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

蒋正华的一段话揭开一个重大秘密

齐劲松 2011-08-01 来源:乌有之乡

蒋正华的一段话揭开一个重大秘密  

齐劲松  

   

自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个巨大的谣言在传播着:在1960年前后的几年里,有数千万中国人非正常死亡了。  

在这个谣言制造和传播的过程中,有两件事情起着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国家统计局1983年公布的人口数据中存在的重大矛盾,另一个就是蒋正华的研究。  

下面我们把蒋正华研究的有关情况简单介绍一下。(以下内容见本文附录)  

  1985年6月,国家统计局原局长 李成瑞 先生赴意大利参加国际人口科学研究会的第20届大会。在这次会上,他产生了研究中国大饥荒期间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愿望。回国以后,他向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陈慕华提议,将这个问题列入了国家研究课题。最后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蒋正华接受了任务。  

蒋正华,1937年10月生,1958年毕业于西安交大电机系,1958~1980年在该校自动控制系任教,1980~1982年在印度孟买国际人口研究院读研究生,回国后在西安交大系统工程研究所任讲师。1984年在西安交大建立人口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成立一年多,他就接受了上述课题。  

蒋正华研究的结论是,在1960年前后我国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00万人。蒋正华的这个结论被国内主流意见接纳。(以上内容见本文附录)  

从这以后,蒋正华的这一结论在我国成为权威性结论,在各种场合下被广泛引用。他的这一结论被认可以后,国内一些人把1700万人的数字继续扩大,得到了三千万、四千万甚至更多的人口非正常死亡。  

蒋正华是用数学方法完成这一研究的,他首先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然后利用这个数学模型得到了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的结论。  

蒋正华的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的结论二十多年来在我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一般人看来,蒋正华在完成这一研究后,应该把“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这一结论的全部完整的计算过程整理成为正式的学术资料,把这一完整的资料交给有关专家,然后由专家对“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这一结论的全部计算过程进行认真的审核,认为正确后才能被认可。  

这一过程最基本的前提是:蒋正华把“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这一结论的全部完整的计算过程整理成为正式的学术资料。  

但是蒋正华 2005年10月17日 在给杨继绳的信中写了一段话(见本文附录),这段话揭开了一个重大秘密。  

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这一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蒋正华在信中说:“因我手头没有详细资料,许多计算结果都压在手稿等资料堆中,要待我有机会再来整理。现在的印象3次计算(注:指用他公布的那三组不同的数据计算)相差不过200万左右,1700万是取其整大数,待我找到原始材料当可提供直到个位数的计算结果。”  

看了这段话后,我们感到震惊!  

让我们分析一下蒋正华的以上解释。  

在蒋正华自己用文字写下的这段话中,他明白无误的承认了几个极为重要的事实:  

第一: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这一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他“手头没有详细资料”;  

第二: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的计算过程,他“都压在手稿等资料堆中”;  

第三: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的完整计算过程,他直到 2005年10月17日 还没有整理,还“要待我有机会再来整理”!  

我们又查阅了蒋正华关于这一研究的四篇文章。  

【1】蒋正华,李南:《中国人口动态参数的校正》,载《西安交通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这篇文章只有两页,在这两页中,没有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的结论,更没有这一结论的计算过程。  

【2】蒋正华:《中国人口动态参数的识别》,载《中国人口科学》1987年第1期。在这篇文章中关于非正常死亡人数问题只有一句话:“在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总人数约为1700万人, 这与从其他资料所作的估计比较一致”。这一数字是如何计算出来的,文章中没有任何说明。  

【3】蒋正华,李南:《中国人口动态估计的方法与结果》,载《中国人口年鉴(1987)》(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室编),经济管理出版社,1988年,94—106页。在这篇文章中关于非正常死亡人数问题的说法与上一篇文献完全一样。  

  【4】袁永熙主编《中国人口总论》,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615—621页(这一部分是由蒋正华先生写的)。在这篇文献中关于非正常死亡人数问题也只有一句话:“按照前述方法可以算的,1960年到1962年3年中,非正常死亡人口总数约为1858万人。”但是他对“前述方法”却没有任何说明。  

由以上叙述可以看出一个重大的秘密:一直到2005年10月17为止,蒋正华仅仅公布了非正常死亡人数的两个数字1700万、1858万,但是他并没有公布这一数字完整的计算过程,并且这些计算过程还“都压在手稿等资料堆中,要待”他“有机会再来整理。”  

这样就产生了几个重大问题:  

第一,蒋正华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这一重要结论究竟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第二,蒋正华自己已经承认,直到2005年10月17为止,他关于“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这一重要结论的“许多计算结果都压在手稿等资料堆中,”直到2005年还“要待我有机会再来整理”。对于这样一个直到2005年还没有“整理”的“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的重要结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是怎样被认可的?  

第三,他关于这一结论的整个计算过程究竟得没得到认真的审查?他的整个计算过程究竟有没有错误?  

就是这样一个完成人“手头没有详细资料,”并且直到2005年还没有“整理”的“非正常死亡1700万人”的结论,却在最近二十多年来被视为权威性结论,不断地在各种场合下被引用,并且在我国产生了周边放大影响!  

 蒋正华 先生在给杨继绳的信中说:“中国经济困难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动情况是国内外都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应当在历史上讲清的一段往事。”“待我找到原始材料当可提供直到个位数的计算结果。”(见本文附录)  

人们希望蒋正华能够尽快找到“原始资料”,公布“直到个位数的计算结果”,并且向历史讲清楚:你的关于我国“在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总人数约为1700万人”这个极为重要的结论,究竟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附录:    

以下文字见杨继绳的文章《大饥荒期间中国的人口损失》。  

该文可见:http://www.douban.com/note/17847211/  

蒋正华的研究  

蒋正华研究的结论是,在大饥荒期间,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00万人。这个数字几乎和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数据计算的结果相等。由于蒋正华的这个结论已被国内主流意见接纳,所以,笔者在此作一详细介绍。  

…………1985年6月,李成瑞赴意大利佛罗伦萨参加国际人口科学研究会的第20届大会。在这次会上,他结识了科尔、班久蒂和卡洛等国际著名学者,同他们交谈中产生了研究中国大饥荒期间人口死亡率和出生率的愿望。回国以后,他向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主任陈慕华提议,将这个问题列入了国家研究课题。经过多方“招贤”,最后由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蒋正华接受了任务。  

蒋正华,1937年10月生,1958年毕业于西安交大电机系,1958~1980年在该校自动控制系任教,1980~1982年在印度孟买国际人口研究院读研究生,回国后在西安交大系统工程研究所任讲师。1984年在西安交大建立人口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成立一年多,就接受了李成瑞的这个课题。蒋正华和他的助手李南的研究结论是,大饥荒时期中国的非正常死亡人数为1700万人,远远低于国外学者的估计。蒋正华的研究成果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后,得到了认可。  

…………  

以上用蒋正华的数据从不同的角度计算,都不能得出非正常死亡1700万的结果。按数学常识,一种方法计算是否正确,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验算。但不知道为什么验算的结果有如此大的出入?  

  为什么蒋正华同一种方法得出3组不同数据?为什么提出与前一组数据不同的数据时,不作为什么不同的说明?为什么用他提供的数据计算,得出的结果都远远超过他的1700万的结论?  

  2002年6月,笔者曾就此写信向蒋正华求教,他没有答复。笔者冒昧揣测,蒋正华最早用《西安交大学报》的数据算出非正常死亡超出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过多,就提出了后两组数据。后两组数据主要是提高正常死亡率,其目的是用提高正常死亡率的办法来减少非正常死亡数,从而减少政治风险。他发表的3组数据中,官方气息最浓厚的《中国人口年鉴(1987)》上正常死亡率最高,有可能是出于这种考虑。  

  笔者不愿意停留在猜测上。2005年6月,笔者再一次将3年以前的信寄给蒋正华。 2006年10月19日 ,终于收到了蒋的回信。为方便读者研究,现将此信全文公布如下--  

  继绳同志:  

  收到来函,以事烦未即复为歉。  

  中国经济困难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动情况是国内外都关心的的问题,也是我们应当在历史上讲清的一段往事。外国学者对这几年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的推算是以1957年或在此前死亡率与1964年前后死亡率或1964年死亡率为基准,估计其间正常死亡率水平,与实际死亡率之差即非正常死亡数。这样的估计有两个最大的误差--  

  第一, 每个年龄(组)人口死亡率不同,采用总死亡率不能考虑到1957年到1964年中国不同年龄人口死亡率变化模式的影响。当时的死亡率水平下,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下降较快,其他年龄段死亡率变化较少,或基本不变。  

  第二, 非正常死亡人口中,老年人相对较多,因为这部分人受不利生活条件冲击较为严重,逃离最不利的环境的能力也差。  

  因此,有的学者获得的计算结果高于实际。我们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获得了很好的数据,在第四、五两次人口普查后,我们都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两次普查数据质量都不及三普,因此我认为可利用的详尽的死亡率分年龄资料仍以这次最可靠。我们利用1982年数据构建了年龄别的生命表,并利用优化拟合的回推技术,再现了历史上各年的生命表,据此计算1957年到1965年的死亡率与非正常死亡率之差,从方法学而言比外国学者更加严密,我们的优势是成瑞同志大力支持,提供了三普的微观个人数据。  

  三组数字有所不同的原因是优化拟合回推时,需要采取历史上的时点的基准数,优化技术也可以有总体优化和年龄组优化的不同准则。历史上的基点可以用一年的死亡率,也可以用一年前后的平均值为准,也可以对每一年的死亡率都进行拟合,最早在《西安交大学报》上发表的就是采用总体优化和时点基准计算的结果,年鉴数据发表时,我们已经用总体拟合了历史上每一年的死亡率,生命表的结构就有了变化。《中国人口•总论》的数字计算中,我们在优化技术上又进行了改进,采取了分年龄组的优化方法,从方法学上看是最严密的。我个人认为这个结果是我可以推荐你作为参考的基准。因我手头没有详细资料,许多计算结果都压在手稿等资料堆中,要待我有机会再来整理。现在的印象3次计算相差不过200万左右,1700万是取其整大数,待我找到原始材料当可提供直到个位数的计算结果。  

  以上情况供您参考,您在退休后仍关心国家大事,拳拳之心令人起敬。匆匆,顺祝  

  秋安  

                  蒋正华      17/10,2005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数学:从安徽省历年邮件数量分析看“大饥荒”数据统计

杨昭友:也说“饿死三千万”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郝贵生:对“五七指示”中“批判资产阶级”思想的理解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

办理捐约乌有之乡网文资料(纸质阅读材料)的公告

两日热点

办理捐约乌有之乡网文资料(纸质阅读材料)的公告

震惊中外的新中国第一起高级干部遇刺身亡案

郭松民 | 再与冯玉军教授商榷:俄罗斯会投靠西方反杀中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