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林彪没有领兵入朝的真实原因,曾推荐粟裕挂帅出征

陈立旭 2020-11-18 来源:党史博采

  在中共中央决定抗美援朝时,毛泽东与林彪有不同意见。当年,毛泽东和中央确实曾经考虑由林彪带兵入朝,但林彪因为身体不好而没有去,改由彭德怀带兵入朝。后来,对这一问题有种种说法,特别是九一三事件之后,大多的说法是:林彪在抗美援朝问题上消极,装病不带兵入朝。对这一历史情况,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进行深入分析。

  林彪曾积极支持组建东北边防军并推荐指挥人选

  朝鲜战争爆发后,毛泽东考虑到东北地区直接受到战争的威胁,又考虑到东北地区战略地位的重要,建议中央成立东北边防军。对毛泽东的意见,中央领导人都赞成,很快,中共中央就做出决定:以13兵团组建东北边防军,作为防患于未然的战略措施。1950年7月7日下午,周恩来在中南海居仁堂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传达中共中央、毛泽东关于成立东北边防军的决定,讨论保卫东北边防问题。参加会议的有解放军总司令朱德、代总参谋长聂荣臻、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林彪和副政治委员谭政、总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副主任萧华、总情报部部长李克农、总后勤部部长杨立三、作战部部长李涛、摩托装甲兵司令员许光达、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军委铁道部部长滕代远、炮兵副司令员苏进等。从这份主要领导成员的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出,与会者主要是中央军委三总部、陆海空三军及有关兵种负责人。作为野战军的领导人参加会议的,只有第四野战军的司令员林彪和副政委谭政。林彪在会上发言,积极支持组建东北边防军。他从中国东北地区战略地位,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战略,中国与朝鲜的关系等方面,论述了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必要性,同时,他更多的是就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原则,讲了一些话。这些原则,就是以13兵团为骨干,组建东北边防军,今后,东北边防军也作为中国的一支重要军事力量摆在东北地区,对内可以保卫中国东北地区,对外也可以作为一支战略威慑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起作用。会议讨论了对东北边防军所辖部队、人数、指挥机构设立与领导人选配置、政治动员与后勤保障、车运计划与兵源补充等问题。由于这是一项关系重大的部署,会上没有匆忙地作出决定,而是责成有关单位负责人进一步考虑商议后,在下次会议上再研究确定。

  7月10日,周恩来主持召开第二次保卫国防问题会议,与会的基本还是上面那些人。林彪在会上再次发言,就组建东北边防军的具体问题,谈了自己的意见,他发言总的精神是:第四野战军在这个问题上义不容辞,要多少人出多少,要多少装备出多少装备。会议经过讨论,决定分别从河南、广东、广西、湖南、黑龙江等地抽调13兵团的38军、39军、40军及42军,炮兵第一师、第二师、第八师,以及一个高射炮团、一个工兵团,共计二十五万五千余人,组成东北边防军。显然,这些部队大多数是来自林彪原来所率领的四野的部队。林彪过去历来对粟裕十分赏识,认为粟裕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他亲自提名,粟裕作为入朝部队的先期主帅,到东北地区去带兵。考虑到现在还不能任命粟裕入朝的职务,会议决定先任命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萧华为副政治委员、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员;以15兵团司令部组成兵团部,统辖38军、39军、40军;炮兵、装甲兵、工兵及高射炮部队。会议决定,为了集中指挥,成立第四野战军特别司令部,上述部队统一由第四野战军特司负责指挥;空军方面,成立东北空军司令部,而东北空军也统一由第四野战军特别司令部指挥。这一系列决定会后经周恩来斟酌修改后,给林彪也看过,于13日报毛泽东批准。

  从上述决定我们可以看出,林彪对于保卫祖国问题是十分重视的,对于组建东北边防军,是坚决支持的。经他推荐,中共中央最初是确定在必要时由粟裕率领中国军队先期出兵朝鲜的。

  但是,可惜的是,粟裕身体不好,不能赴朝指挥作战。从近期出版的《粟裕年谱》中我们可以看到:就在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时,粟裕正在青岛治病。他得知中央的任命后,十分着急,便托罗瑞卿给毛泽东捎了封信,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毛泽东收到他的信后即于8月8日写了回信。在复信中毛泽东说:“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此前,周恩来和聂荣臻考虑到粟裕正在治病,而萧劲光、萧华二人一时也无法到东北边防军任职,便联名致函毛泽东,建议东北边防军“先归东北军区高岗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待粟裕、萧劲光、萧华赴任后再成立边防军司令部。毛泽东同意他们的意见。

  毛泽东确实考虑让林彪赴朝指挥志愿军

  毛泽东从来就没有放松对我国国家安全问题的警惕性。当年,他每天一起床,首先要看的,就是朝鲜战事的文件和东北边防军情况的文件。林彪此时对这方面情况也十分重视。他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最强大的一支部队——第四野战军的统兵人物,作为参与中央军委领导工作的高级将领,对朝鲜战事和我国东北地区的安全是放在心上的。他也是每天必看这方面的文件,那一段时间,他也在经常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同时更不能否认,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人,对这方面的问题都十分关注,因为毕竟战火就要烧到中国的大门口了。在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精心安排下,东北边防军的部队建设、武器补充、物资筹措等准备工作一直在紧张进行,应该调动的部队也开赴东北,但由于主帅没有定下来,东北边防军的领导班子也一直没有成立。8月下旬,朝鲜人民军向南的攻势减弱了,朝鲜战场上呈现僵持局面,战局发生逆转的可能性增大了。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预见到,中国可能出兵朝鲜。他和周恩来开始物色新的东北边防军统帅人选。很自然地,想到了林彪。

  毛泽东和周恩来为什么会想到林彪?因为林彪是第四野战军司令员,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中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组建东北边防军时抽调的大多是原四野的部队,他本人也参与了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工作,由他指挥作战比较顺当。更重要的原因,是毛泽东和周恩来都认为,林彪在军事上是有才干的。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证明:林彪很会打仗,而且,在解放战争中,林彪又以善于打硬仗、大仗而闻名。军队中当时就对林彪有“三大战役有其二”(指林彪参加指挥了辽沈、平津两大战役),“渡江战役有其半”(指林彪在渡江战役中指挥了西线军队过江)之说。同时,林彪很受毛泽东的赏识,毛泽东对林彪有过这样的评价:林彪打仗又狠又刁。当时,毛泽东和周恩来的另一个考虑是:出兵朝鲜肯定要与朝鲜领导人和苏联军事顾问配合行动,林彪在东北期间,曾经和朝鲜党领导人共同作战,许多朝鲜人民军的高级将领,曾经是林彪的部下。林彪在苏联治病期间,和苏联军队的高级将领关系很好。毛泽东和周恩来还有一个考虑就是:抗美援朝,必定要在冬季作战,而林彪在东北时,有指挥大部队冬季作战的经验。总之,毛泽东和周恩来当时是瞩目于林彪的,认为林彪是最合适的率兵入朝的人选。

20201118_153205_045.jpg

  ◆林彪对于抗美援朝的军需物资运输十分关心,提出的不少建议被采纳。图为抗美援朝军事运输线。

  毛泽东就拟派林彪赴朝指挥作战一事,曾与中央书记处的几名书记谈起,中央书记处的几位书记也都赞成。中央也曾在一定范围内酝酿过。毛泽东经与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商议后,有意识地让林彪多接触些关于东北边防军出国作战的准备情况和来自朝鲜战场的信息。其他中央领导,如军委副主席彭德怀、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国家副主席高岗、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副主任薄一波等人都知道此事。但中央没有正式讨论过这件事,也没有为此做出过正式决定,自然,也没有与林彪正式谈过这件事。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陷入被动局面,美军趁机加速向朝鲜北方推进,美国的侦察飞机已经飞入我国东北地区上空进行侦察,显然,中国国家安全受到了威胁。毛泽东认识到了派兵入朝的迫切性,他指示东北边防军加快出兵朝鲜的步伐。同时,毛泽东也不能不考虑要最后确定率志愿军入朝作战的主帅人选了。

  林彪不同意中国出兵朝鲜

  但是,毛泽东显然已经考虑到了林彪的身体情况,他并没有直接向林彪下命令让他赴朝率兵作战,而是先就中国出兵朝鲜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1950年9月下旬,毛泽东和林彪曾就中国派兵入朝参战等问题作过一次长谈。在这次长谈中,林彪十分坦率地向毛泽东讲了自己对于派兵入朝作战的不同意见。林彪是从中国国内情况和军事力量两个方面谈自己的意见的,他认为,我们国内战争刚刚结束,各方面工作都未就绪。美国是最大的工业强国,军队装备高度现代化,一个军就有各种火炮一千五百门,而我们一个军只有三十六门。美国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舰艇,而我们海、空军才刚刚开始组建。他认为在敌我装备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如若贸然出兵,必然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他的意见是,中国可以派出重兵在东北驻扎,一方面保卫中国边境,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朝鲜人民军的战略支持力量,而朝鲜人民军在目前情况下,应该转而采取游击战方式,与美国军队继续作战。

  林彪向毛泽东所谈的意见是直截了当的,他当时并不隐瞒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毛泽东是不责怪林彪的,但是,他的意见毛泽东不能接受。此时,毛泽东出兵朝鲜的决心已下。但毛泽东考虑到,林彪是他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初步拟定的率兵出国作战的领导人,他不赞成出兵朝鲜,在执行赴朝作战任务时,势必会有诸多滞碍,会影响到抗美援朝作战的全局。因此,毛泽东没有向林彪谈要派他率兵入朝的意见。此后,毛泽东又多次约林彪长谈,但谈的主要内容,不是让他带兵入朝,而是向林彪讲,我们为什么要出兵,不出兵将来会有什么结果,出兵有哪些有利条件,对美帝国主义应该采取什么对策等,目的是做林彪的工作,争取林彪在政治局会议上支持派兵入朝作战的意见。但是,林彪在毛泽东的面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他仍然不同意派兵赴朝。在这个问题上,毛泽东做不通林彪的工作,就转而就派兵入朝后的具体作战的战略战术问题,征求林彪的意见。在这个问题上,林彪倒是积极献计献策的,他在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后,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性,提出了一些方案供毛泽东参考。他不赞成派兵入朝,但他认为,如果中央决定派兵入朝,他个人服从中央决定,并且认为,如果做出这个决定,派兵入朝后,要先打几个大的歼灭战,稳定战场局面,为了打大的歼灭战,就要集中火力,把分散在许多个师的重炮,尽可能集中到打歼灭战的几个师去。对林彪的这些意见,毛泽东是赞赏的。

  毛泽东对林彪直言不同意派兵赴朝的做法并不责怪,但他最终没能说服林彪。应该说,毛泽东和林彪在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上,是存在意见分歧的。显然,林彪也知道了毛泽东和中央书记处其他领导人有让他率兵入朝作战的意图。林彪也不能不在毛泽东面前如实讲清楚自己目前的身体情况。林彪说他每晚失眠,身体虚弱多病,怕风、怕光、怕声音。对于林彪讲的自己的身体情况,毛泽东是相信的。就是在谈话当中,毛泽东也看出了林彪身体的虚弱。林彪此时谈这些话的意思,是他自己的身体情况不允许他率兵入朝作战,他的意思很明白:如果中央决定出兵朝鲜,最好另外物色率兵的人选。

  毛泽东对林彪的病很清楚,对他也很关心

  对于林彪的病,毛泽东是十分清楚的。中央其他领导人也十分清楚。毛泽东早在派林彪去东北时,就特别注意到林彪的身体情况,特别关照在东北的其他高级领导干部,要注意林彪的身体。在战役最紧张的时刻,毛泽东还关照林彪要注意身体。林彪主政南方时,毛泽东对林彪身体情况急转直下,十分注意,还派医生去南方为林彪治病。

  由于担心林彪在南方吃不消,毛泽东调林彪到北京工作,一方面在中央参与重大事情决策,更主要的是让林彪有一个好的医治条件。林彪到北京不久,毛泽东就委托负责中央高级领导人健康的保健医生傅连璋来看望林彪,毛泽东还指示傅连璋,让他出面,从上海、北京、天津调来一流的医学专家,专门为林彪治病,毛泽东为了使这项任务能有个统一的协调,还专门派萧华代表中央统一负责这项工作。傅连璋从北京、上海、天津调来一批医生,专门给林彪会诊治病。由毛泽东亲自出面,调动这样多的著名医生来,成立专家小组,还派萧华总负责来为一个下级干部诊治疾病,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个专家小组的成员知道中央对林彪的病十分重视,他们本人也都是医术高明,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他们对林彪的神经、心脏、肠胃、泌尿、血液、肝脏、肺部,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检查,发现林彪确实十分虚弱,但外在的脏器却都没有大问题。他们知道,这是一种怪病,苏联的专家也治不好。尽管他们研究了多次,拿出了各种方案,但没有一个是专家们自己满意的,对治林彪的病,也没有多大的帮助。除了采取一些维护性措施外,只好允许林彪按照他自己发明的减轻病痛的办法去做了。医生们建议,林彪需要长期静养治疗。

  医疗小组的意见,通过萧华转告中央,毛泽东很快就知道了结果。当时,毛泽东对林彪的这种疾病状态,心情是很沉重的。但是,林彪的身体状况就是这样,他也没有办法。他在心里当然希望林彪的身体健康,能多做一些工作,但目前只能让林彪长期休养治疗。

  毛泽东对林彪养病,十分关心,希望他能养好病。为此,他还特意给林彪抄写了一篇曹操的诗《龟虽寿》: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毛泽东把他抄写的这首曹操的诗,托人送给林彪,林彪看后,在内心对毛泽东的关心是感激的。

  林彪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也直言不赞成出兵朝鲜

  不久,毛泽东决定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决定是否出兵朝鲜这件大事。由于林彪明确表示不赞成出兵朝鲜,当着毛泽东的面谈了自己的看法,而且又如实向毛泽东说明了自己的身体状况,毛泽东当然不会勉强命令他领兵赴朝。事实上,在开这次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之前,毛泽东就已经放弃了派林彪率兵入朝作战的打算,他已经物色了另一个人选——彭德怀。在10月2日召开的为准备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就说:“出兵援朝已是万分火急,既然林彪说他有病不能去,我的意见还是彭老总最合适了。”

  10月4日,中央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专门商讨出兵援朝的问题。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陈云、高岗、彭真、董必武、林伯渠、张闻天。彭德怀于会议中间赶到。李富春、罗荣桓、林彪、邓小平、饶漱石、薄一波、聂荣臻、邓子恢、杨尚昆、胡乔木列席了会议。

  出兵朝鲜,对中国来说,是一件关系全局和国家安危的大事。对此,毛泽东采取了十分慎重的态度。他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也就是要集思广益,再次权衡利弊得失。同时也是为了统一意志。因此,政治局扩大会议一开始,毛泽东就要求大家,先摆一摆派兵入朝参战的困难方面。林彪在这次会议上发言了。他在发言中仍然坚持他当面和毛泽东谈的观点——不宜派兵入朝。他说:我们刚建国不久,百废待兴,国力很弱,没有能力再打大仗。特别是我们还没有同美军较量过。我还是那个意见:要慎重。我们国家已经打了二十多年仗,元气还没有恢复。我看还是加强东北边防为好,免得引火烧身。在随后的几天会议里,林彪又多次发言,表达同样的意见,并且举出了我国派兵入朝作战的具体困难。由于他的发言,也不是随意乱说的,是经过他长期思考的,并且是有材料有根据的,因此,他的发言,得到了政治局不少成员的赞成。许多人也在发言中表示同意林彪的意见。在此期间召开的中央军委常委会议上,林彪更详细地谈了自己的意见,对问题分析得也很具体,他的许多话,说得很实际,很直白。

  对于林彪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态度,曾担任周恩来军事秘书的雷英夫曾在自己的回忆中有所记述。

  但是,林彪的意见还是被毛泽东否定了。毛泽东自然比林彪看问题的视野更广阔,考虑问题也更全面。他是从国际和中国今后长远战略这个大视角看待出兵朝鲜问题的,他决计,必须出兵朝鲜,而且,他的意见,得到了中央政治局许多成员的支持,其中包括另一个领兵主帅彭德怀。10月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继续讨论抗美援朝的决策问题。前一天刚从西安赴京的彭德怀表态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等于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岸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都可以找到借口。”听完彭德怀的发言,毛泽东站起来坚定地说:“彭老总说得好!我们出兵参战的困难确实很多,但是,朝鲜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国人民不能眼看着美国侵略者对其肆行践踏而置之不理;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我们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这样,关于出兵朝鲜的事情,就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决定下来了。当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做出这个决定后,林彪也在会上表示,服从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决定,并且讲了这样的意思,告诉他原来指挥的第四野战军中准备入朝的部队,坚决拥护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定。

  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对彭德怀说:给你十天准备的时间,出兵时间初步预定10月15日。这样,关于由谁率军出朝作战的问题最终确定了。

  在这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央从没有提起林彪不同意出兵朝鲜,以及他因病不能带兵入朝的问题,更没有提起他与毛泽东曾有过的意见分歧。因为在中央看来,这些都是正常的,并没有违反党内原则。

  当年党内许多同志与林彪的看法相同

  朝鲜战争爆发后,在出兵朝鲜问题上,党内有许多同志与林彪的看法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林彪不赞成中国出兵朝鲜的意见,大概是他从朝鲜战争爆发一开始就形成了,是他固定的看法,而且,林彪一旦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不轻易改变的。

  实际上一直关注朝鲜战事的林彪,最晚在1950年9月就形成了不同意出兵朝鲜的意见。据柴军武回忆,1950年9月初,他从平壤回到北京后,接到中央军委办公厅的通知,说林彪要见他,了解朝鲜方面的情况。柴军武马上去林彪住处汇报。此前,柴军武已经向林彪汇报过朝鲜方面的情况,这次是又一次的汇报,需要谈朝鲜方面的新情况。

  林彪听了柴军武对新情况的汇报后,问柴军武:“他们有无上山打游击的准备?”林彪问道。显然,林彪在这里所说的“他们”是指朝鲜人民军及其领导人。

  柴军武回答说:“我不能确切地讲有,但根据和金日成相处的了解,如果形势需要,他是能够上山打游击的。”

  林彪又问:“我们不出兵,让他们上山打游击行不行?”

  林彪问这个话,实际上是自言自语,也表明他在思考这个问题,或者说,他在向下级谈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个问题柴军武是不能回答的,于是,柴军武不说话了。林彪也理解柴军武,谈话就此结束了。通过林彪与柴军武的谈话,可以看出,当时林彪不赞成出兵朝鲜的意见已经很明确。

20201118_153205_046.jpg

  ◆林彪关注抗美援朝先期战役的打法,提出不少设想和建议。图为林彪特别关注的第二次战役示意图。

  当时,党内有许多同志在是否出兵朝鲜问题上,与林彪意见相同。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当时中国历经战乱,刚刚稳定下来,可以说是百废待兴,中国人民需要和平,中国的国家利益,也需要有一段和平建设时期。从军事上看,当时我们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武器装备与美国军队相比,要落后得多。当时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号军事强国,与这样的强大对手交战,大家在打胜的可能性方面有些犹豫,是正常的,党内有些不同意见也就可以理解了。许多当事人在后来的回忆中都讲到了这方面的情况。

  聂荣臻就在回忆中谈到这方面情况,他说:“当时在我们党内也是有不同意见的。主要是有些同志认为,我们打了这么多年仗,迫切需要休养生息,建国才一年,困难重重,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最好不打这一仗。”

  薄一波在回忆中也说:“当时下决心出兵打这场战争,对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来说并不是没有风险的。百废待兴,困难很大。记得毛主席曾跟我谈过,我们确有困难,一些同志不主张出兵,我是理解的,但我们是个大国,不打过去,见死不救,总不行呀!”

  毛泽东本人也回忆过当时党内存在不同意见的情况,并且认为是正常的。1970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北京同来访的金日成会谈时,提到了当年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讨论出兵朝鲜问题上意见分歧因而犹豫不决情况,他说:“我们虽然摆了5个军在鸭绿江边,可是我们政治局总是定不了,这么一翻,那么一翻,这么一翻,那么一翻,嗯!最后还是决定了。”毛泽东在这里所说的“翻”,就是中央政治局在讨论中意见不统一,反来复去争论的情况。

  曾任毛泽东秘书,后来又担任过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的逄先知同志在他的《毛泽东与抗美援朝》一书中写道:在10月4日下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理由主要是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土匪、特务还没有肃清;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更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一些干部和战士中间存在着和平厌战思想;担心战争长期拖下去,我们负担不起等等。”

  就是坚决主张出兵朝鲜的毛泽东本人,在做出这个决策时,也是经过了反复思考、多次犹豫的过程。聂荣臻在自己的回忆中谈到:“对于打不打的问题,毛泽东同志也是左思右想,想了很久。那时部队已经开到鸭绿江边,邓华同志的先遣队已经做好过江的准备,毛泽东同志又让我给邓华发电报,让他慢一点,再停一下,还要再三斟酌斟酌,最后才下了决心。毛泽东同志对这件事确实是思之再三,煞费苦心的。”胡耀邦也在回忆中谈到:毛泽东在考虑出兵不出兵朝鲜的问题时,“他不作声,一个礼拜不刮胡子,留那么长,想通以后开个会,大家意见统一了,毛主席就刮胡子了。”当时担任毛泽东的秘书胡乔木也回忆说:“我在毛主席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记得有两件事使毛主席很难下决心。一件是1950年派志愿军入朝作战,一件就是1946年我们准备同国民党彻底决裂。”

  上述历史材料可以说明,当年林彪比较早就形成了不同意派兵入朝作战的意见,并且一直坚持没改。他在党内公开谈了自己的意见。最后中央做出出兵朝鲜决定时,他服从了中央的决定。这些并没有不正常之处。当时不赞成出兵援朝的,也并不是只有林彪自己,党内许多同志都不同意派兵入朝。林彪确实有病,他在中央没有做出正式决定的情况下说明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正常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后,林彪按照毛泽东的意见,与周恩来一起去莫斯科,就苏联对中国入朝参战军队提供援助问题与斯大林进行谈判,在谈判中,林彪对苏联是表示了中央抗美援朝的决心的,并且在基本战略,需要的武器等方面,向苏联方面谈得很具体。谈判结束后,周恩来回到北京,林彪留在苏联治病。此后,毛泽东仍然安排林彪在军队里担任重要职务,并没有表示出对林彪的“失望”和“不满”。

  在这个问题上,黄克诚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中央也尊重了黄克诚的意见。这个历史过程是:1985年春,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正在编纂过程中,解放军总政治部百科全书编辑室将“林彪”条目释文送黄克诚审查。释文中讲到了林彪在抗美援朝前夕不赞成出兵的错误。黄克诚就此事谈道:“在党内来说,一个下面的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看来这是个好的事情;如果把自己的观点隐瞒起来,上面说什么就跟着说什么,这是不正确的态度。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面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他还说:“我考虑,如果其他人的条目释文中像这类问题都写,‘林彪’这一条也可以写;如果在其他人的条目中这类问题不写,对林彪也不要那么苛刻。在我们党几十年革命斗争中,没有错误的人是没有的,没有讲过错话、没有做过错事的,恐怕一个也找不出来。”

  在研究历史和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学习黄克诚的实事求是精神。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正确领导和依靠群众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的根本保证

李定凯:绝不能让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的鲜血白流——兼评沈志华的朝鲜战争史观(二)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笔墨劲旅”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郭松民 | 从《杜鹃花落》说到“汉奸文艺”

《黑与白》第一部卷三第五章3. 错乱的季节

中央军委3月28日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习近平颁发命令状并向晋衔的军官表示祝贺

两日热点

“华主席,你可千万不能把邓小平解放出来”

从苏联解体看伟人的“十个如果”,让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子午|看到“招行大客户们存了10万亿”,我想起白岩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