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苏联解体的教训

太祖的放羊人 2022-07-03 来源:太祖的放羊人公众号

苏联这只失去刺保护的刺猬,到头来只能被美国这条狗吃抹干净。

  【目录】

  1 苏联解体的经济教训

  1.1 两位美女

  1.2扯淡的西方经济学

  1.3被隐藏的人性利益

  1.4经济的本质是创造收入问题

  1.5苏联经济的大象快跑

  1.6苏联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1.6.1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1.6.2作为世界最大重工业国,对外贸易主要靠石油

  1.6.3高新科技领域始终摆脱不了西方的控制

  1.7肢解苏联

  1.7.1科技封锁

  1.7.2能源大战

  1.7.3星球大战

  1.7.4东欧剧变

  2 苏联解体的文化教训

  2.1一心媚欧的沙俄

  2.2苏俄时代对内的弃俄文化

  2.3苏联对外的媚西文化

  2.4 文化的重要性

  3 苏联解体的民族政策教训

  4苏联解体的军事教训

  1 苏联解体的经济教训

  1.1 两位美女

  去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的时候,有一位经济界的美女在媒体上发出雷人的观点:

图片

  虽然是美女,但发表这种傻X卖国言论,自然是引起了广大网友们的炮轰。而实际上,在发表这番卖国言论一战成名之前,笔者早就知晓这位金融界大美女的存在。她在投资界也是鼎鼎大名,作为分析师推荐的股票那简直是……一言难尽,不得不承认她是真的美,但除了美貌也就没别的了

图片

  作为近代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亚当·斯密的那本《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流传广泛,满大街的盗版书摊和车站书店都有售。但是,他的另一本书《道德情操论》(以下简称《节操论》)的流行度就差远了,几乎没人知道。

图片

  虽然《节操论》的流传度远不如《国富论》,但亚当·斯密对这部书的重视程度却是远超《国富论》,曾进行多次修改,并认为这是两本相互补充的书籍,而且《节操论》的重要性要高于《国富论》。换句话说,在亚当·斯密看来,只有具备节操,才能进行经济学活动,抛开节操的经济学活动都是耍流氓,甚至是犯罪。

图片

  (实际上不仅是亚当·斯密,同时期的西方启蒙思想家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都很重视道德方面的问题,而他们这一思想的来源,正是中华文化)

  但是很显然,亚当·斯密的这种理念严重违背了西方那毫无节操极不要脸的文化理念,于是他最重视的《节操论》被社死,《国富论》成功的被取其糟粕,去其精华,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以空对空的西方经济学。(亚当·斯密经济学的另一分支则是加入了辩证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继续讲另一位美女的故事。

  在04年夏天,笔者大一下学期即将期末考的时候,学校突然在周末临时增加了一次为期两整天的讲座,可以算两学分的选修课。主讲者也是一位美女(虽然颜值比上面那位大美女差不少),是我们学校90年代初毕业的一位学姐,当年考录了复旦的金融学硕士,后又博士毕业,堪称是学校的骄傲。

  美女学姐两天的课程以科斯的理论为主,为此我还专门去图书馆把学校唯一的一本参考书给借走了。讲座在一间巨大的礼堂进行,密密麻麻坐满了卿卿我我的情侣,或者打瞌睡看闲书的人,估计满屋子就我一个人是认真去听课的。

  美女学姐讲课洋洋洒洒,从科斯到纳什,再到张五常,还有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等等。不过讲着讲着我就感觉不对劲了,比如,她非常赞同张五常的粮食理论,认为中国不需要保证粮食底线,完全可以依赖美国进口。

图片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还特意到讲台去和美女学姐咨询,说如果一旦爆发战争或冲突,将粮食完全依赖进口是非常危险的事,很容易被美国掐脖子,美女学姐用看傻X的眼神看着我,轻蔑的说国际市场那么大,美国不卖还可以找拉美或印度。我说这些国家难道不是全被美国控制的吗,然后这次咨询不欢而散。

  笔者一个刚刚读完大一的经济学新生,在粮食问题上与复旦博士的观点分歧,在许多年后被特朗普和拜登给证实了。

  等两天课结束后,和我一起听课的同班同学都拿到了学分,而我却一直没有,当然我相信这应该是学校忘给录入了,毕竟美女学姐又不认识我。虽然浪费了两天周末休息,但我仍感觉获益良多。

  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获益就是,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睁着眼睛说瞎话,一本正经胡扯的学科。

  实际上这可不只是我一个屌丝在大放厥词,许多西方的知名学者都是这样看待的,反倒是我国的一群公知慕洋犬把西方经济学捧到了天上

  1.2 扯淡的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在没有接触西方经济学之前,他的思维判断都是正常的。如果他能把西方经济学的精华和谬误都学明白并走出来,那他的思维判断还是正常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把西方经济学里的话都句句当真,那他就成了大傻X了

  西方经济学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刨除各种各样的现实条件,建立一个完美的环境,然后模拟出一套模型,再用这个模型来作为现实经济问题的理论指导。这就像西方经济学里的国际贸易理论,只是强调成本,却不考虑美国可以扣押阿尔斯通的老总和孟晚舟这种直接掀桌子的操作。

  用这套谬误来实行休克疗法的苏联和解体后的俄罗斯,从一开始就错了。

  于是在西方经济学的指导下,苏联采取了把国有企业的股权平均分给每个老百姓的策略,以为这样就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没想到寡头们几个小招数下来,这些国企就以低的惊人的成本落入了他们的手中。

  回想起当年上学的时候,学习西方经济学要学两个大本(平狄克、鲁宾菲尔德的《微观经济学》和多恩布什、费舍尔、斯塔兹的《宏观经济学》),但总的纲领是高鸿业教授的《西方经济学》,其中对每一章的内容都要进行剖析其合理和谬误之处,还要辅助计量经济学的计算,远不是现在那些网红读物所说的经济学。

  再说起美女学姐所说的科斯理论,更是扯蛋至极,科斯为其理论所列举的火车吓奶牛减产、灯塔收不到过路费的故事都是他为了自圆其说而瞎编的,完全和事实不符,就这依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也难怪诺贝尔经济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一样成为笑柄。

  再比如说房价,以谢国忠、牛刀为代表的公知派经济学家年年看空、年年被打脸,如果单纯看他们用西方经济理论所做的分析,还挺合理,但如果考虑到西方经济学本身就不靠谱,那推理出来的结果能准才怪了。

  但反过来说,如果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从土地、货币、金融的角度,这一切就非常好理解了。而有关保住国内粮食红线,也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就说过的题目。

  综合来说,西方经济学更像是西方国家为其他国家准备的一套洗脑思想。当年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兴起时,各国都高筑关税壁垒来保护本国的工商业,但当其工业成熟后,自然就会反对新兴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实行贸易保护,而这一条自然也写进了西方经济学教材里。

  1.3 被隐藏的人性利益

  现在再说为什么被亚当·斯密更为看重的《节操论》却被西方经济学界社死,其根源就在于亚当·斯密构建的这个经济学体系是深度洞察人性的,是将人性的因素考虑到其经济行为中。

  学过科班经济学的人都知道,亚当·斯密所设定的微观经济学,其根本出发点是人都是自私自利的,所以亚当·斯密要配套写出《节操论》,就是希望人们能有基本的节操,然后才能从事经济学活动。

  按照亚当·斯密的观点,不能对人们的节操有太高的要求。当一个人面前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只对自己有利,另一种是既对自己有利也对他人有利,如果人们能选择第二种那他就谢天谢地了。

  但是到了不断改良的现代西方经济学那里,人性的自私问题就不断被遮掩,原本自私自利的人性变成了“只讲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理性人”,他们总是能克服自身的人性弱点,努力把企业等经济体的效益实现最优化。

  于是在西方经济学者的忽悠下,苏联老百姓各个都是头脑理性、精通数学理论的理性人,他们分到国企股份就会齐心协力把企业办好,而实际上他们大都确实只知道喝酒吃肉的酒鬼,几瓶伏特加就把股权卖了。

  同样,在公知学者们的眼里,国企老总都是积极经营企业的理性人,只要把国企私有化给他们,就会使出一百二十分的精力来好好经营,而实际上他们在拿到企业的过程中,往往都想着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搞垮企业。

  结果是苏联(俄罗斯)结结实实的掉进了坑里,而东方大国一看情况不对,果断跳出坑,把公知们气得大呼小叫“国进民退”是倒退。

  幸而一场新冠疫情让老百姓看到了国企和私企在关键时刻的天差地别,把公知们的谎言击得粉碎。

  看苏联解体和俄罗斯“休克疗法”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苏联的腐败非常严重不假,但是苏联腐败分子们所能获得的利益,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乌克兰的寡头们靠侵吞国有资产所获得的利益相比,那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苏联解体后,地球人都知道俄罗斯有七大寡头,那么当时的俄罗斯首富是谁?

  答案是叶利钦。

图片

  即便是普京上台,叶利钦的两个女儿依然是俄罗斯数一数二的富豪,二女儿仅账面上可查的资产就高达500亿美元,背后隐藏的财富更是无法计量。(俄罗斯七大寡头其实都是欧美资本的代理人,其背后都是索罗斯、高盛等,而叶利钦家族的资产实打实都是自己的)

  继续说主题,在个人利益之上,确实还有更高层次的利益,那就是将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这从一个侧面相当于是亚当·斯密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大家的利益观的升华版,但现实中,显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一点。

  在国内,总体来说,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自然每个人自身也会收获到最大化的利益。但是当“我们的孩子”来到了国外,尤其是在国内和国外发展程度、生活水平差距很大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为了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那才真是让人尊敬。

  在抗战胜利后,当时的国民政府也想发展核武器等高新科技,于是选派了很多精英去欧美留学,比如杨振宁、李政道等。很多人如大家所知,都心安理得的留在那里享受着发达国家的福利,还顺手得个诺奖啥的。但若干年后,那些光鲜一时的“我们的孩子”早就淹没在历史中,而那些将个人利益和国家民族利益结合起来,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斗的国士才真正流芳千古。(这里请大家不要误解,杨老这几十年为国家的物理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和那些留在西方的人杰们不一样。)

  那么苏联时期“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到了西方呆了几年就迅速变质,成了颠覆苏联、祸害俄罗斯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难道就是因为“亲身经历了作为他们父辈的苏联官僚集团的日益僵化与腐朽”?

  不得不说公知的屁话还是有市场的。

  “我们的孩子”在苏联解体、俄罗斯“休克疗法”的过程中,叶利钦吃肉,他们喝汤,都因发国难财获取了天量的财富,而在苏联的稳定时期,他们是如何腐败贪污也不可能获得这笔财富的一个零头。利益,才是导致“我们的孩子”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关键

  再回到文章的开头,就明白为什么要写两位美女的故事了。第二位美女属于典型的陷在西方经济学的谬论里被洗了脑而不自知,而第一位美女则是自小就生活在西方,像“我们的孩子”一样立场已经站在了西方那边。

  那么在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和“我们的孩子”的共同作用下,苏联(俄罗斯)经济是怎么突然掉下悬崖,美国这只狗又是怎样把俄罗斯这只没有刺的刺猬吃掉的呢?

  上文讲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之基有许多谬误,其中之一是通过抽离各种现实条件,然后建立一个理想模型推导出理论,再用这个理论来应用到复杂的现实经济环境,所以可以看到苏联(俄罗斯)就被这套理论给坑惨了。相反西方自己却根本不信这一套,打贸易保护比谁都狠,货币放水比谁都溜。

  另一个则是背离了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西方经济学假定理论中的参与者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是像机器一样追寻一种最优最大化的经济效益,这同样不符合现实,实际生活中个人利益往往与企业整体利益是不完全一致的。

  西方经济学这方面的谬误实在是太多了,所以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一些具体的数学模型可以用来构建计量工具,但是却无法用西方经济学思维来进行宏观规划。

  毕竟,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合。西方经济学脱离政治以空对空,所以谬误百出。

  1.4 经济的本质是创造收入问题

  以西方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刻意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产劳动创造价值,而是刻意去强调那些管理制度等细枝末节。

图片

  这就好比很多人都有一个疑惑,为什么欧洲人看起来每天都不务正业,除了喝咖啡就是泡酒吧,一周上不了多少班,日子过得那么悠闲,生活水平还那么高。反观日韩虽为发达国家,却人人过得苦逼的社畜生活,韩国内卷号称全球第一。

  每当这个时候,就会有一群穿着布袍摇着扇子的公知出现,他们用看傻X一样的眼神看着你,说这是因为人家西方的猪放屁都是香的,西方生活之所以这样悠闲,那是因为人家文化先进、制度合理。

图片

  这不纯属是扯蛋吗。

  这就好比一家人收入不高,再怎么文化先进制度合理也不能天天海天盛筵天上人间,问题的关键还在于收入。

图片

  大家平时只看见了欧洲人悠闲生活的那一面,却没看到其背后的工业实力。像诺基亚、西门子、爱立信、飞利浦等企业,虽然这些年剥离转移了很多产业,但依然能创造巨大的利润,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就像意大利,人们印象里的产业就是把手工缝制的皮鞋卖的很贵,或者是卖足球比赛的转播权。但是意大利造船和航空业都很发达,我国也是近几年才开始制造大游轮,之前这都是意大利拿大利润的产业,法国类似,除了卖高智商税的奢侈品,航空核能都有很强的技术。

图片

  反观日韩,虽然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工业产品很多,但是没有掌控得了高端领域,利润率远不及西方高。拿平时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电子产品来说,谷歌、苹果和微软提供系统,高通和苹果设计处理器,三星、台积电负责代工制造,三星、LG、夏普提供屏幕,索尼、三星提供摄像头,海力士、三星制造存储介质,富士康生产手机外壳和负责组装,高中低端一目了然。

  越向高端领域进军利润越大,只有被西方经济学洗脑的蠢货才会觉得中国拿8亿件衬衫换美国一架波音客机是经济学上的最优选择

  而且高端领域的利润会向外溢出,使得整个社会都收益,这就好比一个家庭里的大人挣钱多了,即便不挣钱的小孩的生活水平自然水涨船高。就像北上深这三个超级城市因为有很多高端领域的高收入人员,在那里即便是从事低端工作的劳动者,其收入也远超在甘肃小县城干同样工作的人。同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欧美国家端盘子洗碗的普通人收入依然很高的根本原因。

  所以华为要脱离谷歌研究系统、还设计芯片,中芯国际代工制造、京东方制造屏幕,紫光制造存储介质,比亚迪、立讯精密代工生产,中国打造自己的产业一条龙,自然遭到了懂王和老JB登的疯狂打压。

  在西方主导的经济体系中,欧美吃肉(掌控高端领域)、日韩喝汤(负责中端领域)、其他落后国家吃剩饭(低端的活儿),这就是为什么日韩那么苦逼,生活水平却赶不上悠闲的欧美的根本原因。

  而且欧美压根也不会给日韩这种赶上来的机会,一旦冒头立马用尿浇灭。

  三星先后推出了Bada和Tizen系统,但是除了国内根本没人用,于是不了了之,而华为推出的鸿蒙,只要国家大力推广,国内的市场就足够大,系统就能发展起来。

  日本的例子就更让人津津乐道了:

  日本人把模拟电视研究到极致,美国人推出了数码电视。

  日本人把随身听研究到极致,美国人推出了数字音乐。

  日本人把氢能源汽车研发出来,中美相视嘿嘿一笑,大家改玩电动汽车了。

  ……

  所以国家间真实的经济行为就是,能用经济手段灭了对手就用经济手段,经济手段不好使就用其他手段,直至军事手段,像日韩这种美国的妓院(日本有慰安所、韩国有猴子屋),经济发展起来就是等着美国隔一段时间来收割一波韭菜而已。

  1.5 苏联经济的大象快跑

  言归正传,苏联在人们通常的印象里,是一个比肩美国的工业强国,特别是重工业实力在很多人印象里甚至比美国还强。那么在沙俄时期还是落后农业国的状态下,苏联是怎么在二战前一跃成为欧洲第一的工业强国。

  人们的第一反应是计划经济,这一点没错,但是光有计划的支持还远远不够,关键是要有技术才行。

  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和军事工业,除了巨大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复杂的生产技术、先进的组织管理、综合的配套设备、各类专业的人才,工业对世界各国的高度、深度和广度,决定了这些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

  而第一个给苏联带来技术的却是一战中战败的德国。

图片

  德国战败后,不仅受《凡尔赛条约》对德军的种种限定,不能发展空军、海军,不能拥有坦克、大口径火炮和反坦克炮等重型装备,陆军被限制在10万人的规模。而且损失了大片领土,东北角被立陶宛割去一块,东普鲁士被波兰走廊一分为二,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脱离了德奥两国的统治,德奥的合并被英法阻扰。

  站在二战后的角度来看,德国帮助苏联发展重工业是极为愚蠢的选择,给自己培养了掘墓人。但站在当时的情况来看,德国背负英法的巨额战争赔款,重工业被英法压制,同时又面对波兰强烈的敌意,与苏联交好不仅在贸易上可互蒙其利,而且在政治和军事上,也有削弱波兰、减轻英法压力的重要作用。

  在1922年的热那亚经济会议上,苏德签订了《拉帕罗条约》,相互取消彼此的战争赔偿要求,全面恢复两国外交关系,建立紧密的贸易同盟。德国很快就成为苏联最大的贸易伙伴。

  而早在1921年初,德军的灵魂人物塞克特将军在国防军中组建了代号为“R小组”的部门,由亲信冯·施莱歇尔(1932任德国总理,并成为希特勒和纳粹的领路人)负责,专门与苏联对外贸易人民委员会主席格拉辛对接,建立德国对苏联军事工业的秘密援助。1921年9月,苏德双方代表在施莱歇尔的公寓中开始了秘密会谈,双方就德国对苏联军事工业进行金融和技术的援助达成了实施细节的一致。当然,苏联方面也必须回报德国国防军,这就是允许德国军方在苏联境内建立军事工业所需的兵工厂和训练基地。

  随后,施莱歇尔代表德国军方成立了若干家壳公司(其中最有名的就是GEFU),这些公司负责德国军方向苏联军事工业提供的第一笔7500万马克的资金援助。1922年3月,第一批德国军工专家来到苏联。一个月之后,德国容克飞机公司在莫斯科郊区的菲力地区,开始建设现代飞机制造厂;克虏伯军火公司在苏联南部动工兴建重型火炮生产企业。随后,德国军方的飞行训练学校、坦克测试学院、化学武器生产厂、潜艇建设基地,陆续在苏联境内开始兴建。

  大批德国军工技术专家被派往苏联,手把手地帮助苏联工程师们建立起飞机、坦克、大口径火炮、化学制品等一系列制造工厂。这些工厂的建成投产,一方面使苏联获得了极端宝贵的先进工业技术的扩散,培养了一大批军事工业的工程师,同时学到了德国工业精细化的生产管理技能,大大缩短了苏联与工业化国家的技术水平差距;另一方面,这些工厂使德国得以在实践中测试各种新的技术和发明,生产《凡尔赛条约》所禁止的各种重型装备和军用飞机,维持德国军事技术的世界领先水准不至落伍。德国在苏联的掩护下,在长达5年的军事工业合作中,逃避了英法巡视员对德国军事工业是否符合《凡尔赛条约》要求的检查。

  在1922~1927年历时5年多苏德军事工业合作的蜜月期里,也正是苏联国内争论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时期。正是在德国军事工业的帮助下,苏联获得了工业化所需的技术、设备、经验和人才。当苏联在1928年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只需将这些宝贵的工业技术扩散加以几十倍地放大,工业化的车轮就会隆隆地滚动起来。

图片

  德国与苏联的合作在当时来看是双赢的局面,苏联快速奠定了重工业基础,而德国借机发展了军事实力(否则在《凡尔赛条约》的限定下,希特勒怎么可能那么快组建出强大的德军),但从后面的历史看,苏联确实比英法和波兰加起来都要强大的对手,这方面的教训要引以为戒(比如对待想大力发展工业的三哥)。

  当苏联工业在德国的奠基下大象快跑时,西方国家越陷入了史无前例的30年代大萧条之中,为了解决内卷走出萧条,美英等国都向苏联输出技术换取市场,甚至有十万美国技术工人移民到苏联。

  斯大林曾直言:“在我们所有重工业工厂中,约有三分之二是在美国的技术援助下建成的。”而斯大林没有提到的另外三分之一,是在德国、英国、瑞典、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工业国家的资助下建成的,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美国在欧洲的子公司。

图片

  20世纪20年代末期,美国进入了史上最为严重的大萧条,国内的各行各业都开展了大裁员,业务大规模缩水。这种萧条和苏联对技术的渴望恰好形成互补:美国企业急需大量的外部订单来续命,苏联则需要美国企业在危机期的廉价支持。于是美苏双方在利益的诱惑下搁置了意识形态的冲突,一拍即合各取所需:美国方面以大型金融资本为主要推手,推动各大财阀旗下的大中型企业进行大规模的技术出口,而苏联方面也就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技术引进之路。

  美国对苏联的技术输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投资联营设厂、驻派工程师、战争期间直接提供军火以及互派留学生等等,范围则几乎涉及到苏联所有重工业部门,例如汽车制造、军用卡车与装甲车、化工、能源、飞机制造等等。

  福特公司就在1929年与苏联签下价值约1300万美元的合同,其中包括了苏联汽车工业中最重要的高尔基厂的建设援助与技术转移。福特公司的到来不仅仅是援助建厂,它实际上带来了整个美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包括了底盘装配、联动装置、齿轮、车轴、自动化的生产线等等。

  除了高尔基厂,同一时期苏联上马的汽车工厂多达数十所。其中的设备、生产线绝大部分都来源于美国,苏联方面人员的培训也多数由美国公司驻派的工程师完成。

图片

  (大规模引进美国汽车生产线的结果就是,苏联的汽车产业一直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每次升级都要买一次西方的生产线,如今俄罗斯的汽车产业已经开始依靠中国车企的生产线了)

  除了汽车工业外,化工也是苏联重点引进的行业。1932年,美国杜邦公司与苏联达成价值高达2700万美元的协议,双方约定杜邦将为苏联建设一座年产35万吨的硝酸工厂,并向相关化工厂驻派工程师与化学家,为苏联培养技术专员。类似的过程也发生在拖拉机制造、装甲车、造船业、飞机制造业、电子半导体行业等其他重工或军工领域。

图片

  1927年的苏联经济,大致相当于中国1953年的水平。同理,中国50年代由苏联援建的156项大型工业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工业化基础。对于一个农业国而言,工业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它们带来的巨大生产力是神奇而不可思议的,学习和使用这些技术设备就已经需要消化吸收相当长的时间,更不用说去生产制造这些复杂的工业设备。这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大规模生产的实践经验,以及组织管理生产的能力。如果没有当时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提供的24亿美元贷款,和苏联援华派出的18000多名专家,带着全部工厂的所有机器设备的图纸,历时13年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们,中国是无法在10年时间里就奠定钢铁冶金、有色金属、石油化工、机械加工、汽车造船、电子工业、飞机制造等重工业的基础。苏联这种工业技术扩散式的援助,其意义在于帮助中国形成了自己的工业造血功能,这远比24亿美元甚至100亿美元的现金援助意义重大得多。

  1.6 苏联经济的阿喀琉斯之踵

  二战结束后,苏联达到了国力的顶峰,控制了东欧,成为与美英并称的世界三大强国(只是英国很快就被美国搞成了二流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获取了德国3500名工程师和优秀技术工人,这些人正是苏联引以为豪的导弹事业的核心骨干,而历史总是有些共性,可以联想到那些在苏联解体后离开故土去东方大国的军工专家(印度:正是在下)。

  作为此时的盟主,美国要用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世界货币,而苏联显然是拒绝的,并通过对外援助的形式进行卢布国际化,于是冷战因此而起。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开始在亚洲地区大举发动卢布攻势。仅仅在1955~1958年的三年中,苏联就向7个亚洲中立国大举投入6.5亿美元的卢布援助,这还不包括向中国156个重点工程投入的3亿美元,其三年投入的经济资源已接近美国十年总投入的3/4。从印度到朝鲜,从东南亚到阿富汗,到处都是苏联专家和工程师们的身影。

  但是盛极一时的苏联经济却有几个致命的环节。

  1.6.1 粮食不能自给自足,带来了巨大的隐患

  一战前,俄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占据了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45%,乌克兰更是欧洲粮仓。但60年代中期,苏联粮食问题开始恶化。1963年,由于农业歉收,苏联的外汇又严重不足,苏联不得不出售372.2吨黄金在国际市场上买粮食,导致一次就损失了黄金储备的近1/3。到了1965年,苏联不得不再次出售了335.3吨黄金来购买粮食。

  而到了1970年,苏联不得不进口220万吨粮食,而在1980年以后,苏联更是直接成为了世界最大的粮食进口国,占世界粮食进口总额的16.4%。到1982年苏联进口粮食剧增到2940万吨,1984年更达到4600万吨。

  按理说苏联的重工业如此强大,为什么粮食的进口量反而逐年增大。一方面是苏联的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这使得人们的工资收入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对于食品供应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随之提高,特别是对于肉、蛋、奶等高营养价值食品的追求,导致更多的粮食被畜牧业的饲料所挤占,导致粮食短缺。

  另一方面,苏联的畸形重工业化挤压了轻工业部门的资源,难以生产出在国际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产品,无法换回外汇。结果,为了缓解粮食短缺的危机,苏联不得不主要依靠出口石油来换得硬通货。

  个人、家庭和国家,在经济学中其实原理都是相同的,普通家庭没粮食吃要饿肚子,一个国家缺粮自然也是如此。

  从60年代中期开始,苏联国营商店的平价肉就失去了踪影;70年代初,各大城市排队等待购买食品的现象日益普及;80年代连凭票供应的食品也难以搞到。这一切,导致了苏联普通人的不满。再加上分配中出现的各种特权现象,更加重了大众的不满情绪。

  所以不论公知学者们如何忽悠,中国始终牢牢守住耕地红线和粮食自主底线。

  1.6.2 作为世界最大重工业国,对外贸易主要靠石油

  苏联历来是石油和黄金的主要生产大国,由于黄金的年生产量不足以支撑缺口越来越大的粮食逆差,石油于是成为苏联的最后一条换取外国粮食的希望之路,而这条路却是自然成了西方埋下绊马索的绝路。

  苏联的工业和农业都严重依赖石油,这使得50年代苏联原有油田的生产能力仅能满足国内和援助卢布区内卫星国们的需求,所以无法大规模出口创汇。

  但1960年西伯利亚大油田的发现,就成为苏联通往粮食富足和政治稳定的美梦的起点。在整个70年代,西伯利亚的石油将源源不断的财富塞进了苏联的国库。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美元与黄金的脱钩,严重震撼了国际市场,美元严重贬值加速了黄金和石油价格的飞涨。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更使得石油价格如脱缰野马一般狂飙直上。苏联就如同中了头奖的暴发户,花不完的银子,享不尽的荣华。石油美元暂时填补了粮食赤字的巨大亏空。在预期油价未来将无限美好的幻觉中,苏联开始了与美国进行核武器的对峙,强化军备竞赛,进而陷入了阿富汗战争的泥沼。

  一旦美国收服了沙特等石油输出国,定好了石油美元的基本国策,然后采用了高利率撒手锏,制伏了通货通胀和美元危机两只猛虎之后,美元的困难终于扛了过去,苏联的麻烦就来了。

  1.6.3 高新科技领域始终摆脱不了西方的控制

  在人们的印象里,巅峰时期的苏联工业实力不次于西方,甚至比西方还要强大。这其实只是在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领域,因为这些领域是国防的根基,苏联必须要重视起来,加上德国专家打下的基础,而且还可以通过出口军火来盈利。

  但在除此以外的工业领域,苏联其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么强。

  在读者通常的印象里,冷战开始后美苏双方就是一种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而实际上和人们印象中的情况不一样,美国对苏联的技术转移其实一直持续到冷战中期。除了驻派工程师、投资运营工厂、售卖军火外,美苏双方还有一条互派留学生途径。有趣的是,很多文献表明,在1965—1967年间,美苏双方互派的留学生数量差不多,美国人到苏联大多数学习语言、文学、历史;而苏联人到美国大多学习一些理工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工、冶金等专业。

  1959年到1967年的8年间,苏联从西方国家大肆采购了化工技术解决方案。仅在头三年中,苏联就购买了五十家完整的化工厂与相关设备,每个工厂订单的价值都价值数千万美元。

  1968年,苏联又从美国与意大利方面订购了卡车厂建设项目,决心将其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卡车厂。尽管美国方面对于30多年前高尔基厂的军事生产已经了然于胸,但美国高层的官员们仍然大肆宣扬这座新工厂的“和平用途”。

  1975年,美国出售给苏联的全部产成品中,高技术产品占了32.7%,销售总额达到2.19亿美元。除却直接购买,苏联还会向中立国购买大量敏感的美国产品,回去拆开了搞逆向工程,重新研发生产。每一年,苏联人都会凭借这样的渠道获取1亿个计算机零件,甚至还有生产单元和生产线。

  造成苏联高新科技领域落后于西方的原因自然很多,捡两条重点来说,一是苏联国内老百姓收入低,没有内循环消费的能力,所以苏联虽然也有过很多高新科技的创新,但往往都因为缺乏国内市场的消费支持,而导致成本太高,无法持续发展。二是美国对苏联的技术限制远远没有对我国这样夸张,苏联获取美国技术并不困难,也就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

  以苏联航空工业部为例,从1976年到1980年,该部就通过这种方式节约了8亿美元的研发费用。而取得的成果,相当于10万人1年的科研工作量。在苏联,约有10万人从事技术文件的翻译工作。一个个技术被不断买来,通过研究之后,成为苏联的财富。

  作为冷战的直接对手,为什么美国敢于给苏联输出如此多的技术,而不是像现在的美国对我国高新科技企业的严防死守和穷追猛打。仅从苏联解体美国吃饱的事后来看,美国当时显然并不是很拿苏联这个对手当回事,对于冷战的渲染更多的是为了吓唬欧洲,让他们甘于做美国的奴仆。

  经过七十多年的发展,苏联积累了天量的财富,但也在逐步衰败的过程中将自己的软肋暴露给了虎视眈眈伺机下手的美国。于是,从里根上台开始,美国通过一步步的计划,将苏联这头大肥猪宰了过年。

  1.7 肢解苏联

  在网上看过两则新闻,让人印象深刻。一个是一户北京人在2001年的时候卖掉了二环里的四套房然后移民墨西哥,接下来的十几年里,他们在那里多次被打砸抢,于是家里的女儿终于决定要回国。

图片

  另一个看起来更像是段子,说一个北京人儿在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卖掉了北京的一套四合院跑到意大利去打工,也是每天超负荷工作,经常被打砸抢,当他怀揣着一百多万欧元回来安享晚年的时候,发现只能买一套普通楼房,而他的四合院已经涨到了八千万。

图片

  这个故事估计流传的年头有点久,这种四合院现在都好几亿了。

  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类似的事儿恐怕还没少发生。就像小时候,印象很深的两部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和《上海人在东京》,在我这种乡下小孩的眼中,北京上海那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发达地方,结果人家北京人上海人都往国外跑,果然是眼界格局不一样呵。

图片

  另外一篇国内某科技界大佬的文章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原作者和文章记不清了,但是内容印象深刻,这位大佬大意是说,大学时班里那些牛人都出国了,“像我们这种垃圾只能老老实实的留在国内”(这一句是原话),结果没出国的买房又置业,现在资产已经远远超过那些出国的精英不知多少倍了。

  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那些卖掉北京上海的房产而移民去墨西哥玻利维亚等拉美国家的潮人,大脑绝对是让驴踢了八百遍,但站在当时的情况来看,这些拉美国家彼时的人均GDP和生活水平确实要高于我国。

  事物永远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很显然那些崇洋媚外的慕洋犬并没有这样的头脑。

图片

  而我国经济一飞冲天正是从2001年入世开始,2001年卖掉二环四套房绝对可以和1912年2月11日进宫当公公、1945年8月14日给鬼子当汉奸并称为跨时代的神操作。

  固化思维的特点就是只看眼前,而无法用变化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正所谓有钱就有理,连放屁都是香的。

  就好比同样一句话,如果是马云说出来的,很多人就觉得是真理,正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但如果是由小区看门大爷说出来,这些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水浒传》里杨志的那句“你说这话,却似放屁”。所以某大师说过:“很多时候话语本无贵贱,关键看是谁说的

图片

  所以再回到1980年的苏联,从表面看来,此时的苏联实在是强盛到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国际影响力压美国一头,军事实力鼎盛,几天时间就解决掉了阿富汗的亲美政权。

  但如果稍微深入了解一些,仅从之前几篇文章来看,此时的苏联不敢说危如累卵那么夸张,但说其危机四伏并不过分:

  民族文化上由于弃俄文化和过度强调各民族的个性而疏忽主体文化,导致各加盟共和国分家的势头愈演愈烈。

  政治上由于共济会对高层的渗透及西方对年轻一代“我们的孩子”的洗脑,亲美思想逐渐占据上风。

  经济上过于依赖石油收入,轻工业不发达,高新科技被美国把持。

  军事上由于戈尔巴乔夫一系列腐化、软化、弱化、分化军队的操作,使得苏军已经不再是保卫苏联的中坚力量。

  舆论上则是各类公知高调宣传西式民主自由,公开抹黑苏联英雄,造成民众盲目无知的崇洋媚外和对苏联的不满。

  民生上苏联老百姓生活水平不断下降,日常生活所需的食品用品日渐短缺。

  一句话,苏联的粮食供应大量靠向外国购买,轻工业的发展大量依靠政府补贴,外汇来源大量靠能源出口。所以只要切断苏联的外汇来源,并且使得政府减少对轻工业的补贴,那苏联人民的生活质量就会直线下滑,而苏联的经济也必然会崩盘。

  面对此情此景,美国嘿嘿一笑,机会来了,几招下来果然轻松肢解了苏联。

  1.7.1 科技封锁

  上一篇文章说到,即时是冷战期间的1965—1967年间,美苏双方仍然大量互派的留学生,美国人到苏联大多数学习语言、文学、历史;而苏联人到美国大多学习一些理工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工、冶金等专业。1959年到1967年的8年间,苏联从西方国家大肆采购了化工技术解决方案。仅在头三年中,苏联就购买了五十家完整的化工厂与相关设备,每个工厂订单的价值都价值数千万美元。1975年,美国出售给苏联的全部产成品中,高技术产品占了32.7%,销售总额达到2.19亿美元。除却直接购买,苏联还会向中立国购买大量敏感的美国产品,回去拆开了搞逆向工程,重新研发生产。每一年,苏联人都会凭借这样的渠道获取1亿个计算机零件,甚至还有生产单元和生产线。苏联的航空工业部从1976年到1980年,该部就通过这种方式节约了8亿美元的研发费用。

  虽然在读者通常的印象里,苏联的科技非常发达,比如第一个将宇航员送入太空,无数军工黑科技,但一来苏联的工业侧重于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二来苏联在高新科技领域始终依赖美国技术。换句话说,苏联的科技其实可以类比科技企业中的中兴(ZTE),虽然看起来专利很多,但最关键的领域全被美国掌控,一旦卡脖子就瘫痪,而中国的科技更像华为(HUAWEI),虽然自己的技术并不都是世界领先,但是在关键领域有自己的技术,有能力逐渐进行产业链去美化。

  所以在1981年1月,在里根刚刚入主白宫两天后,他就在总统办公室召见了新的中央情报局局长,而商讨的议题就是“甄别对苏联经济至关重要的技术”,以此达到封锁输出给苏联技术的目的。

图片

  在中情局调查期间,有200多家同苏联做生意的美国公司为中央情报局的代理人打掩护。他们跟随在经理们身边获取情报。于是在中央情报局的努力下,越来越多苏联重视的技术和产品被禁止出售。到了1983年,美国出售给苏联的全部产成品中,高技术产品只占了5.4%,销售总额为3900万——仅仅为8年前的20%。同时,美国政府也对获得美国技术授权的中立国公司发出警告,一旦发现他们向苏联出口产品,就对其进行制裁。

  1984年,美国成立“战略技术转让跨部门高级委员会”。出口非北约国家的产品,都需要向该部门提供客户清单,保证这种产品不会被运往苏联,这才可以获得交易许可证。这使得苏联买技术的大门被美国彻底关上了。

  随后苏联开始动用间谍力量偷技术,而美国则将计就计,将有缺陷的技术故意泄露给苏联,增加了苏联的损失。

  美国对苏联封锁新技术严重影响了其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但最主要的目的其实是打击苏联的石油产业。

  苏联在大量开采石油的黄金期之后,开采成本低的石油越来越少。于是为了维持产量,苏联每年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在70年代初期,苏联每年要花费46亿美元来维持油田的正常生存。到了80年代初期,这项开支就飙升到了90亿美元。

  而美国封锁了新的开采技术和钻机,导致苏联开采石油的成本不断上升,美国对苏联的能源战开始。

  1.7.2 能源大战

  如上文所说,苏联外汇收入的大头有两样,天然气和石油,不时还会有点军火交易。而根据中央情报局的情报显示,苏联的经济体系对于油气出口依赖很大,部分时期,石油和天然气出口所赚取的硬通货,占到了苏联全部硬通货的60-80%。

  实际上早在1977年3月,中情局给美国政府递交了一份秘密备忘录《即将来到的苏联石油危机》[The Impending Soviet Oil Crisis(ER 77-10147)],在备忘录中,中情局指出“苏联石油产出的峰值将于80年代初来到,在下一个十年(指80年代)中,苏联会发现它自己的石油产量,非但不足以向东欧和西方提供目前规模的出口,而且还不得不与欧佩克国家竞争自身的石油供应。这标志着目前的情形(指苏联石油贸易巨额顺差)将发生逆转,对西方的石油出口占据了苏联40%的硬通货收入。”备忘录明确提出:“当石油产量停止增长,甚至在此之前,苏联的国内经济和国际贸易关系就将受到深远的影响。”

  既然美国能发现这个问题,苏联自然也察觉到了,于是苏联为了为了获得波斯湾丰富的石油资源才发动了阿富汗战争,一周之内即控制了阿富汗全国主要城市及交通干线,切断了阿富汗与巴基斯坦、伊朗边境上的主要通道。面对苏军强大的压力,中东各产油国无不心惊胆战,它们开始急速调整与美国的关系。

  里根政府上台后,利用石油战略来打击苏联脆弱的经济平衡和政治稳定成为主要战略。于是在1981年4月,中情局局长凯西秘密访问沙特,双方开始策划如何利用石油武器对付苏联。

  另一方面,彼时的苏联就像现如今积极修建“北溪二号”天然气管道的俄罗斯一样,想修一条天然气管道将天然气卖给西欧国家。经过多次谈判后,法国、意大利、西德三个国家同意为管道建设筹措资金,并且以低于市场的利率贷给苏联。而苏联需要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向三国每年输送1.37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为期25年。

  这条管道可以为苏联每年带来320亿美元硬通货的收入——比之前足足增长了30%多。有了这些钱,苏联不仅能维持正常的军事建设,还能买更多的粮食和技术。而且,在管道修通后,西欧国家对于苏联的能源依赖程度会大大上升,诸如柏林、奥地利甚至能达到100%,这无疑都会成为苏联在国际上的政治筹码。

  就像现在一样,不论懂王还是老JB登都极力阻挠天然气管道的建设,里根是他们的先辈,当年也是这样做的。于是在1981年12月29日,里根在电视讲话中宣布对苏联实施禁运,美国公司被禁止参与参加天然气管道项目。有60多家美国公司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里根要求欧洲国家立即停止与苏联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合作,并且停止向苏联提供石油和天然气的相关技术。

  而彼时的欧洲国家也和现在的德国一样,并没有听美国的话。于是第二年6月,里根将制裁范围从美国公司扩大到由美国颁发许可证的欧洲公司。当年7月,里根签署了一项备忘录:

  美国将继续对干扰美国制裁行为的任何人采取强硬手段,那些使用美国许可的技术或者获得美国信贷补助的欧洲公司,如果他们继续阻挠美国对天然气管道项目的制裁,就要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并且要对他们进行进口管制。

  在受到美国的层层阻挠后,苏联只好动用本国力量修建管道。但由于关键技术被美国卡了脖子,在消耗了巨额资源,付出昂贵代价之后,这一项目还是失败了。钱没赚到,还赔了不少。

  在向欧洲卖天然气失败后,1985年,苏联的石油开采量在历史上首次开始下降,美国等待已久的苏联“石油峰值”的时刻终于到来了。

  美国向沙特出售了最先进的预警机和毒刺式导弹(没有对其他国家出售过)、承诺为沙特王室提供安全保障、承诺沙特王室未来一年美元会贬值(沙特王室许多境外资产是非美元的货币)。于是在美国的授意下,沙特宣布石油开采规模扩大两倍以上,立刻引发了石油价格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大暴跌。

  1985年8月,沙特的石油日产量从200万桶猛增到600万桶。几周后,维持到900万桶产量。而国际油价,从30多美元直线下跌到12美元。1986年,沙特将日产量稳定在1000万桶。国际油价下跌至8美元。

  根据美国财政部的计算,石油价格每桶下降1美元,苏联就少收入5亿-10亿美元的硬通货。而且,每桶石油价格下降5美元,将使美国国民生产总值增长1.4%。

  与此同时,苏联军火的买主,伊朗克、利比亚等国家也因油价暴跌而没钱了。1986年,苏联军火交易下降了20%。

  美国在1985年苏联石油产量下跌之际,刻意压低世界石油价格,人为制造苏联外汇短缺,迫使卢布区国家向西方大举借债来满足进口需求。进口的刚性需求体现在,如果削减进口粮食,则会引发社会矛盾,激化政权危机;如果停止进口外国设备,就会拉大与西方的技术差距,从根本上削弱卢布区的经济潜力。更重要的是,苏联和东欧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是源于技术创新所产生的竞争力,而是靠不断新建项目扩大生产规模所形成的膨胀力,大型项目需要引进庞大的国外进口设备,停止进口就意味着无法承受的巨大的投资浪费。即便是到了苏联财政穷途末路的1989年底,未完工工程的规模仍达到1809亿卢布,这些未完工工程在国家深刻的财政和货币危机的背景下,吞噬了财政收入的4/5。

  苏联的石油收入危机,迅速波及粮食进口和财政平衡,财政赤字又引发外债困难和经济萎缩,进而导致苏联对卢布区国家的外援减少,促使各国内部的离心力增强。

  1988年,美国在苏联石油产量再度下滑之际,故技重施,这一次产生的却是致命的后果。

  1988年,苏联和东欧的外债总额已达到2060亿美元,其总规模已达到即使不增加新的外债,仅仅是债务成本也会导致债务总规模的不断攀升。到1990年,为偿还外债本息,苏联就不得不耗尽能源出口的全部所得。

  1.7.3 星球大战

  长期以来,星球大战被媒体宣传为拖垮苏联的直接原因。但是通过前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能源贸易被掐断才是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美国于1981年底掐断苏联的天然气买卖,1985年开始打石油价格战,应对星球大战计划则是在此之后。

  再者,从前面的一系列文章来看,作为共济会成员的戈尔巴乔夫,大张旗鼓应对星球大战计划是否有些过于夸张。毕竟整个计划的预算是1兆亿美元,连美国国内的军事专家都认为这实在是太扯了。

图片

  1985年,戈尔巴乔夫召集了一次有关科技进步的特别会议。他要求苏联将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从13000个提升到28000个,机床开发中心从2500个,增加到 10700个。同时,1985-1986两年,苏联会增加过去5年投资总和的50%,用于发展高新技术,对抗美国的军事压力。

  再考虑到同时期戈尔巴乔夫对苏军腐化、软化、弱化、分化的改革措施(参见第4部分),不排除戈秃是故意以此来加大苏联财政的压力,加速其崩溃。

  那么戈尔巴乔夫为何对搞垮苏联如此热衷,前文提到他参加共济会是一方面,巨大的现实利益则是更重要的原因。看看叶利钦家族在苏联解体后成了俄罗斯首富,就知道戈尔巴乔夫会面对怎样的财富了。

  但怎奈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戈尔巴乔夫忙活了半天,结果却是百密一疏,被叶利钦摘了桃,气吐了老血。但是戈尔巴乔夫这样的业绩,西方自然不会忘,否则还怎么继续招募第五纵队呢。

  戈尔巴乔夫与克林顿两人都是美国纽约哈里-沃克经纪公司的签约演讲人。2008年,戈尔巴乔夫单场演讲出场费是税后10万欧元,他在离任后出席数百场演讲会。

  而从1992年以今,戈尔巴乔夫在全球发表了80多部著作,其中最畅销的《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已成为世界各国研究冷战历史的宝贵资料。仅这本书,就让戈尔巴乔夫赚到了数百万美元的版权费。

图片

  戈尔巴乔夫的赚钱手法五花八门,除演讲、出书、写专栏外,戈尔巴乔夫还先后为必胜客、苹果电脑、路易.威登(LV)拍了电视广告,为获得格莱美奖的动画片《彼得与狼》配音。

  戈尔巴乔夫的商业头脑不止于此。由于很多俄罗斯的商家大打戈尔巴乔夫牌,戈尔巴乔夫名字和肖像频频出现在伏特加酒瓶和通心粉的外包装上,2003 年,戈尔巴乔夫索性宣布,将自己的名字和昵称统统登记注册成商标。第一家被授权使用“戈尔巴乔夫”商标的,是俄罗斯一家小有名气的伏特加酒厂。

  戈尔巴乔夫在下台后的十七年里赚了多少钱,估计在10亿卢布(约3000千万美金,2亿人民币)以上。

  这仅仅是个人的收入,戈尔巴乔夫在自己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还以国际社会经济与政治学研究基金会(戈尔巴乔夫基金会)和其夫人赖莎·戈尔巴乔夫基金会的名义募集大量资金用于敛财和避税。

  但是苏联解体后美国割走了多少财富呢,足足28万亿美元。戈尔巴乔夫、叶利钦这狗爷俩以及大大小小的寡头拿到的那些钱和美国割的韭菜相比相比,实在是不足九牛一毛。(这真是用货币衡量出来的卖国啊)

图片

  1.7.4 东欧剧变

  美元作为世界范围流通的货币,使美国得以有效地整合全球资源。国际贸易结算大部分采用美元,迫使苏联和卢布区国家必须出口石油和原材料,才能获得硬通货,以进口粮食和西方的技术设备。石油价格暴跌加上军费开支的飙升,使得苏联的外汇收入急剧下降。同时对东欧各国的石油援助无法持续,外债深重的东欧马上陷入了经济衰退和政局动荡。苏联数千万吨的粮食进口希望化为泡影,社会食品的极度短缺加剧了人民对政府的愤怒;已大规模铺开的新建设摊子,由于没有外汇难以进口外国的设备而陷入瘫痪,雷诺汽车计划搞的12亿美元的汽车改装厂项目被搁置,英国投资的10亿美元的化工厂也暂停了。再加上阿富汗战争的巨大消耗,财政收支严重恶化;为支持新建设所借来的大规模外债,苏联陷入了难以偿还的窘境;军工复合体为了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所急需的资金,突然没了着落,导致军方不满情绪激增。

  苏联丧失了石油援助的魔棒,自身深陷粮食危机,硬通货告罄,再也无力维持需要紧急救助的卢布区其他国家。树倒猢狲散,苏联苦心经营半个世纪的经互会解体了,与之同时崩溃的是苏联的半个对外贸易市场。卫星国们纷纷改嫁西方。

  历史上屡次平独镇露的波兰,自然成为了突破口。(独一吃Deutsch、露西亚Russia都是日语的翻译)

  一直以来,美国都在暗中支持波兰国内一个叫做“团结工会”的组织。在团结工会闹事时,波兰政府选择求助苏联。而苏联直接指示波兰对团结工会进行了暴力镇压。而美国以此为由,对波兰进行经济制裁。1980年,波兰和西方的贸易额为75亿美元,到了1986年,只剩下不到10亿美元。与此同时,波兰也从西方得不到贷款,只能向苏联借钱。短短几年,波兰欠了苏联50亿卢布。而当苏联没钱了,波兰经济也崩塌了。

  于是波兰向美国妥协。而美国提出的条件中,就有向团结工会做出让步,并且释放他们被捕的成员。团结工会领导人在出狱后,宣布自己将公开活动,并且向东欧各国人民呼吁,“推翻苏联势力”。他的这封呼吁信,通过“自由欧洲电台”传播到了东欧的每一个角落。而那时,刚好是华约成立30周年的日子。

  1989年,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胜出。9月,波兰成为第一个抛弃社会主义的华沙国家。东欧剧变就此开始。

  而戈尔巴乔夫顺坡下驴,在经济危机之下进行了一系列神操作,弱化了苏联中央集权的向心力,加速了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独立。原本高度一体化的内部经济所形成的统一市场,为苏联提供了经济周转总额的半壁江山,随着各国相继独立,连接苏联整体的经济血脉被人为割断,国内市场陷于瘫痪,经济最终彻底崩溃。

  苏联终于土崩瓦解了。

  但是苏联解体了,美国的打击就收手了吗,显然并没有,对俄罗斯的掠夺才刚刚开始。

  2 苏联解体的文化教训

  苏联解体其中经济问题必然是最本质的问题,正所谓物质决定意识。但是,不能仅仅因为只关注苏联的经济和腐败问题,而忽略了其在民族问题和文化问题上的致命失误

  经济问题是基础不假,但把所有的民族、文化问题都归结到经济问题上同样是思维机械僵化的一种误区。正如欧美有许多黑人顶级体育明星,比如泰森、乔丹、罗纳尔迪尼奥,他们在职业生涯的巅峰期所获得的收入,够一个正常的中国家庭维持上百代来过优渥的中产生活,但是他们都非常神奇的退役不久就破产,这就不能单纯从经济层面来考虑,而要加入民族和文化问题。

图片

  再比如阿拉伯之春后,几百万中东难民涌入欧洲。最具讽刺的就是一个瑞典的白左圣母,一直呼吁欧洲要敞开怀抱拥抱中东难民,然后她求仁得仁,被黑人难民给奸杀了。

图片

  而且这并不是个例,在德国的汉堡、斯图加特等地,出来了大量难民在重大节日有组织的大规模打砸抢烧奸。按理说这些难民即便是在欧洲过难民的生活,依然要比他们在中东过正常生活的质量还要高,可依然没有改变他们偷盗奸掠的问题,说明了不能用经济问题简单粗暴的解释一切问题。

图片

  其次,文化领域的重要性长期以来遭到忽视,但是我们忽视不代表敌对势力忽视。远的不说,最近美国要每年用3亿美元抹黑一带一路的新闻已经铺天盖地了,英国要削减掉95%对中国公知的援助也是人尽皆知。再往前说特朗普给公知们停发狗粮,拜登又给公知们补发狗粮,都不是什么新鲜新闻了。

图片

  西方对付苏联亦是如此,美国曾先后投入900多亿美元,用以支持苏联学者、专家、精英人士发表著作或文章攻击苏联,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大批苏联社会名流开始频频活跃在苏联各大中型城市,讨论苏联发展过程中的“错误”,正是因为如此多的精英名流对苏联的发展持怀疑态度,导致苏联民众对苏联发展的前景缺乏信心。

  2.1 一心媚欧的沙俄

  话说早在七年战争期间,普鲁士军神腓特烈二世与沙俄军队大战一场,结果由于寡不敌众,柏林被围,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俄国沙皇挂了,继任者是腓特烈大帝的狂热粉丝,粉丝怎么能攻打自己的偶像呢,于是这位沙皇下令围城的俄军立刻调转枪头听腓特烈大帝的指挥,使得一度濒临绝境的普鲁士反败为胜。

  不光如此,这位沙皇还要求俄国上层讲德语,军队着普鲁士军装,他本人也打扮成德国人的样子,而且他还娶了一位名叫凯瑟琳的德国公主。结果他这种种媚德的行为引起了俄国贵族们的不满,导致被推翻下台,而他的德国皇后上台,就是那位后来打得普奥叫苦不迭的叶卡捷琳娜女皇。

  到了拿破仑战争时期,沙俄上层又兴起了媚法的风潮,有钱人家如果不请个法国家庭教师都没法在社会上混。所以在战场上兵戎相见的俄法两国,军官说的都是法语。

  近代的俄国就处于这样一个奇怪的状态,一方面底层还实行极为野蛮落后的农奴制,落后西欧国家几个世纪。另一方面整个上层社会与西方毫无差别,贵族们开舞会酒会,说着西欧的语言,沙俄时代在芭蕾舞等西方所谓的“高雅”艺术上的成就甚至领先于西方。

  (沙俄这种二元状态看起来和之前那篇写巴列维王朝时期的伊朗、历史上的民国以及当今的印度非常相似。评论里有人质疑,说伊朗是开历史的倒车。坦率地说,对这个问题,本国的底层人民是最有发言权的。就像公知婊安吉丽娜·朱莉说的那样,他们啥都没有了,但是有了自由。于是他们就不是开倒车了?)

  但其实沙俄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在文化上跪拜西方,十九世纪号称是大师巨匠遍地走、文学名著满天飞的时代(其实滥竽充数的很多),但公认的最强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最牛作品是《战争与和平》,俄国人又为何非要跪在地上膜拜西方文化呢。

  2.2 苏俄时代对内的弃俄文化

  到了苏联成立,文化领域仍在探索,但似乎仍没有走出自己的特色,一方面,苏联对俄罗斯文化似乎有故意打压的趋势。

  弗拉基米尔曾明确指出,“绝不允许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语言享有任何特权”,并要求在法律上“废除任何语言的特权,实现各民族语言一律平等,保障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经费。”

  一言概之,弗拉基米尔明确反对利用国家权力来推行某一特定语言,也不主张指定某一语言为国家语言。他认为,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发展,自然会推动一种“应用性最广、使用最为便利”的语言成为共同语言;采用行政权力强力推行某种语言,只能引起拥有其他民族语言人民的反感。

  苏联对不同民族身份的建构,使得普通民众原本已经模糊的民族身份意识又逐渐清晰起来。因此,这种语言平等政策,强化了各加盟共和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容易引发民族主义思潮,不利于民族融合。

  于是苏联政府从语言政策入手,开始了建设所谓“苏联民族”的努力。1935年,苏联官方曾试图创制一种“融合语言”,即包括英语、法语、俄语甚至世界语的混合语言。然而到了1936年春,“融合语言”计划即宣告破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加盟共和国买账。

  苏联的这种做法,是抛弃已有的俄罗斯文化,要将西方文化融入进来,结果不仅没有建立新的文化,反而把自己本来的文化弄的主体地位不保,结果是各加盟共和国纷纷兴起了自己的文化,给苏联分裂埋下了雷。

  这样的举措,无疑强化了其他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民族意识。譬如在1956年10月,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召开上千人参加的乌兹别克知识界大会。时任乌兹别克最高领导人的努尔丁·穆希第诺夫在会上明确指出,一直被描述为落后地区的中亚“其实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古老的中心之一”,并号召乌兹别克知识界,要“承担发展民族文化、记载其精彩历史及培养民族干部的责任”。

  1963年2月11—15日,乌克兰知识界在首都基辅召开全国大会,会议不仅一致谴责了现行的语言政策,并呼吁在乌克兰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以及文化领域使用乌克兰语。

  2.3 苏联对外的媚西文化

  奇怪的是,苏联对内实行弃俄文化,同时却热衷于对外输出文化,那么输出的又是什么呢?

  这就像1-1=0,连自己的文化都快弄没了,输出的自然就是西方文化了,从沙俄到苏联再到如今的俄罗斯,其实一直在西方文化面前都卑微到地下室了。

  这一点从苏联的国民经济方面来说就是盲目照搬,机械套用,并不懂得结合本国实际去进行因地制宜的调整,所以当八九十年代西方的坑人理论袭来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是想都没想就一头扎进西方的圈套里了。

  虽然苏联在国家层面与西方冷战,但在文化领域则是完全地跪拜西方,一心渴望被西方承认,像索尔仁尼琴、帕斯捷尔纳克这些歪曲事实污蔑本国的文化汉奸都被奉为文化英雄,可想而知。

  (曾经,在西方犹太资本和公知们把持网络媒体的情况下,索尔仁尼琴和帕斯捷尔纳克这样的公知被奉为“俄罗斯良心”,并被广泛吹捧,而如今经过新冠疫情这一轮洗礼,广大网友才恍然大悟,他们不就是苏联版的芳芳、糖连科吗?公知们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为什么我的眼中总是饱含泪水,因为我深情地热爱这片土地”,和“俄罗斯良心”们如出一辙)

  当这种文化洗脑愈演愈烈,发展到了国家层面,于是戈尔巴乔夫就在西方的忽悠下进行政改,把苏联给改没了,叶利钦居然听信几个盲目崇拜西方的俄罗斯的大学经济学教授的纸上谈兵,由美国犹太资本出谋划策进行休克疗法,然后俄罗斯的经济被美国趁机洗劫一空。(普京上台后实行的经济策略,很多都是在沿用苏联时期的一些做法,所以经济才探底回升)

  2.4 文化的重要性

  文化的重要性,其实很多人都只是隐约意识到,却并没有重视起来。正如苏联刚成立的时候,其普世价值观一度吸引了大批西方精英成为精苏,不拿一分钱报酬甘心为苏联效命,典型如剑桥五杰。而当苏联自己打破了这一优势,开始无底线倒向西方,瞬间失去了这一优势也就加速了其解体。

  (同理,美国也是用重金对外宣传其普世价值观,任用海量NGO,到国外培养那些又蠢又坏的公知忽悠别国的国民,使用极低的成本就击碎了苏联,做到了希特勒用千万大军都没搞定的事)

  俄罗斯本是东欧大草原上的未开化的野蛮人,在君士坦丁堡陷落后成功接过了拜占庭的王冠,本应该借此结合自己的实际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但不论是沙俄还是苏联,在内心深处依然是跪拜西方,总想要彻底融入西方,结果一次次被忽悠。

  归根到底,还是文化不自信的结果。

  这方面来做对比,在清末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用大炮巨舰打开的时候,那个时代的杰出人物并没有因此而盲目的无底线跪拜西方,而是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思路。到了清末民初,虽然出现了一批以胡适为代表的软骨头公知,甚至提出了将汉字取消改用拉丁拼音替代这种脑残想法,幸而有骨气的国人占主流,才没有让这群公知得逞。

  现在再回想鲁迅先生的《论拿来主义》,再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就会更加理解这篇文章的意义。

  现如今,中国的实力大幅增长,却依旧有那么多跪舔西方的公知慕洋犬,可想而知在民国时期国力最虚弱的时候,该有多少洋奴啊。

  懂王上台前的美国,一如初建时的苏联,在互联网时代公知们的吹捧下,成为人类的灯塔。多少人或多或少的在内心深处对美国崇拜,在这种情况下,西方都不必大动干戈,只需在一代人的内心里种下种子,待其生根发芽,自然就会结出让西方唾手可得的丰硕果实,一如苏联解体那般容易。

  然而懂王加新冠的王炸组合成功地打破了这一切。

  美国为何有如此强的国际话语权?当今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美国主导的,在经济,政治,社会科学尤为严重,说白了这些几乎就是美国学科。以国际关系为例,所有的核心期刊,顶尖的研究机构基本都在美国。搞得美国人的理论就是社会规律一般。美国这么一个没有历史的国家都如此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况中国乎?

  3 苏联解体的民族政策教训

  1941年夏,纳粹德国启动“巴巴罗萨”作战计划对苏联宣战,苏德战争爆发,随后两个月的时间里,德军席卷苏联西部领土,一举歼灭近百万苏联西南方面军(苏军伤亡30多万,被俘66万)。

  对于开局如此清脆的跪拜,传统历史学家给出了几方面的原因,比如苏联对开战准备不足,整肃导致军官断层,对德军新战法不适应导致指挥失误等。

  但如果多查询一些史料的话,就会发现这些只会死抠书本的书呆子们的说法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

  (实话实说,个人觉得那些纯文科的历史学家们都是移动的书架,没有逻辑思维,只会死记硬背历史典籍,所以现在一看见《百家讲坛》类的节目就绕道,反观那些真正在史学方面有重大建树者,几乎没有历史科班出身)

  1)苏联方准备不足

  这个很明显就不合理,在苏德瓜分波兰后,苏联就已经做好了对德作战的准备,否则怎么解释苏联在此时的苏德边境陈兵百万。

  2)整肃导致军官断层

  3)对德军新战法不适应导致指挥失误

  这两条放到一起,是因为自相矛盾,如果说苏军对德军的新战法不适应导致战争初期指挥失误,那么整肃导致军官断层岂不是就把旧的指挥思想给清除掉了,反而有助于新指挥系统的形成。

  更主要的是此时德军已经凭借闪电战席卷了整个西欧,苏军不可能对此还一无所知,而且苏军的机械化程度不次于德军,同样有实力应对闪电战。

  所以被历史学家所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被德军席卷的苏联西部是其加盟共和国所在的地区,而非俄罗斯地区,这才是一个决定性因素。

  读者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苏德战争初期的概况,德军席卷苏联西部地区的时候,当地苏军几乎是一战即溃,比如以乌克兰人为主的西南方面军,被俘人数是伤亡的两倍多,说明他们抵抗的意志并不强。但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进入俄罗斯后,遭遇到的是极其顽强的抵抗,德军在北(列宁格勒)中(莫斯科)南(斯大林格勒)全线都无法再前进一步,斯大林格勒战役最为出名就不说了,列宁格勒围城战持续了近三年,苏联付出了近150万人的生命,城内的猫狗全部被吃光,饿死60多万人,如果乌克兰的抵抗意志有俄罗斯的十分之一,估计也不会有那么夸张的大溃败。

  在乌克兰大溃败的时候,同一时间白俄罗斯的抵抗意志就要强得多,看看布雷斯特要塞就知道了。

  (这几天乌东局势升级,不过考虑到乌克兰军队那一触即溃的战斗力,估计也不够乌东民兵打的)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因为很多人固有的印象里把其当成了主旋律小说,并没有真的去翻看,但其实如果真的认真读过,就会发现这部小说对于一战期间及之后乌克兰历史有非常详实客观的记录,特别是乌东的俄罗斯人与乌克兰人的矛盾冲突。

图片

  言归正传,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远比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要近得多,在历史上就是同一个民族基辅罗斯,乌克兰西部和白俄罗斯地区曾被波兰-立陶宛统治过一段时间,这或许是造成一个民族分化成三部分的原因。

  但沙俄强大之后逐步收复了被波兰占领的西部地区,所以不同于南斯拉夫是一战后才联合在一起,俄乌白在历史上就始终是同一个国家。

  就是最近甘当西方炮灰的这个乌克兰的喜剧总统,在一次演讲中不会用乌克兰语说钱包,只好问身边的秘书,而且还是用俄语问的,从这一细节就可以看出俄乌白三家之间关系的紧密度。

  俄乌白三个东斯拉夫民族加起来占苏联总人口约80%,这本是足够多的稳定力量,但没想到错误的民族政策让哥仨起了内杠,直接导致了苏联的崩盘。这三个根本是一家、宗教信仰相同,语言通用,又同在一个国家几百年的民族居然最终分裂了,其教训远比南斯拉夫分裂要来得更为深刻。

  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被西方给忽悠瘸了。

  苏联刚成立的时候,就制定了宪法,其中规定各成员国地位平等,具有包括主权在内的高度自治权,且有退出联盟的权利。而且直至苏联解体,苏联宪法关于“各成员国具有主权且可自由退出”的条款都一直没有改变。这就使得急吼吼第一个要退出苏联的乌克兰的做法在原则上并不违宪。

  至于当时的苏联宪法为什么这样规定就不知道了,或许是听信了西方自由博爱的那一套,问题是西方国家向来是说一套做一套而且从不顾及脸面,比如说前两年要闹分裂的加泰罗尼亚,西班牙压根没给其独立自主的权利,直接就给逮捕镇压了。

  早在沙俄时代,官方就一直在推广俄语作为通用语。但苏联成立后,似乎要反其道而行之:“绝不允许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种语言享有任何特权”,并要求在法律上“废除任何语言的特权”。并对民族进行细分,无中生有创造出几十个民族,对不同民族身份的建构,使得普通民众原本已经模糊的民族身份意识又逐渐清晰起来。因此,这种语言平等政策,强化了各加盟共和国民众的民族意识,容易引发民族主义思潮,不利于民族融合。

  那么在没有一个通用语言的情况下,苏联内部如何进行交流呢,原来苏联的设想是从语言政策入手,开始了建设所谓“苏联民族”的努力。1935年,苏联官方曾试图创制一种“融合语言”,即包括英语、法语、俄语甚至世界语①的混合语言。然而到了1936年春,“融合语言”计划即宣告破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加盟共和国买账。

  本来在斯大林时代,苏联还做了一些普及俄语的努力,但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又给全盘推翻了,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声称,社会主义并不是要消除各民族之间的不同,而是要繁荣非俄罗斯民族的文化。

图片

  当年6月,苏联共产党机关报《共产党人报》全文发表了“从未公开”的列宁“遗言”。列宁在“遗言”中指出,要着重提防并反对大俄罗斯主义,而且“在向少数民族让步以及宽容方面,应该多做一些”。(这到底是谁说的?)

  这样的举措,无疑强化了其他非俄罗斯加盟共和国的民族意识。譬如在1956年10月,乌兹别克共和国党中央召开上千人参加的乌兹别克知识界大会。时任党中央最高领导人的努尔丁·穆希第诺夫不仅在会上宣布,将为在斯大林时代受到迫害的乌兹别克作家及干部平反;还明确指出,一直被描述为落后地区的中亚“其实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古老的中心之一”,并号召乌兹别克知识界,要“承担发展民族文化、记载其精彩历史及培养民族干部的责任”。(想一想最近新闻披露的西域的两面人)

  但隐患此时已经日渐明显了。

  1963年2月11—15日,乌克兰知识界在首都基辅召开全国大会,会议不仅一致谴责了现行的语言政策,并呼吁在乌克兰公共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教育以及文化领域使用乌克兰语。

  如果苏联能够循序渐进地修改宪法,譬如对原有的联邦制性质进行调整、逐步取消各加盟共和国的主权以及可以退出联盟的条款,在强调建设“统一多民族国家”、保证增进不同民族交流的同时,加强俄语教育,或许能最大限度缓解非俄语加盟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思潮。

  但是苏联在这一问题上却明显受到了西方的欺骗,结果自废武功,导致最核心的三兄弟俄乌白居然分裂了,结果苏联自然也就解体了。

  那么解体之后的乌克兰过得就更好了吗?

  这方面的内容就无须赘述,因为最近的新闻报道已经足够多了,简单的说,乌克兰曾经是苏联最富裕和发达的地区,农业富足,工业体系强大,人均GDP更是高居苏联各加盟共和国的首位,在苏联刚解体时曾是世界第三核国家。对乌克兰来说,最优的选择就是和俄罗斯、白俄罗斯绑定在一起。

图片

  结果在自作主张脱离苏联三十年后,乌克兰被西方骗了一次又一次,自废俄武器,又敞开大门让西方和犹太人搜刮国有资产,如今人均GDP只有当时苏联最穷的哈萨克斯坦的零头。乌克兰整个国家四分五裂,现在还在打仗,男人要么成为西方的炮灰,要么参加黑帮。成年女人给西方人当代孕工具,让乌克兰成为欧洲子宫。年轻女人给西方男人发泄欲望,让乌克兰成为欧洲妓院

  苏联如此失败的民族政策,不得不引以为戒。

  4 苏联解体的军事教训

  在美苏冷战时期,美国为了丑化苏联形象,出版了大量抹黑苏联的文学作品;同时还利用无线电波对苏联民众进行思想渗透,甚至买通苏联媒体发布负面新闻,苏联在卫国战争时期出现了很多英雄,但是在美国错误宣传和误导下,苏联群众甚至对自己国家的英雄都产生了怀疑。

  比如在苏联解体前后,就出现了污蔑和质疑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的英雄卓娅的事情,当时苏联国内出现了“卓娅并不是英雄,一切都是伪造。”的声音,还有人质疑“卓娅焚烧的并不是敌人的马厩,而是村民的房屋”等等,说得天花乱坠,导致不明真相的苏联年轻一代还真的以为卓娅是被制造出来的英雄,这背后就是西方国家的宣传战和舆论战。

  西方通过文化战成功的给苏联的几代人的思想埋下了种子,再加上前文提到的俄罗斯缺乏民族文化自信,几百年以来一直跪拜在西方文化的石榴裙下。在这种背景下,到了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为代表的这一代苏联领导人上台,一番神操作。短短几年时间,貌似强盛无比的苏联在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人轻轻一推下,就土崩瓦解了。

  戈尔巴乔夫自1985年3月10日上台后,他所开始推行的“新思维改革”简直就是迷之操作,在对外政策上一再让步,宣布停止与美国搞军备竞赛,但是却没有在缓和与西方之间的矛盾方面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图片

  而在苏联国内改革上,戈尔巴乔夫先从经济改革开始,经济改革没搞成才进行政治改革,政治改革一塌糊涂又进行军事改革,但所有的改革措施都越改越差。给旁边者的感觉是,戈尔巴乔夫根本就不是为了解决苏联的问题而改革,他压根就是为了改革而改革(可以叫他不改革不舒服斯基),如果再看他在苏联解体时的种种表现,很多人都怀疑他是被西方深度洗脑,就是想把苏联置于死地的一个西方安插进来的木马。

图片

  这并不是肤浅的阴谋论,而是有据可查的,俄罗斯历史学家O·A·普拉托诺夫在《俄罗斯荆棘之冠:共济会历史1731-1995年》一书第25章“共济会一览”中,揭露了自1945年至1994年,原苏联体制内约有400名以上的党政高级官员加入共济会或隶属共济会的国际组织(如“彼得伯格俱乐部”、“大欧洲”委员会、“国际俄罗斯俱乐部”等),其中包括最高领导人如M.戈尔巴乔夫、A·雅科夫列夫、Э·谢瓦尔德纳泽、Б·叶利钦等均是国际共济会会员。

  该书披露大量事实,讲述了共济会秘密组织以及中情局(CIA是隶属美国共济会体系的情报和行动机构)斥巨资在苏联寻找和培养利益代理人的详细内幕,以及这些美国利益代理人在苏联解体中的作用。

  由此联想到湖畔大学、泰山会等所谓的商业组织,以及几乎被西方资本全面渗透的微博、知乎等媒体,西方对文化舆论的重视远超想象。

  到了1988年12月,戈尔巴乔夫突然对外宣布苏联将进行50万大裁军,这个盲目削弱国防力量的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关注。

图片

  戈尔巴乔夫为什么突然间要盲目裁军,普遍认为有三点原因:一是苏联经济大幅下滑面临崩溃,裁军是为了减轻负担。二是戈尔巴乔夫心心念西方,裁军是为了向西方示好。三则是上面所提到的共济会,戈尔巴乔夫此举是为了削弱苏联的实力,为之后的解体做准备。

  科学合理的裁军是裁掉那些缺乏战斗价值,甚至是累赘的部分,是为了更好的建设高质量的军队。但苏联可倒好,直接就把作战部队给裁了,而且还不重视复员军人待遇,这就导致了后面军队一系列的问题。

  由于戈尔巴乔夫盲目裁军及对西方的无底线退让,导致没有了苏联的震慑力,东欧国家集体剧变。而在1989年的东欧撤军行动中,由于苏联无力安置,或者说也无心组织、解决大批复员军人的住房、就业等问题,大约有60万名苏联退役士兵及家属被困在中东欧各个国家,为此还丢弃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事驻防基地。

  在国外服役的苏军官兵被召回到国内后,却并没有被妥善安置,对比以前的待遇差距极大,致使许多复员军人家庭都生活在社会贫困线以下,这让苏联社会公众开始对军队失去信心,甚至反感部队的征兵工作,大量家庭父母想方设法不让自家孩子参军。

图片

  随后,苏联的征兵工作大受挫折,国防部不得不将征兵时间一再延长,甚至还派出警察上门去抓逃避兵役者,但都收效甚微。到了1990年,苏联军队从最开始的530多万现役军人,逐渐减至390多万人,当军队无法招募新兵时,也意味着政权面临着极大危险。

  同时,伴随着大规模裁军是削减战略核武器,以及中短程导弹等威慑武装力量,这让苏军原本战略计划落空,出现了大量没有预案的工作任务,导致军队官兵们的国家荣誉感、自尊心以及自信心都遭到严重打击,并且开始出现组织无序、指挥紊乱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苏联大裁军仅仅只是开端而已,接下来戈尔巴乔夫在军事上谜一般的“操作”,有理由相信他不仅是对军事低能无知,更加坐实了他是西方国家潜入苏联的“间谍”,其所作所为就不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反倒是让人觉得顺理成章了。

图片

  归结起来大致有三点:

  首先,戈尔巴乔夫主动解除了苏共对军队的领导;

  其次,戈尔巴乔夫从精神上阉割了苏军;

  再次,戈尔巴乔夫放纵了苏军的腐败和自毁。

  以上三点内容,在自毁长城:苏联这3大失误,使其失去了军队的保护,最终走向解体 中有详细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在戈尔巴乔夫这番神操作下,苏联并非没有明白人。1991年8月19日,为了阻止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等人签署“新同盟条约”,以苏共国防部长亚佐夫为首的强硬派发动了“政变”,但最终的结果却如闹剧一般草草收场,没有任何冲突爆发,也没有流血伤亡情况发生,这就是世界历史上著名的“苏联解体”事件的导火索。

  令人费解的是当时让世界都为之胆寒的苏联“钢铁洪流”,面对国家存亡危机的关键时刻,为何却犹如一盘散沙,在这起“八一九”事件中表现得毫无作为呢?

  甚至连叶利钦在人民代议会上,贸然起身走上台要求戈尔巴乔夫宣布解散紧急事态“安全委员会”,以及苏共为非法组织的举动,苏联军队都表现得无动于衷,那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戈尔巴乔夫彻底失去了苏军的捍卫和支持呢?

图片

  答案就是戈尔巴乔夫几年时间内对苏联军事体系的破坏。

  苏联失败的军事改革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在儿童杂志上读过的一个故事。

  话说有一只缩手缩脚的刺猬,一天碰到一只狗。狗说要买刺猬身上的刺,刺猬不敢,怕失去刺。于是狗说可以只买几根,这样不影响刺猬的安全。于是刺猬就拔了几根刺,不料狗高价收购。刺猬大喜,遂又拔了几根刺,狗依然出高价,并且告诉刺猬有了钱可以住别墅雇保镖来保障自己的安全。刺猬越想越美,就不断拔刺卖给狗,直到把身上的刺都扒光,此时的狗终于露出了獠牙,一把扑上去将没有刺的刺猬吃掉,顺道把刺猬卖刺的钱都拿了回去,还把刺猬的刺卖了一笔好价钱。

  苏联这只失去刺保护的刺猬,到头来只能被美国这条狗吃抹干净。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郝贵生|毛主席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学习与应用 ——纪念列宁诞辰154周年

顾凌英:股份制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郭松民 | 请向他们投去敬佩与羡慕的目光!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美国国务卿布林肯

子午|假如地主卷土重来会怎样?“交钱种地”事件是个预演

两日热点

腐败渗透到了各行各业,没一个行业是清白的

德纳:冯玉军涉俄言论的背后

李昌平:开鲁县“干部阻耕”事件,让子弹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