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学术

赵磊:水管岂是水源,列宁何错之有?

赵磊 2021-01-12 来源:乌有之乡

莫把水管当水源,莫把“认识泉源”与“认识路径”混为一谈,二者不是一回事。

  赵磊:水管岂是水源,列宁何错之有?

  赵 磊

  (西南财经大学《财经科学》编辑部)

  作者按:按照当下热衷于“创新”的时尚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似乎过时了,需要重新认识,需要重构。对于这类“创新”,我必须泼一碗冷水:需要重构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而恰恰是那位质疑者的看法。

  (一)质 疑

  拙文《列宁很鄙视经验与感觉吗》在《乌有之乡》发表后,有人对列宁“感觉是认识泉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

  ——感觉能不能成为认识的根源?正确的答案应该是:能,或者不能。为什么这样?把感觉作为认识的根源,需要大量,长时间的人去感觉,只有这种感觉才能成为认识的根源。短时间的,个人的局部的感觉是不能够作为认识的根源的。因为它又片面性。从感觉到认识有这样一个过程,感觉-知觉-经验-概念-原理-判断。从感觉开始到判断,成为人们认识事物的工具。因此,如果以直觉的,个人的感觉为基础的话,太不可靠了。经过了那些的过程,尤其是经过了人的头脑的加工之后形成的原理,成为人们认识的工具,具有整体性,长远性。如我们干那些大事都是要经过论证的,是不能靠感觉、经验的。

  ——如三峡工程,这样的工程,在事前是一定要经过大量的论证的。只靠感觉,靠经验是不行的。淮海战役,在事前是也是要经过大量的论证。大部队如何运动是不能完全靠感觉,靠经验的。农民种地,过去靠经验,出现许多的谚语,现在这些谚语没有人去用了,基本上都是靠那些农业专家们的论证,指导去种地。总之。我们认识事物,在简单的,短时间内可以靠经验去做。而如果是大规模,长时间的事,靠经验就不行了,就必须要靠原理进行论证了。经验与原理的关系,原理来源于经验的积累与总结归纳。而原理又能够指导人们去发现新的经验总结新的原理。经验—原理,原理—新的经验,循环往复。

  这位质疑者说的对:要想得到正确的认识,“只靠感觉”是万万不行滴

  为什么?因为“感觉”并不等于“正确认识”,二者不是一回事。

  但是,从“感觉并不等于正确认识”中,我们能不能推出“感觉不是认识的泉源”这个结论呢?

  不能。因为“认识路径”不等于“认识泉源”,二者并不是一回事。

  (二)先谈“认识的泉源”

  什么是感觉(经验)?

  所谓感觉,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

  感觉是不是认识的泉源——这是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

  感觉必须是认识的泉源——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前提。

  比如,列宁指出:“认识论的第一个前提无疑地就是: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一切知识来自经验、感觉、知觉。这是对的。”

  ——赵按:什么叫“唯一泉源”?就是说除了“感觉”,认识没有另外的源头,没有“唯二”的来源。

  再比如,毛主席教导我们:“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

  ——赵按:“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是一个全称判断。也就是说,没有例外。

  又比如,马克思说:“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

  ——赵按:什么是基础?基础就是出发点,就是泉源嘛。

  总而言之,列宁所说的“感觉是我们知识的唯一泉源”,毛主席所说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马克思所说的“感性是一切科学的基础”,这些所说中的“泉源”、“发源”、“基础”,都明确表达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

  如果没有“感觉”,人的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再谈“认识的路径”

  很遗憾,在那位质疑者看来,断言“感觉(经验)是认识的泉源”,那是不正确的,起码是不全面的。

  那么,马克思、列宁和毛泽东是不是错了呢?

  或者,只有那位质疑者的看法(即“感觉并不是认识的根源”),才是宇宙真理呢?

  按照当下热衷于“创新”的时尚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似乎过时了,需要重新认识,需要重构。

  对于这类“创新”,我必须泼点冷水:需要重构的并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看法,而恰恰是那位质疑者的看法。

  咋一看,那位质疑者的质疑自有其道理。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的症结在于,感觉只是认识的泉源,但认识的泉源并不保证能够获得正确的认识

  从感觉这个源头出发,人们可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也可能获得错误的认识。

  人们若要获得正确的认识,除了必须依赖感觉这个认识的出发点(泉源)之外,还需要掌握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认识路径。

  所谓科学的认识方法和认识路径,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建立在辩证唯物论基础上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

  “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

  在这里,“辩证唯物论”是认识方法,“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则是认识路径。

  那位质疑者之所以对“感觉是认识的泉源”这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前提产生困惑,原因在于:感觉虽然是认识的泉源,但并不意味着任何感觉都能得出正确的认识。

  换言之,那位质疑者混淆了“认识泉源”与“认识路径”。

  (四)自来水的泉源是净水设备吗?

  为了通俗地说明“认识泉源”与“认识路径”的区别,我举一个例子:自来水。

  众所周知,我们的生活用水,必须通过水厂的净水处理设备进行加工,以及相应的水管、水泵、水塔、阀门的复杂运行过程之后,最终才能得到干净、卫生、无害的自来水。

  为什么我们的饮用水必须经过净水设备的加工处理呢?

  因为,来自于江河中的水,并不等于干净、卫生、无害的生活用水。

  江河只是自来水的泉源,但这个泉源并不保证我们能直接得到干净的自来水。

  问题在于,我们能不能因此断言,水厂的净水处理设备以及复杂的管道系统是自来水的“泉源”呢?

  当然不能。

  因为,净水处理设备只是获得自来水的“路径”和“方法”,并不是自来水的“泉源”。

  水管不是水源,“路径”与“泉源”并不是一个东东。

  同样的道理,在认识过程中,那位质疑者所说的“论证”,不过是得到正确认识的“方法”和“路径”,它既不是正确认识的“泉源”,也不是一切认识的“泉源”。

  须知,那位先生用来否定“感觉是认识泉源”的所谓“论证”过程(即理性认识),不过是在感性(感觉和经验)的基础上,运用逻辑推理和判断来处理感性材料。

  总之,“论证”过程并不是认识的“源泉”,而是获得认识的“路径”。认识的泉源只能是“感觉”。

  (五)结 语

  其实,不论是正确的认识还是错误的认识,它们都是以感觉为出发点的。

  一言以蔽之,一切认识的来源都在于感觉。

  或问:那么“胡思乱想”和“异想天开”呢?

  即使是所谓的“胡思乱想”或者“异想天开”,如果追溯上去,其来源仍然离不开感觉,仍然来自于毛主席所说的:“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的“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

  只不过,这种“胡思乱想”尚有待于实践的检验和证明:或是正确的认识,或是错误的认识。

  如此而已。

  问题很清楚,那位先生之所以否认“感觉是认识的泉源”,其原因就在于,他把“认识的泉源”与“认识的路径”混为一谈了。

  重要的事情再说一遍:莫把水管当水源,莫把“认识泉源”与“认识路径”混为一谈,二者不是一回事

  (2021年1月12日)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郝贵生: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纪念列宁诞辰154周年

李定凯|一个共产党员“打工人”的心声: 中国不能丢掉毛泽东思想和社会主义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毛主席机要秘书张玉凤严正声明

《黑与白》第二部卷四第四章 3. 元极大法

乌有之乡招聘招募公告(2024年3月)

两日热点

李克勤|“主席的最后一位副总理”提出“前30年不开放”新说法

毛主席说的这句话,做的这件事得罪的人太多!

到底有多少人没富起来?是少数还是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