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三月麦青菜花黄——毛主席视察四川省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

小宝 2019-03-20 来源:美篇

  “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了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好像那春雷响四方……”上世纪50年代,由张士燮填词、金砂谱曲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

  这首歌唱的是当年毛主席视察四川省郫县红光农业合作社的故事。

  1958年3月8日至26日,中央在四川成都金牛坝招待所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中心议题是总结建国8年来的工作,确立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当时的农村已经组织了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还没有成立人民公社。会议期间毛主席去过2个农业合作社,一个是郫县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现为成都市郫都区红光镇),一个是灌县(现改为都江堰市)新城乡莲花社。到新城乡莲花社是在3月21日视察都江堰后的返程途中,毛主席见路边田里还有社员在劳作,临时决定停车,走进田间与社员交谈,时间比较短。

  金牛坝招待所在市区西面城外,距西门城门洞8公里左右,成灌公路从门前通过。当时这里还是郊区,成灌路还是一条碎石路,宽不过10米,两旁种的是解放后时兴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公路两旁一派田园风光。 3月的成都平原,一望无垠的田地开满了金灿灿的油菜花,与油菜花相间的是绿油油的麦苗,暖融融的阳光下,蜜蜂穿梭,花香袭人。远方,诗人杜甫笔下的“窗含西岭千秋雪”在平原的尽头隐隐可见,那是川西高原逶迤的群山。3月16日下午6点10分,一辆黑色小轿车从金牛坝招待所沿成灌公路开到郫县合兴乡,左转弯驶向乡村马路,在距离红光农业合作社办公地点一里多路的地方停了下来。从车上走下来的是毛主席和时任四川省委第一书记的李井泉等领导。在此等候的郫县县委书记刘致台以及红光社社长周桂林、副社长刘贤松等人迎了上去。毛主席亲切地招呼他们,又伸出手来和他们一一握手,微笑着称赞说:“这里是一片青枝绿叶啊!”

  这就是歌词“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好象那春雷响四方。”所唱的情景。

  大家陪同毛主席在红光社的机耕道上缓步前行。毛主席环顾了一下四周问:“这就是乡下吗?”刘致台回答:“这里是红光社。”毛主席走上就近的一条小路,向着一户人家走去,侧过身来问:“我们先看一户人家好不好?”周桂林回答:“好。”这时毛主席看见路边堆放着一堆泥,便问:“这是肥料吗?”周桂林回答说:“这是社员们最近从成都推回来的塘泥,是很好的肥料。”走到一块菜园边,毛主席问:“这是些什么菜?”刘贤松回答:“这是社员的自留地,种的莴笋、莲花白。”

  毛主席来到社员温幺娘林赛华的家里,与随行的同志一起,围坐在大娘家吃饭用的高方桌旁的板凳上,温大娘坐在毛主席对面。60来岁的温大娘正患火眼病,她没有看出进屋来的是毛主席,还以为来的是一位外省干部,她问:“老同志,你是哪省来的?”并把手中的水烟筒递过去敬烟。毛主席接过烟管,还用手拎了拎烘笼,用湘味四川话对温大娘说:“我们摆一摆龙门阵好不好?” 接着,毛主席关切地询问温幺娘家里几口人?几个劳动力?入社没有?温幺娘一一作了回答。毛主席接着又问:“你一年能分多少斤粮食?”温幺娘回答:“分几百斤。”站在边上的刘贤松赶紧补充道:“每个社员能分450斤粮食”。毛主席对温幺娘说:“他们说的不算,你说,分了多少?够不够吃?”温幺娘回答:“俭省一点,不浪费就够吃了。”说得毛主席笑了起来。 毛主席问温幺娘:“你认不认得你们的社长?”“认得到”温幺娘用手指着周桂林和刘贤松说:“这是周社长,这是刘社长,还有两个社长。”毛主席风趣地问道:“社长欺不欺负你们?”温幺娘笑着说:“我们几个社长见到人都笑眯眯的,欺负啥子哟。”

  毛主席见周围有几个女干部,就把县委办公室主任王春莲叫到身边,她说是来收集除“七害”数据的,主席问哪七害?她回答:麻雀、老鼠、苍蝇、蚊子、跳蚤、臭虫、偷油婆。“偷油婆是什么东西”“就是蟑螂”毛主席掉头问林赛华:“为什么要除七害呢?”温幺娘回答:“麻雀、老鼠偷粮食吃,蚊子、疙蚤、臭虫要吸人的血,苍蝇腿上有细菌”“偷油婆呢,有什么害处?”“偷油婆腿上也有细菌,它爬过的东西还有臭气,吃过之后要发呕。”主席说:“你还懂得科学知识呢,偷油婆是什么样子?”大家找遍她家碗柜也没有发现一个,碗柜整洁、一尘不染,主席对这家卫生水平很满意。随后,毛主席站起来对温幺娘说:“看看你们的房间好不好?”温幺娘点头说:“好。”毛主席走进温幺娘的房间,看见屋里家具摆放齐全,很整洁,风趣地问道:“这家是地主还是富农啊?”温幺娘笑着说:“我们是贫农。”说得大家全都笑了起来。

  毛主席满意地和大家一道走出了温幺娘家的后房门,刚走出门,温大娘的儿媳和邻居们就激动地高喊:“是毛主席,毛主席来了!”这时温幺娘才知道刚才亲切地和自己谈了很久话的,原来是毛主席!她三步并着两步连忙赶出屋去,追上毛主席,呆呆地凝望着毛主席,激动得反而说不出话来了。

  毛主席来到温幺娘家的猪圈旁,当看到猪圈里只养了一头猪时说:“如果喂两头就好了。”温大娘说:“原来喂两只,一只长大了,卖了。”

  离开温家院子,毛主席边走边问社长周桂林,这个社有多少户? 几个队? 几个组?周桂林回答,有940多户、26个队,社管会下面有耕作区,耕作区下面有队,队内分劳动小组。毛主席说:“你们实行的是四级制。”

  毛主席边走边看,走下路旁的一块麦田,弓着身,左手握住一窝小麦,右手一根一根地数这窝小麦的根数,回头问周桂林:“一棵麦子发几根?” 周桂林回答“发三四根。”毛主席又来到一块油菜田边,问周桂林:“这油菜一亩打多少斤?” 周桂林回答“百多两百斤。”毛主席看了油菜和麦子的长势后,若有所思,然后问周桂林:“可不可以长这么高?”他的手高出油菜一尺比划着。周桂林点点头,理解毛主席的意思是希望我们把生产搞得更好一些。

  毛主席看见路边一位老年社员正在挖地,便走到老大爷身边,关切地问:“老大爷,你怎么不穿鞋,不冷吗?”老大爷回答:“不冷,挖地出力还热哩!”

  毛主席在机耕道上走着,路边已经站了不少妇女和小孩,孩子们小鸟一样往前扑,甜蜜地簇拥着老人家。毛主席摸着余万才挑在细细的脖子上的小脑袋说:还差点营养。又问邓洪昌“一天打几架”他回答“一天打三架。”这时,一个15岁的小女孩王祖云过来了,毛主席看见她的手捆着绷带,便问:“你的手怎么了?” 小女孩回答说。“挖坟地碰肿了。” 毛主席转身对他的随行医生说:“给她点药,好好治一治。”小女孩接过毛主席给的药,激动得热泪盈眶。毛主席接着问孩子们:“你们上学没有?”一个女孩回答说:“我已经高小毕业了。”另一个小女孩说:“我在读民办小学。”毛主席转身问社长们:“社里办了民办校没有?”周桂林说:“办了一个。”毛主席又问:“再办一个好不好?”两位社长都说:“好。”

  在场的不少社员群众都非常激动,大家议论说,毛主席操劳国家大事,这样忙,还抽空来看望我们,真关心我们农民啊!

  来到马路上,毛主席拿出自己口袋里的中华牌香烟,递给同行的每个人一支。他边吸烟边问刘致台同志:“你们县委多少委员?” 刘致台回答:“15个委员,5个候补委员。”毛主席又问:“几个书记?” “委员中几个本地人?”刘致台一一回答。毛主席再问刘致台“你是哪里人?” 刘致台回答“山西人。”毛主席问潘兆清:“你呢?” 潘兆清回答:“我是本地人。” 毛主席风趣地问:“你们本地人与外地人打架不打架?” 潘兆清理解毛主席的问话是关心我们干部的团结问题,特别是本地干部和解放初南下来郫县工作的干部之间的团结问题,心中暗暗在想:毛主席啊,请你放心,我们是团结工作的。于是爽朗地回答毛主席:“不打架。”毛主席满意地笑了。

  毛主席来到麻田边,两位社长走下麻田。毛主席却没有走下来。他问社长们:“会不会踩坏麻?”周桂林笑着说:“不会,苗子小,从中间走不要紧。”毛主席问:“亩产多少斤?”周桂林回答:“一百多斤。”毛主席边走边嘱咐随行的人们走路要注意。

  毛主席又问周桂林:“你是党员吗?”“社里有多少党员,占多大比例?这样大的社管得下来吗?”周桂林一一作答。当问到“有无女社长”时,周桂林回答:“有。”随即叫人去叫女社长肖绍群。毛主席看到她跑来,隔着两条田坎伸出手要握手。“你一直是妇女干部?”“管啥子呢?”一见面主席就问了两个问题。萧绍群回答,自己管社里的托儿所、卫生工作,还有公共食堂。毛主席问:“管得下吗?”萧说:“只要有毛主席,有党的领导,就管得下。”大家都在笑,毛主席也在笑。他说,你们都是年轻干部,应该好好干。

  一路上,毛主席诙谐的言谈,亲切的举止,多么平易近人啊,大家初见到时的拘谨之感早已荡然无存。

  毛主席指着李井泉,问潘兆清、周桂林、肖绍群说:“你们认识他吗?”

  潘兆清说:“认识,李政委经常到郫县来。”

  周桂林说:“李主席解放的时候就来过郫县。”

  肖绍群说:“我在成都开会看到过。”

  毛主席对李井泉同志说:“噢!你有两个名字,李政委、李主席。”

  李井泉说:“四川合省的时候,当过一段时间省主席。”

  这时,毛主席看见路边有个妇女干部,便问刘致台:“她是谁?”刘致台回答:“乡妇联主任游福群。”毛主席问她:“三八节开会没有?”游福群回答说:“三八节开了妇女积极分子会。”毛主席指着刘致台、潘兆清等男同志说:“斗争他们没有?”游福群说:“没有。”毛主席幽默地说:“三八节,女人斗男人嘛。”大家都笑了。

  在返回机耕道的路上,毛主席又向社长们问起除七害的工作。当谈到如何消灭苍蝇、蚊子时,周桂林说:“茅坑里生沙虫子,用打破碗花花铡烂丢到茅坑头,就可杀死沙虫子,以后用这粪水浇烟苗,可以治土蚕子,也可以治螟虫。”

  毛主席说:“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农民出身的县委农工部长潘兆清说:“从前为了防止孩子们去摘这种花,农民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打破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了名。”

  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好办法,要推广。”接着又问:“打破碗花花多不多?” 社长们回答:“多得很,沟边、河边、坟地边到处都有。”男孩王永章随手在田边拔起一株递给毛主席,毛主席看了后,满意地说:“很好,带回去,明天开会给大家看” 此时,省农业厅驻红光社的梁禹久处长向毛主席介绍:“打破碗花花书名叫野棉花,有毒,可以杀虫。”毛主席说:“你这一说接触了科学道理。你今天动手写稿,明天写成,后天审稿,再后天登报。”

  大家陪同毛主席从机耕道走到小路,又从小路回到机耕道,转了一个来回,没有进社办公处。下午7点过了,毛主席才与大家一一握手告别,随后登车离去。在场的干部群众凝望着驶去的小车,却久久不愿离去。

  第二天毛主席在会上展示了这种花,后来还在一份材料上详细介绍了这种植物。3天后,一篇名为《郫县红光社农民的重点发现和创造》的稿子刊发在《四川日报》第一版上。后经《人民日报》报道,红光社一下子轰动全国。

  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的消息见报后,在全国特别是农村产生巨大反响,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仅仅2个月时间,诞生了中国大地上第一个人民公社——河南省遂平县嵖岈山人民公社。这一事件,也触发了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张士燮、金砂两位军旅文艺工作者(创作这首歌曲时两人都在空政文工团工作)联手创作了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用通俗、朴素、优美的文字,清纯、质朴、民歌化的曲调,记录了领袖与人民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毛主席来到咱们村,

  跟咱们社员来谈心;

  一问咱们除四害呀,

  又问咱生产大跃进。

  毛主席呀关心咱,

  又问吃来又问穿;

  家里地里全问遍呀

  还问咱们夜校办没办。

  主席的话儿呀象钟响,

  说得咱心里亮堂堂;

  主席对咱微微笑呀,

  劳动的热情高万丈。

  毛主席视察以后,整个红光社沸腾了。人们要在主席下车处修建“幸福门”,跨过的沟上建“幸福桥”,把他走过的机耕道命名为“幸福路”,他下过的田叫做“幸福田”,他见过的十八个孩子选出王永章为“幸福娃”。田园飘荡起了儿歌:“红光社,开红花,毛主席来到我们家。看我们育秧双季稻,夸我们种的好庄稼。”唱出巨大辛福感、激发无穷创造力。红光社的干部们忙了起来。他们连夜开会布置工作,要让红光社大放红光,社员们也干劲十足。正像歌中所唱:鼓足干劲大跃进哪,齐心建设咱新农庄。

  当年的红光社,如今已是繁华的工业小镇——红光镇,建了一座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永远铭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

  毛主席走遍大江南北,由此也诞生了不少赞歌。像《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这样,如此平实细腻、又如此亲切生动,一曲赞歌全面描叙出整个视察活动的,好像还并不多见。这首歌曲调清纯质朴,气氛热烈,音乐语言口语化,由著名歌唱家邓玉华首唱走红,这首歌是邓玉华的成名曲。邓玉华唱这首歌时,才二十岁,她回忆说:“作者通过煤矿文工团找到我,希望我能试唱这首歌。我一唱就被它吸引住了。”邓玉华唱红了这首歌、也唱红了自己,一时间,孩子唱、青年唱、老人唱、军营在训练中也在唱。不久,这首歌在全国第二届文艺汇演中捧回歌曲创作一等奖桂冠,并荣获全国群众歌曲创作一等奖。

  用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美景,用心灵去捕捉时代的旋律,用生活色彩去编织艺术的花环。张士燮、金砂两位艺术家,敏捷地捕捉到各个历史时代的特色,创作了许多红色经典音乐作品。如张士燮创作的《十送红军》、《社员都是向阳花》、《秋收暴动歌》、《农友歌》等都是流传久远、激动人心的好作品;金砂有独自创作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还有执笔参与创作的《江姐》、《骄扬》、《木棉花开》等歌剧的全部音乐。尤其是与羊鸣、姜春阳合作的歌剧《江姐》,有一曲主旋律《红梅赞》倾倒全国歌迷,连周总理都非常喜欢这首歌,经常在开大会时带领大家合唱。

  “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好像那春雷响四方……”几十年来,人们对这一往情深的歌声不仅未因历史事件的远离而有丝毫的淡漠,相反却在不时地吟唱,反复回味着。透过这首歌,人们感受到了领袖和人民之间心心相印的情感、建国初期中国农村欢快、愉悦的新生活,抒发了人民豪迈、赞叹和喜庆的心声。

  歌声记录了历史,历史不光只孕育了歌声。因毛主席视察红光农业社这件事,音乐家创作了《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首歌,51年后又催生了另一件艺术珍品:大幅国画《川西三月》。

  《川西三月》由时任重庆国画院名誉院长马振声主笔,时任重庆国画院顾问朱理存、院长周顺恺三人联袂创作,从2005年开始构思,历时近4年才完成,成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经典作品。

  据创作者之一的周顺恺介绍说,作品创作灵感来自上世纪50年代末一首歌颂毛主席去四川考察的民歌《毛主席来到咱农庄》——“麦苗儿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好像春雷响四方……”

  《川西三月》呈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在遍地油菜花黄的田间,毛主席手拿一株农作物,面带微笑,侧耳倾听农民的心里话;围在毛主席周围的村民,脸上都洋溢着幸福、喜悦的笑容。

  作品中, 30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有牵着耕牛、扛着锄头的农夫,有系着围裙、背着小孩的农妇,也有戴红领巾、手拿镰刀的学生……

  为真实反映当时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他们翻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还到当年毛主席考察的红光公社去实地搜集素材,“画里的人物设置、油菜花地、各种农具……人、景、物,都是我们反复分析和探讨后确定的。”

  《川西三月》尺寸为5.79米×2.34米,作品真实、自然地艺术再现了毛主席与农民亲切交谈的场景,塑造了毛主席亲民和蔼、川西农民朴实的生动形象,传达了“人民领袖和人民在一起”的主旨思想。

  2009年10月,《川西三月》成功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成为重庆市唯一入选作品,为此,重庆市人民政府为3位画家记个人二等功。

  由文化部、财政部主办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启动于2004年,结束于2009年,是建国以来规格最高、规模最大的国家重大历史题材艺术创作工程。文化部组织权威专家反复评选,最终从全国1000余名画家的600余件作品中,选定了104件作品进入“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领袖的音容不会因历史久远而淡化,幸福的时光要永远刻印在人民心间。 “麦苗青来菜花儿黄,毛主席来到咱们农庄,千家万户齐欢笑,好像那春雷响四方……”这首一直流传至今、影响了几代人的经典民歌《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在2010年底,经二炮文工团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华敏的重新演绎,由中国国际文艺家协会与四川省郫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联合拍摄成电视音乐片,再现了3月里的川西平原那段难忘的时光。

  不仅如此。近几年,《毛主席来到咱农庄》这首歌还改编成广场舞曲,这首农民发自内心歌颂领袖的颂歌,又开启了中国人民的新生活。

  3月里,绿油油的麦浪、金灿灿的油菜花,总能勾起美好d回忆和无尽的希望。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中央军委3月28日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习近平颁发命令状并向晋衔的军官表示祝贺

郝贵生:不能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刘振起:读郝贵生文章,想到了伟人的两句名言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黑与白》第一部卷三第五章3. 错乱的季节

中央军委3月28日举行晋升上将军衔仪式 习近平颁发命令状并向晋衔的军官表示祝贺

从苏联解体看伟人的“十个如果”,让人醍醐灌顶,振聋发聩

两日热点

“华主席,你可千万不能把邓小平解放出来”

既然有人要为那篇“杜鹃花落”辩解,那我就好好掰扯一下“杜鹃花落”这篇文章。

怎么看待俄国,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