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打败了“资本”的苏联,两大主要加盟国生育率为何全球倒数?

老白俞 2023-05-31 来源:白俞文史公众号

“公平”的旗手自毁旗帜,向着别墅、勋章和卢布一路狂奔,他们回头一看,身后已经没有跟随者了。

  “人们不愿生孩子”是个无解的难题,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一旦接入了西方现代文明体系,等到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生育率一定就会跌破红线,而且这个趋势很难逆转。

  这件事的本质,是资本对“人”的态度本身就是矛盾的。

  一方面,资本需要大量劳动力为自己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资本又不愿意承担那多出来的抚养义务,只想把这部分责任甩给老百姓;

  一方面,资本鼓励个人享乐,你白天上班赚的钱,最好晚上就要花出去,回流到资本方的口袋;另一方面,资本又恨不得让你天天996,让你根本没时间花钱;

  一方面,资本希望你能遵守秩序,在职场做个兢兢业业、多奉献少索取的螺丝钉;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你打破规则,不要被家庭束缚住,最好一人一家,把社会打散成原子化状态,只有这样,消费需求才能被放大……

  资本来到世上,天然就得了重度精神分裂症,天天“既要又要”。

  “收益都是我的,代价全是你们的。”这就是资本的真实想法。

  老百姓又不是傻子,他们也有对应的方法。

  一方面,他们和资方斗智斗勇,尽量多拿点工资福利;另一方面,他们也在拼命节省成本,避免掉进那些“付出远远大于收益”的天坑里。

  我们做一件事,收益总要略大于付出才行,若非如此,大家的干劲早晚会流失殆尽。比如,生孩子虽然付出很大,但是收益也很大,不仅是精神上的,也有物质上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妇女普遍生六七个,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多都吃到了时代红利,只要有一个人走了出来,整个家庭就会翻身——这套逻辑听上去很现实,但却是数千年来驱动中国人“多子多福”观念的核心原因。

  但是现在,这套逻辑已经彻底崩了。

  你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收益能归你吗?

  对不起,他创造的收益,基本都要被资本没收,这还算好的了,更普遍的情况很可能是: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他的收益还填不满资本的欲望。

  为了把孩子养大,你付出了巨大的成本,这些成本都要打水漂不说,恐怕你还得继续倒贴。

  这个时候,生儿育女的“高付出-高回报”的良性循环就彻底崩溃了。

  有些朋友看到这类分析,心里会产生不适:难道我们生孩子,只是为了图个回报吗?

  我不图回报,只求生命完整、家庭美满不行吗?或者我特有精神追求,纯粹就是乐于奉献,不行吗?

  我得善意提醒你一句:即使你有这样的想法,也别说出来,不然资本可要笑弯了腰。

  你生孩子不求回报,对不对?那么好,把学区房拉高十倍,让你为你的理想主义多付出十倍的成本,反正你也不求回报,为孩子花多少钱对你而言就是个数字,没所谓的。

  你只求生命完整、家庭美满,对不对?那么好,游乐场299元一天,童装价格全部翻倍,各种付费亲子活动每周都给你安排上,反正你只求幸福,幸福这玩意,本身就是无价的,怎么定价都行。

  你乐于奉献,对不对?那你怎么不早说呢,这里每天都有义务加班劳动,公司也是个小集体,为公司做贡献就是为国家做贡献。

  我们不能否认这世上有理想主义、也有精神需求,但我们的理想与精神,也不是冲着打水漂、或者喂猪去的。

  我们想用自己的奉献,换来下一辈更好的生活,如果结果适得其反,理想主义者不幸沦为各种“圣母”,这“理想”不要也罢。

  自古以来,理想主义者都是少数,因为“理想”这个东西,本身就是作为社会的矫正机制存在的,有一点就好,多了反而乱套。

  一个集体,只要有几百几千号人,理想色彩自然就淡化了。

  大多数人的利益,才是一个集体应该去追求的目标;而大多数人的利益,必然也是很务实的。

  在西方现代文明体系普及之前,生育率往往只和资源相关,只要碰到了风调雨顺的好时候,人们自然就会选择多生子女。

  能多养活一个,就多养活一个。

  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圈,自古以来生育率就很高,一个家庭养育五六个孩子这个状态,在这片大地上已经存在数千年了。地要人耕,稻要人割,“多子多福”是农耕文明的内在要求,长久以来,我们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家文化”。

  家文化中,既有现实根基,又有理想温度。你如果问中国古人为什么生孩子,他往往能给出非常有说服力的答案:既划算,又温暖。

  这才是正常的。

  如果一件事既亏本又闹心,依然还有许多人趋之若鹜,这才是见了鬼了。

  仅从生育率角度来讲,西方现代文明体系正把一件“既划算又温暖”的事情、变成了“既亏本又闹心”。

  如果一个自诩强大的文明,最终变成了人类的避孕药,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怀疑,这文明本身就有问题、应该被历史抛弃?

  西方文明的症结在哪里?其实文章开头就说了,是过度资本化。

  “资本”这个东西,本身就挺抽象。

  如果我们把一切责任都推给“资本”,推给一个抽象的概念,那么,极大概率,我们并不会得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因为你就算推倒了“资本”,把某个抽象的概念从词典里剔除,但那个“根本”在在,相当于我们只打败了一个词语,并没把那件事情解决。

  我举个例子:苏联打败了“资本”这个词语,但他们的生育率表现如何呢?

  答案是:比西方还差劲。

  作为核心加盟国,1970年俄罗斯总和生育率只有1.99,乌克兰只有2.09,这在当时都是世界倒数10%的水平,远低于除了德国之外的整个西方世界。

  那年中国总和生育率超过6.0,平均一对夫妻生6个孩子;就连现在人口出生率全世界倒数第一的韩国,那时候都能交出4.53的答卷。

  但是苏联的两大骨干,却率先跌破了2.1这个人口红线。要知道,当年全世界两百来个经济体,有接近190个守住了这条红线。

  资本主义世界做到了,打败了“资本”这个词语的苏联却没做到!

  苏联实力蒸蒸日上,免费住房、免费医疗、免费教育三大福利一直在推进,但人民却不愿意生孩子,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苏联政府表示不能理解。

  1978年,苏联中央统计局人口处做了一项专门的调查,结果显示:卫国战争胜利后,初婚妇女生育意愿一直在不断降低,这个趋势从未改变。

  从生育意愿而言,农村比城市高,小城市比大城市高,人口越多的大城市,人们的生育意愿越低。

  看到了没有,这些数据就是真相。

  按理说,苏联早就实现了教育、医疗和住房免费,工人阶级地位又挺高,市民生活质量肯定大于农民,为何市民还是不喜欢生孩子呢?

  因为苏联市民生活水平并不高。

  据统计,1963年苏联粮食产量还比不上1940年,原因是苏联长期压制农产品价格,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民不愿种,市民也就拿不到吃的,如果连一日三餐都出现问题,谁还敢生孩子呢?

  苏联采用福利分房制度,住房不花钱,这听着挺诱人。但是,领导住的是有钱也买不到的大别墅,人民住的是连独立厨卫都没有的筒子楼,一想到家人将来注定和自己一样挤筒子楼,谁还敢生孩子呢?

  官僚阶层的腐败,更是让人心寒。在苏联,公务员证就是特权证,生病了可以住进VIP病房,买东西不用排队,还能拿到各种进口专供物资。公务员名义上工资不高,但生活却极尽奢靡,这些自然得有人买单。如果老百姓的孩子生下来就注定是“耗材”,谁还敢生孩子呢?

  可见,一个在词汇层面打败“资本”的国家,并不能解决生育率不断走低的问题。

  词语没了,根还在。

  不公平的分配方式,会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如果这种错误的分配方式长期得不到纠正,那人们自然就会对未来失去信心,从而主动“绝育”。

  为什么强调“长期”呢?

  因为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公平。老百姓其实可以容忍一定的不公平、在一定的范围内短暂地存在——因为这符合人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活力。

  我们容许主旋律里掺杂一些杂音,但决不允许杂音替代了主旋律。

  如果所有人都习惯了“不公平”,并一致认为这种“不公平”无法得到改变;如果所有人都默认阶层已经固化,自己的孩子将来注定命运悲惨……说实话,作为一个负责任的人,不生育,或许才是更好的选择。

  苏联老百姓总结出了一套经验,既然你不守初心,那我就不配合,让你也享受一下资本国度的痛苦,直到你回归正道为止。

  苏联终究还是没有回到正道上来。

  “公平”的旗手自毁旗帜,向着别墅、勋章和卢布一路狂奔,他们回头一看,身后已经没有跟随者了。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4月22日至23日在重庆考察调研

郝贵生|毛主席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学习与应用 ——纪念列宁诞辰154周年

顾凌英:股份制和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两股道上跑的车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习近平4月22日至23日在重庆考察调研

郝贵生|毛主席对列宁哲学思想的学习与应用 ——纪念列宁诞辰154周年

《黑与白》第二部卷四第五章 2. 编辑部的故事

两日热点

毛星火:莫言为何不被处理?

张志坤:中俄关系面临美西方的强烈狙击

尹国明:美国最近的动作很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