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企业亏损是不是说明剩余价值理论不成立?

钟之说 2025-11-11 来源:钟建民的理论思考公众号

如果因为企业出现了亏损就否定剩余价值存在,那是不是商品生产者在出售商品时出现亏损就能说明商品的价值不存在?这显然是很荒谬的逻辑!

在头条上,有位网友说:“‘工人’不会天然产生剩余价值,不然就不会有亏损企业了?企业亏损!工人的剩余价值到那里去了? 只有工人,没有资本,什么也創造不了。两者有机结合,并在有商业头脑管理者经营之下,才会有利润产生。所以,工人不会也不可能天然产生剩余价值,若无好的当家人,亏完老本也常见。”

在这里,就产生了这样一个问题:

企业亏损现象的出现,是不是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不成立呢?

回答是否定的。

首先我们先来弄清剩余价值的概念。

什么是剩余价值?

答案是:剩余价值是商品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特殊形式。

在简单的商品生产中,商品生产者通过销售得到的是价值,即自身劳动凝结在商品中价值量。而当商品生产发展到劳动力商品化的程度时,这时的商品生产者变成了资本所有者。资本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生产。由于劳动力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就是形成价值的泉源,因而老板的货币也就取得了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在简单的商品生产中,商品生产中用自有的生产资料和自己的劳动相结合,生产新的商品,然后通过交换,取得销售收入。在这里,商品的价值量等于他原来投入的生产资料转移价值量和他自己劳动形成的新价值量之和。由于商品生产劳动者和商品销售收入所有者是同一个主体。因此,在这里面并不存在剩余劳动与剩余价值。

小商品生产方式,时间长了,就会发生两极分化:生产资料不断集中到少数人手中,而大多数的小生产者走向破产,成为无产阶级。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为了生活只能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以换取自己需要的生活资料。因此,劳动者只能以劳动力所有者的身份到市场上,寻找合适的买家,以适当的价格出卖自己。当劳动者一旦与资方或老板订立劳动力让渡的契约,劳动者进入生产过程,这时劳动力的使用权也就归于资方,劳动者的劳动及其产品也都归资产者或资方所有。由于劳动者是按照自己劳动力的市场价格水平出卖给资方的,而劳动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所提供的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会远远高于劳动力价值水平。因此,在劳动形成的价值与资本家或资本所有者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费用之间,就会形成一个价值差额,这个差额就叫做剩余价值。

因此,所谓剩余价值就是在劳动力买卖过程中,由于劳动者实际为资方提供的劳动形成的价值量大于雇佣劳动力的价值补偿的价值量,因而就产生了剩余价值。

要弄清企业亏损与剩余价值理论的关系,核心在于区分“剩余价值的产生”与“剩余价值的实现”的区别,企业亏损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实现环节出现障碍,而非剩余价值生产不存在,这恰恰需要结合剩余价值理论的完整逻辑进一步做全面的剖析。

一、企业亏损不否定剩余价值的生产:

从劳动过程本质看剩余价值的产生根植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生产)的过程。只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立——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方占有生产资料并支配劳动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就具备了基础,这与企业最终是不是盈利没有关系。

从具体生产环节看,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始终包含两部分:

一部分是“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用于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工资的来源),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归资方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例如,某工人每日劳动8小时,其中4小时创造的价值恰好等于其日工资(补偿劳动力价值),剩余4小时创造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无论企业最终是否亏损,只要工人完成了这8小时劳动,剩余价值就已经在生产环节产生——它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固有组成部分,不会因后续的销售环节出现不同情况而消失。

企业亏损的根源,往往在于商品生产出来后,无法在流通领域实现其价值。例如,某服装厂投入100万元生产服装(其中60万元为生产资料转移价值,30万元为劳动力价值,10万元为生产环节产生的剩余价值,商品总价值100万元),但由于市场需求变化,最终仅以80万元卖出。此时企业亏损20万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没有产生——生产环节已形成的10万元剩余价值,连同部分生产资料转移价值(10万元),一同在流通环节损失了,这并不表明剩余价值就不存在。

二、资本、管理与剩余价值的关系:

在剩余价值的认识上,还老有人强调,资本家也投入劳动,因而也需要报酬,盈利似乎是资本家劳动投入的报酬。

前文提到的“只有工人,没有资本,什么也创造不了”、“若无好的当家人,亏完老本也常见”,看似强调了资本和管理的重要性,但实际上混淆了“生产要素的作用”与“剩余价值的来源”两个问题,这需要从剩余价值理论的视角重新梳理:

1.资本是生产的条件,但不创造剩余价值:

资本(包括厂房、机器、原材料等)是资本主义生产不可或缺的物质条件,它的作用是“转移自身价值”,而非“创造新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资本的价值会根据其磨损程度(如机器折旧、原材料消耗)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其价值量不会发生增殖——一台价值10万元的机器,无论使用多久,最终转移到商品中的总价值始终是10万元,不会额外产生1分钱的新价值。

真正创造新价值(包括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只有工人的活劳动。资本的“不可或缺性”,恰恰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点:劳动者失去了生产资料,必须依附于资本才能进行劳动,而资本则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合法地占有了工人活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这并非“资本创造价值”,而是资本凭借其所有权,取得了剩余价值的分配权。

2.管理劳动的本质:

资本家或股东的劳动,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种属于满足市场和生产需要,作为协作生产需要的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活动,另一种是属于部分属服务于剩余价值剥削“有商业头脑的管理者”的管理活动,两种管理性质不同,需要从两方面辩证看待:

一方面,若管理活动是为了组织生产流程、协调分工协作(如安排生产计划、保障生产安全),这部分劳动属于“必要劳动”——它是维持企业正常生产所必需的,其创造的价值会计入商品价值,管理者也会通过工资(或年薪)获得相应的劳动力价值补偿,这与普通工人的劳动本质一致。

另一方面,若管理活动的核心是为了监督工人劳动、最大化榨取剩余价值(如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压低工资),这部分活动本质上是“资本职能的体现”,并非独立的价值创造劳动。此时管理者更像是“资本的代理人”,其行为目的是维护资本对剩余价值的占有,而非创造新的剩余价值。

无论是哪种管理活动,都无法改变“剩余价值来源于工人活劳动”的本质。即便企业因管理不善导致亏损,也只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出现问题,而非剩余价值的来源发生了变化——就像农民种出粮食后,若因储存不当导致腐烂,不能说粮食从未被生产出来,更不能说“农民的劳动不创造价值”。

三、从历史与现实维度看:

从历史维度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进而引发商品滞销、企业亏损,甚至经济危机。例如,1929年的大萧条、2008年的金融危机,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而企业亏损正是这一矛盾在微观层面的表现。这些现象不仅没有否定剩余价值理论,反而印证了其对资本主义运行规律的深刻洞察——剩余价值的不断生产与难以实现的矛盾,正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不稳定性的根源。

从现实维度看,即便在当今数字化、智能化生产的背景下,剩余价值理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例如,互联网企业的“平台经济”中,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的劳动,本质上仍是“劳动力商品的出卖”——他们通过平台(资本的载体)获取劳动机会,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价值,一部分以工资形式补偿劳动力价值,另一部分则以“平台佣金”“服务费”等形式成为资方占有的剩余价值。即便部分平台因前期补贴、竞争激烈出现短期亏损,也只是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实现方式发生了变化,而非剩余价值本身消失。

企业亏损现象与剩余价值理论并非对立的关系——前者是资本主义流通领域矛盾的体现,后者是对资本主义生产领域价值增殖规律的揭示。只有区分“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剩余价值的实现”,理清资本、管理与剩余价值的关系,才能真正理解剩余价值理论的科学内涵,以及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解释力。

重申一下:剩余价值是价值在劳动力商品化条件下的特殊形式,它是劳动者实际提供的劳动形成的价值量与劳动力补偿价值之间的差额。这个差额并不因为企业生产的商品不能实现销售或不能实现正值销售而就不存在。

如果因为企业出现了亏损就否定剩余价值存在,那是不是商品生产者在出售商品时出现亏损就能说明商品的价值不存在?这显然是很荒谬的逻辑!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汤加国王图普六世

中华民族之殇——纪念毛岸英逝世75周年

郝贵生 | 恩格斯是与工农相结合的典范和楷模 ——纪念恩格斯诞辰205周年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习近平会见汤加国王图普六世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一个英雄

中华民族之殇——纪念毛岸英逝世75周年

两日热点

现在所有人都在等一个英雄

B站章北海被“红三代”威胁整死,何意味?

陈曾明:今天我再次郑重地提醒大家, 战争的阴云已经降临中国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