵略性的。黑格尔曾说,本质必须显现。但在今天的互联网语境下,这句话被异化成了“只有能刺激感官的现象,才配被看见”。热搜榜上的词条,绝大多数都是精心设计的“现象级”产品。它们通常具备几个特征:极端的冲突、强烈的情绪、简单的二元对立。比如“某地男女互殴”、“某网红天价彩礼”。这些信息像高糖高油的快餐,直接作用于你的多巴胺系统,让你不需要动脑子就能产生反应。

马克思在谈论“现象与本质”时,曾有一个深刻的洞见:现象往往是颠倒的。如果你只看表面,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这就是感官告诉你的“真理”。而要认识到地球绕着太阳转,你需要这一种违背直觉的、痛苦的理性思维。热搜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利用了人性的懒惰,把我们禁锢在感官的舒适区。当你看到一段掐头去尾的视频,你的直觉告诉你“这人太坏了”,这是最节省能量的判断。而要去思考“视频是谁拍的?”、“为什么这个时候发?”、“背后的完整语境是什么?”,则需要消耗巨大的认知能量。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越来越不愿意支付这种能量。于是,我们把判断权交给了热搜,交给了算法,实际上是交给了那些隐藏在屏幕背后的、操控流量的手。但这仅仅是认知层面的懒惰吗?不,这背后有着更深刻的政治经济学逻辑。如果我们运用马克思的“拜物教”理论来分析,你会发现,新闻和热点在今天已经彻底商品化了。在资本的逻辑里,一个事件的价值,不在于它是否反映了真理,而在于它能产生多少“流量”。流量就是注意力,而注意力就是金钱。为了获取最大的流量,媒体和平台必须把复杂的、灰色的、多维度的现实,切割成简单的、黑白分明的、情绪化的碎片。

本质往往是枯燥的、系统的、深沉的。比如,探讨一个社会治安案件,本质可能涉及到经济下行、基层治理、心理健康机制等复杂的结构性问题。这种文章写出来,可能没人爱看。但如果把它包装成“渣男”、“恶女”、“地域黑”,就能瞬间引爆舆论。所以,当你被热搜牵着鼻子走的时候,你以为你在关心正义,其实你只是在消费一种被加工过的“情绪商品”。你的愤怒、你的同情、甚至你的谩骂,都是资本收割的“剩余价值”。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每一个在热搜里冲浪的人,都不仅仅是受众,更是免费的“数字劳工”。我们在为平台制造活跃度,我们在用自己的情绪为算法的精准度添砖加瓦。更可怕的是,这种长期的“现象投喂”,正在从根本上重塑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我们丧失把握“总体性”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总体性”,认为真理是整体的。任何一个孤立的事件,如果脱离了它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都无法被真正理解。但热搜的逻辑是碎片的、断裂的。今天我们讨论A明星出轨,明天讨论B地烧烤打人,后天讨论C公司的加班文化。这些事件像走马灯一样流过,看起来热闹非凡,但在我们的脑海里,它们是孤立的岛屿。我们无法把它们联系起来,无法看到这些零散现象背后那张巨大的、隐形的社会关系网。

结果就是,我们变得越来越容易激动,也越来越容易遗忘。我们对于世界的理解变成了“盲人摸象”。摸到了腿,就说世界是柱子;摸到了耳朵,就说世界是扇子。因为缺乏对本质的洞察力,我们今天可以把一个人捧上神坛,明天因为一点小事就能把他踩进泥潭。这种极端的摇摆,恰恰证明了我们内心深处的不确定感。因为我们没有抓住那个稳定的“本质”之锚,所以只能随波逐流,在舆论的风浪中晕头转向。那么,我们该如何从这种困境中突围?是不是要彻底断网,回归原始生活?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逃避主义,它主张在现实中通过实践来改变现实。要摆脱被热搜牵着鼻子走的命运,我们需要拿起哲学的武器,重新训练一种“穿透性”的目光。首先,我们要学会对“第一时间”的情绪保持警惕。列宁曾说,真理往往是迟到的。在新闻发生的最初几个小时,充斥网络的往往是情绪和谣言,而非事实。当我们看到一个让你血脉偾张的标题时,不妨在心里按下一个暂停键。问自己几个唯物主义的问题:这个信息的来源在哪里?发布这个信息的人想通过它达成什么目的?谁在这次传播中受益?这叫“让子弹飞一会儿”。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是理性的第一道防线。哪怕只是延迟十分钟再发表评论,你的观点可能就会从情绪的宣泄变成理性的分析。

其次,我们要培养“还原”的能力,即把孤立的现象还原到它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去。当你看到“外卖小哥与保安互殴”的热搜时,不要只停留在谁对谁错的道德审判上,那是小学生做的事。试着去思考:是什么样的算法系统把外卖员的时间压缩到了极致?是什么样的物业管理制度让保安承担了过度的压力?当我们将两个具体的个人,还原为生产关系中的角色时,你看到的就不再是个人的恩怨,而是系统的摩擦。这时,你的愤怒就不会廉价地指向某个底层个体,而是会指向那个造成异化的结构。这才是从现象走向了本质。再进一步,我们需要重建阅读的深度。在这个短视频和140字微博统治的时代,阅读长文、阅读原著、阅读那些枯燥的理论,成了一种反抗性的行为。现象总是浮在水面的泡沫,而本质则藏在深水的暗流中。只有通过系统的、深度的阅读,我们才能建立起一套属于自己的逻辑框架。当你拥有了这套框架,你就拥有了“过滤器”。再看到热搜时,你不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而是一个主动的审视者。你能一眼看出哪些是人为制造的矛盾,哪些是转移视线的烟雾弹,哪些才是真正值得关注的社会痛点。

如果你觉得这太难,不妨从最简单的一点做起:承认自己的无知。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在热搜面前,我们往往太过于自信,以为眼见为实。但“眼见”的往往只是别人想让你看见的。承认我们在庞大的信息流面前是渺小的,承认由于信息不对称我们很难第一时间掌握真相,这不是软弱,而是一种智识上的诚实。这种诚实会让你在面对排山倒海的舆论时,敢于说一句“我不知道,我再看看”。在人人争当审判官的互联网上,这句“我再看看”,或许才是最震耳欲聋的理性之声。我们生活在一个柏拉图笔下的“洞穴”里,热搜就是墙上那些跳动的影子。那是被火光(流量和资本)投射出来的虚像。大多数人一生都盯着墙壁,为影子的打斗而欢呼或哭泣。而哲学的任务,就是强行扭过你的头,让你看到身后的火光,甚至走出洞穴,看到外面的太阳。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强光会刺痛习惯了黑暗的眼睛。看清本质会让你失去很多简单的情绪发泄的快乐,会让你感到沉重,甚至会让你显得有些“不合群”。

但是,这种清醒的痛苦,远比麻木的快乐要有尊严。马克思终其一生都在做这件事:撕开资本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暴露出其剥削的本质。他没有选择在现象的表层安稳度日,而是选择了在本质的深渊里战斗。作为他的读者,我们或许无法成为伟大的思想家,但至少可以试着做一个不那么好糊弄的人。在这个算法算计一切的时代,保持独立思考是最后的避难所。下次,当一个新的热搜词条带着惊叹号冲到你面前,试图挑逗你的神经时,请记得深呼吸,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留给自己片刻的沉默。因为在那片刻的沉默里,在那双冷静审视的眼睛后,才站着一个真正具有主体性的人。不要做数据的奴隶,不要做情绪的木偶。你原本拥有看透迷雾的眼睛,别把它闭上。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汤加国王图普六世

中华民族之殇——纪念毛岸英逝世75周年

郝贵生 | 恩格斯是与工农相结合的典范和楷模 ——纪念恩格斯诞辰205周年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习近平会见汤加国王图普六世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一个英雄

中华民族之殇——纪念毛岸英逝世75周年

两日热点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一个英雄

B站章北海被“红三代”威胁整死,何意味?

陈曾明:今天我再次郑重地提醒大家, 战争的阴云已经降临中国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