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学术

激流讲座纪实丨和吕途老师一起学做社会调研

吕途 2020-01-21 来源:激流1921

如果我们调研认认真真去做了,说不定你不仅可以达到一个现实的某种目的,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找到自己跟他人、跟社会、跟土地、跟家人,跟这一切的连接。

  作者︱吕途

  文字整理︱李硕、林皋赫、莽原

  1月11日晚,吕途老师应激流网邀请在线上作了“如何进行社会调研”的讲座。本文为激流网志愿者整理的讲座文稿。

  一、前言:尝试讲述方法论

  我计划是我给大家分享1个小时,然后我们讨论半个小时,掌握时间一般都是讲者的一个挑战,我争取按照这个时间把我想讲的内容跟大家介绍完。首先特别感谢大家也特别感谢激流网组织这个活动,感谢大家的意思呢是今天是周六嘛,大家把周六晚上宝贵的时间拿出来我们一起度过。

  (一)用“促膝谈心”过有意义的春节

  刚才组织者说道有意义的春节,其实我就想到怎么叫做有意义?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我原来在皮村同心实验学校带过六年级小同学的社会课。然后我就教他们做社会调研,他们就回家访谈自己的爸爸妈妈,他们的调研结果我后来用到了我的书里边,很多小朋友回来跟我汇报,当然调研结果是很好了,但是他们跟我汇报的最重要一点就是说:“老师,爸爸妈妈一直当我是小孩,很少认真对待我的提问,一家人也很少有机会坐在一起促膝谈心。这次,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他/她们认真回答我的问题……”孩子们特别激动,我就觉得如果说到有意义的春节,如果这是一个契机,把你和你的家人,和你的邻居,和你认识或是不认识的人“连接“起来,能够促膝谈心,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义的。

  2018年1月份的时候,激流网请我来做过一次讲座,那次主要讲调研的方法工具(http://jiliuwang.net/archives/70423),因为没有跟大家提前沟通,所以不知道大家到底想听什么,效果肯定是不如意的。其实如果一个人真想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自己是可以找到方法和工具的。所以今天我可能更多要讲一些故事,希望借此激发大家参与调研的主观能动性。

  (二)调研者的主观能动性是根本动力

  1.如果真想做一件事情,你一定能找到方法

  我觉得我是非常的认真对待今天的讲座,但是我并不认为今天的讲座有多重要,这个世界上重要的事情太多了,但是,我们有缘相聚就一定要珍惜,珍惜的表现就是专心,我给大家做分享我肯定很专心,我也希望已经来到会场的伙伴,既然你已经来了,我们就一起专心致志地珍惜这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我希望大家预期不要太高。这是一个社会学领域的调研,社会学这个专业有本科、有硕士、有博士,这些是显得很高大上的学历,本科学4年,硕士学两年三年,博士在中国学三年,像我在国外我学了6年,那我又学出个什么样子呢?那么多高学历的人又学出个什么样子呢?其实学出来也不一定学成个什么样子。那么我们一个半小时能学到什么呢?其实可能真的学不到什么。但是也不要不重视这短短的相聚,因为有些时候可能一句话就突然触动了你,而这样的一个触动就激发了你的思考能力和能动性。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能动性是核心。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我可能今晚不能教你具体的方式方法,不是说不能教,而是我们时间和接触的场域有限。我们这种方式可能不太利于具体工具的传授,但是我讲的某些故事和某些提示万一激发了你的动力呢。每个人的潜能都是很大的,如果你真的有兴趣做一件事情,我想你一定能找到很多的方法,会做得非常的好。

  2.既不要妄自尊大而不重视知识,也不要过于迷信专业知识

  这个晚上可能学不到什么具体的方法和工具。我相信博士和硕士们肯定学到过很多专业知识,但是我希望我们大家都不要迷信专业。我并不是说这些专业人士不能做很优秀的报告,肯定有些人是可以做的。我们的社会也需要敬业的专业人士做出专业的报告,比如说,做人口统计,做相关分析。比如,在医学领域,经过数量相关分析,证明吃肉多少也许和血液中胆固醇的含量相关,这样一个分析要做好基线分析、跟踪等相关分析,的确需要有专业的知识和专门的训练才能去做。但是为什么我又要说大家不要迷信呢?在我们社会学领域的调研中,有那么多专业人士,大家做了那么多的研究报告,可能出发点都很好,但是,或许更多地发表在了专业刊物上,离普通民众和直接服务社会有点儿距离。所以我说,不要迷信。也就是说,既不要妄自尊大而不重视知识,也不要过于迷信专业知识,而忽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社会如同光谱,不是非黑即白的

  两年以前我主要讲方法工具,而今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就是通过我的讲述能够激发大家的潜能。这件事情只要你感兴趣,只要你有一个好的态度,你就能够自己找到方法。所以我要继续给大家讲故事。我的本科学的是自然科学,我是学生物的,植物生理生化。我的硕士是在欧洲的荷兰念的,学的是发展研究的硕士,主攻的方向是妇女与发展,就是性别与发展。当时我在荷兰念研究生是用英文念的,当时我的英文很差,非常的差。我们的硕士论文也都是通过二手资料去写的。所以我拿了一个看起来很高大上的国外的很有名气的学校的硕士学位,可是我觉得自己没有学到什么真才实学,就是混了一个文凭。当然我还是很认真地混了这个文凭,因为我很认真的学英语,我很认真的听老师讲课。虽然课堂上我特别的晕。例如:我们那些老师上课模式是这样的:提出一个议题/问题,然后告诉我们,学者A怎么看待这个事情,学者B怎么看待,学者C对学者A和B都不同意,然后课就上完了。我就彻底晕了,就问老师:ABC这三个人谁说的对啊?我后来慢慢明白,在社会学这个领域,可能没有非对即错,非黑即白这样明确的一个分割。所以,我从小到大养成的那种线性思维模式非常不适应我在欧洲学习。我经过了特别长的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线性思维模式。所以说,虽然我这个文凭的“混”的,但是多年之后反观当初,我又觉得自己学到了非常多。我不是特别了解中国的研究生如何完成毕业论文,我接待过国内的硕士生联系我,希望去皮村做调研,对于所有愿意在实践中学习的学生我都是支持的,但是我的支持有一个前提,我会问:“你会待多长时间呢?如果你只在皮村待半天或者一天,那我就不会帮忙,因为半天、一天不能做出什么真正的调研,也许只会拿个问卷对付一下。不过,我在欧洲的那个硕士,连实地调研都没有,全凭图书馆的二手资料,这个文凭实在是混出来的。所以说,学历是一张纸,更重要的是你是如何获得这个学历的。

  4.“无用”的博士论文,“有用”的学习过程

  下一个小故事是关于我念博士的故事。我的博士也是在国外念的,我的导师是英国人,我跟他念博士学了6年的时间,在中国读博士可能不会那么长的时间。头两年我主要是读资料,因为读英文读得比较慢,写那个汉语叫“文献综述”,的东西,起草博士研究的提纲。第三年和第四年我做的是实地调研。我做事特别认真,我觉得必须要对得起自己的这个学习,所以我的调研非常的踏实。我是做移民扶贫研究的。研究那些从高山上穷的地方,搬迁到平地和黄灌区的人群。我选了云南、宁夏,对比调研了没有搬走的人,对比研究了搬走的人。然后对比搬走的人和没搬走的人经过这么多年的变化。非常非常认真地做这个实地的调研。然后,第五年第六年,我又花了两年的时间写出博士论文。有一年的时间,我平均每天写6个小时的博士论文。总之,经过了6年的时间,才最终把这个论文写出来,那个过程特别的艰辛。在论文成型之前,我完全不知道我会写成一个什么样子,甚至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完成,靠的就是毅力。还有一点,整个6年,目标大半只是为了拿到博士学位,这个研究成果本身是否对现实社会有意义并不是我特别关心的;也就是说,虽然我非常严肃、认真和真诚地对待调研过程和调研对象,但是,我不知道我最后写出的博士论文有没有用。最后也证明的确没什么用。六年的研究和写作,最后的成果其实“没什么用”,的确是一件滑稽的事情。不过,这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把我训练成为一个研究者,这个过程的积淀给了我能够继续研究和思考的基础。论文本身可能是没有什么用,但是这个过程对我个人非常有用,所以我非常感激这个过程。后来,虽然我并没有感受到社会对我这个研究成果的需要,就当做是送个自己的一个礼物,我把我的英文博士论文翻译成中文,在中国正式出版了,全当是送给自己的一个生日卡。十多年之后,我遇到一位教授,她说,她给学生讲课时把我的博士论文做为参考阅读书目推荐给学生。这真是一个意外的惊喜。做一件事情就要认认真真去做,千万不要一味看重结果。

  5.在实践中学习:现实世界是解构的过程

  我再讲下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我的导师给我讲的。因为我虽然经历了硕士的过程,知道了学术研究的方法不是“线性思维”模式的,但是当我的博士导师跟我讨论很多问题的时候,我的固有思维是很难改变的。我还是会经常问他: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这样看啊?到底是不是对的呀?有一次又这样去问他。我导师就跟我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吧。当年,我导师是欧洲发展社会学的一个领军人物。他就说他在拉丁美洲参加了一个发展援助的项目,大家觉得,穷的原因就是缺技术和人才;农业很落后,是因为没有拖拉机……;这个项目就给了那个地方援助了一个拖拉机。过了一年时间,我导师去做监测,发现这个拖拉机还在,但是车头已经没有了,是牛在拉拖拉机。为什么呢?因为当地没有零件去维修坏了的拖拉机头,而且也没有钱去买柴油。所以这个拖拉机就成了用牛拉的拖拉机的车斗。所以说其实很多东西,你按照线性的一个思维,最后的一个结果可能是出乎意料的,但是这样一个结果对于当地的人他们能接受的,对于外来人来说就无法接受。这个故事跟我们的社会调研有什么关系呢?

  今天早上我收到了一个志愿者给我发的信息(我们不是设计两个调查嘛,一个是关于土地问题的,一个是关于春节加班的)。他跟我讨论说:“这个土地调研可能非常敏感,因为我们那个地方是一个国营农场,场长要把土地租给大企业,要从农民手中收回土地。收回土地的方式是提高租金,这样,农民租不起了,就可以租给大企业了。问题是,这些租户一辈子靠农场的土地生活,这样一来,大家失去了生计哦。”这个例子跟我刚才讲拖拉机的例子是一样的。当你拿到一个有预设的调研问卷来到现实世界的时候,很可能对不上号。如果用英语表达那台拖拉机的命运,也许可以用一个词叫unpacking,汉语也许可以叫解构。就是说,现实不会按你的假想去呈现,现实不是线性的;现实是有规律的,但是不一定是人们头脑中预设的规律和标准,现实永远出于解构之中,现实是非常多样和复杂的。但是,我也不是说,那我们就不要这个题纲,题纲给你的只是一个提示。所以,老师可以带领着学生走入社会调研领域,但是过程和结果不是由老师决定的,而是在于学生。最好的学习是在实践中的学习。

  说到在实践中学习,我刚才说到,我们今天这个讲座的方式不太利于讲授方法和工具。因为我们都在网上,我对你们都不了解,你们的背景、年龄、是在上学还是工作,我都一无所知。我要讲什么,你们也不太知道。所以我讲的方法、工具不一定适合你。我们就应该在实践中学习。我再讲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的例子。我在北京工友之家工作了十多年。工友之家创办过一个工人大学,从2009年一直到两年以前,我都是工人大学的老师。在现场教学的十多年中,我开了一门课,叫社区调查方法课。那是实践教学的得天独厚的机会。我们是一周上6天的课,周一到周六上课,周日休息。周六那天是做社会调研。每周五的时候,我给大家讲工具、方法,周六就带大家到皮村或者是派学员到其他的公益机构去实习和调研,用刚学的方法和工具去做调研。工具实践了几周之后,我们就会分成几个小组,大家来选想要调查什么题目。然后根据这个题目再来设计调研题纲,按照这个题纲大家去调研。调研之前大家分好组,根据调研题纲去做调研(大家做调研题纲的时候,我也会给大家辅导、修改这个题纲)。然后根据这个提纲,白天找到工友做调研。无论做了1份还是10份,到晚上每个小组就跟我来一起讨论,我给大家辅导。有的学员反思这周做得不到位的地方,下周可以再做一次。经过2-3周,我再进一步指导他们。到了那个时候,有的小组可能做了30份访谈,有的小组可能只做了6份,无论做了多少份,我们要对已经调查出来的这6份或者30份作一个总结、分析。大家总结不到位的,我就会跟大家辅导。最后,各个组就形成各自的调研报告。所以它就是一个过程,从开始讲调研的工具、方法,然后设计问卷,然后做实际的调研,最后学会如何分析和总结。如果你不走完这个过程,我在第一节课就跟同学讲,社会调研你有哪些注意事项,你怎么去理解这个注意事项呢,其实真的是无的放矢的。学工具的时候,我会先教大家怎么做,然后大家做完之后,回头我才会给大家提示,说如果你那样做,可能会做得更好,你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问题。这时候,大家对这个工具可能才会有所理解。然后等到最后,分析报告、调研报告总结出来之后,很多同学会很遗憾,说如果我要是那么做就好了。其实我早就知道,但是我如果那个时候告诉你,你是不可能有深刻体会的。没有关系,我们只要做了,就是成功,就是收获,有遗憾其实并不是一件坏事,而是提醒你,如果有兴趣可以下次再接着做。但是有一些学员,在我讲工具的时候他就是觉得没有用,他就不太喜欢学,也没有做什么笔记,最后等到我们都结束了,他突然发现,哇,这个方法本身特别有意思,我其实可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我的日常的思考之中。他又回头来去跟我要这个工具。我说我不可能再跟你从头讲一遍。所以这个过程,真的要去走过一遍,你才能够真的体会。今天在场的各位伙伴,如果你真的想做,你一定要走过一遍。做过一遍之后,如果我们再有机会交流的话,我再说你该注意什么,你才能有体会,所以这次我决定不讲方法和工具。如果你真想学习方法工具,2018年1月份的时候那个讲座有笔录,我们激流网上也有,也可以去读。而且,书店里讲社会学方法的书铺天盖地。

  二、调研者要有明确的目的

  如果有人真的打算在春节期间去做调研的,那么你现在第一个要考虑的就是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这个比什么都重要,比你会不会、比你有没有调查工具都要重要得多,你为什么要参加这个活动。我相信你肯定不是因为激流网组织了,所以参加,你要是因为这个目的,那最好就不要参加了。但是我相信大家都是承认,而且这个活动是自愿的,你一定是因为有非常明确的或者懵懵懂懂的目的。如果你没有这个目的就没有必要去花这个时间,你没有目的,你也就是在浪费时间。我们在发招募通知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我们可以再重温一下:“春节期间怎样度过?吃好玩儿好探亲访友很重要,不过也听有人说春节期间只是吃吃喝喝很没意思,然后和亲朋好友的聊天也往往是老生常谈。那么,是否可以把这个闲暇作为一个契机,去了解一些似乎司空见惯,但是我们却不是真正了解的事情呢?如果你真的这样去做了,相信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收获也许比收到红包更满意哦”。这是我们那个通知的第一段,其实这个很日常的话,这里边有很多想要说的意思。

  (一)最陌生的“熟悉的环境”

  其实日常生活的每一天可以很没意思,也可以很有意思。你春节可能是闲了,但是闲的时候往往就是一个契机。你真的认为你了解那些你司空见惯的事情吗?比如你是农村的,一推开门外面就是土地,你好像觉得你很了解,但是其实你往下思考几个题目,你就会发现,其实你真的不了解。如果你对生你养你的地方完全不了解,然后你这次有兴趣想去了解一下,我觉得这也是一个目的。但是也许你会有更多更有意义的目的,那当然就更好了。就像我刚才在开头的时候讲到,我们同心实验学校六年级小朋友做居住状况调研。六年级的学生还年纪很小,但是已经懂事了,他每天生活在那个地方,跟父母住在一起,你为什么要调查你每天居住的地方?难道你都不知道你住在哪里吗?最后你却突然发现你真的不知道。比如说你住的这个房间租金是多少,水费是多少,电费是多少。去年房价租金是多少?今年又是多少,你真的知道吗?你父母有记忆吗?会记录吗?你父母会觉得这个电费给当地人和外地人收的价格不一样,合理吗?重要吗?其实很多这些问题司空见惯但其实你真的不一定知道。当然也许你会说我知道又怎么样,我不关心,那你就没有必要去做调研了。所以我的意思就是说你一定要明白你为什么要去做这个调研,你有了这个目的你才能够有动力。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的潜能,可能当你没有方向的时候,你能量越大,说不定会得躁动症呢,因为你不知道该怎样去把自己的这个没有地方释放的能量释放出去。所以,这个目的非常重要,然后你有一个真诚的目的,你带着你的真诚的情感去做调研,我觉得只要带着这样的情感和目的,就无所谓失败,就不存在失败。前提是你一定要做。

  (二)重新发现家乡和亲人,重新发现你自己

  和大家重温一下招募通知的第二段话:一位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经历,(这是我真实访谈的一位大学生),她在大学期间参加了支农社团,去乡村做调研,了解土地问题、留守儿童问题。她自己虽然来自农村,她去做调研的地方不是他家乡所在的省份。去到别人家的村子了解这些问题。她突然反问自己,“我为什么从来没有在自己的家乡关心过我自己的亲人这些问题呢?我为什么从来没有关心过别人呢?”结果她就特别受触动。当她返回自己的家乡的时候,她看待自己父母、自己的亲人、家乡的土地的时候,那种感受都不一样了。所以我觉得如果通过这样一个调研,说不定会重新发现生养你的地方,会重新发现你的父母和邻居,也说不定在这过程中你会重新发现你自己。

  (三)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普遍联系着的世界

  可能也会有人在思考,我在上学或者我在打工,或者我在城市生活,我老家的农民和土地跟我又有什么关系?

  一个人一生的生活可能是很复杂很丰富,但是其实很多方面也很简单。我觉我们人类很可笑也很可爱,我们每天吃喝拉撒得花费多少时间?我在想,如果我们人一天就吃一顿饭,这得节省多少时间,这得节省多少粮食!可是我们人就是一天要吃三顿饭。我现在几乎做到可以一天吃两顿饭,因为我觉得吃三顿饭真的太浪费。但是,既然吃饭,既然必须吃饭,我们就要认认真真吃饭,不能对不起自己,不能辜负了这个自然规律。

  就说“吃饭”这个司空见惯的事,——我不知道大家有多少人关注环境问题和食品问题。从环境问题来说,由于气候变暖和气候灾难,也许以后,粮食产量并不那么想当然就可以得到保障了。从食品安全角度,今天粮食又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呢?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读过1962年出版的《寂静的春天》;知不知道除草剂、杀虫剂造成了多大的灾难,而今天我们把除草剂和杀虫剂就当做洗涤灵一样大规模使用,洗涤灵都有那么大的损害,更何况除草剂和杀虫剂。我们在吃着有毒的食物,导致很多健康问题。

  我们作为消费者,如果不觉得吃的东西跟自己有关,如果不觉得生产粮食的人跟自己有关,最终吃不着健康的食品,这到底是生产者的问题呢?还是消费者的问题?这个世界、粮食、空气、水都是循环的,都是一体的。但是我们,特别是在城市的人如果割裂着去看,那这个问题根源到底是什么?所以如果有人说土地和农民跟自己没有关系,那我就觉得这个思路一定要反思。

  城市的工友跟我们是不是有关系?如果说我们觉得生产了我的衣服的人、盖了我房子的人,给我送快递的人,都跟我没有关系。你要真这么认为,我也无话可说,我只能说人和人真不一样吧。但是我觉得很多人一定会认为是有关系的,但是也许没有那么明确的意识到,所以当你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相连,和世界的循环和相连的时候,你可能会找到做社会调研的意义和动力,有了这个动力,其他一切真的不是问题,我总相信每个人都是潜力无穷的。

  我们今天在场的要去做社会调研的同学,你要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为什么要去做?你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点回答了,再谈其他的,否则的话都没有什么意义。

  三、调研者要找到自己的定位

  (一)调研者的自我定位决定调研结果

  每个做调研的人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是谁”?,我们已经把自己定义为一个要去做春节调研的调研者了,是吧?那我到底是谁呢?因为调研者怎样定位自己,把自己摆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决定了调研结果。这其实又是回到了我们招募的通知里边说到的:调研不是一个中立的过程,它甚至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就是说你的自我定位,会影响你访谈过程。比如我写中国新工人三部曲的过程,正是我的自我定位,才决定了我这三本书是什么样子。如果我是另外一个角度去定义我自己,可能就完全不会有这三本书。

  所以说一个人的生活是怎么过的,一个人的事情是怎么做的,首先是取决于你自己怎么样定位你自己。比如我当时在工友之家工作,因为我本身有学术背景,我觉得我可以做研究。但是到了工友之家,特别是我刚刚加入的时候,我的同事就跟我说,那些研究都没用,没什么意义。做了又有什么用?跟我们工友有什么关系呢?所以其实我是在寻找我的位置,我到底能做什么?我做什么能够帮助到我非常关心的工友和我们这个机构,这是我对自己的定位,要找到我自己是谁,我在这个机构中是谁,我要做什么?

  (二)在别人的标准中只会迷失自己

  在2008年的时候,皮村的工友,还有为工友服务的机构,我们是很迷失的。金融危机来了,大量报道说工友都返乡了,可是最后,返乡的又返城了。不返乡,在城市中的工作、生活、住房、子女教育,一切一切都是问题,到底方向在哪里?当时我的自我定位就是我要和工友一起去面对现实,然后看看能不能寻找方向,你只有知道自己是谁,你想要什么,你才能有方向。我写第二本书《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的时候,里面有一个工友的故事,他是湖北的,在苏州打工,他就是说必须在农村老家盖房,我问为什么要盖房子?他说盖了房子才能够证明自己,才能在村里抬起头来。我当时就对他说,你盖了房子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不过,挣了钱不盖房子也没啥用,也会贬值,盖就盖吧。一个人没有找到自己,盖了房子也无法证明什么。所以说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是谁,你就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你也不知道你做这个事情是为了什么。

  如果我们调研认认真真去做了,说不定你不仅可以达到一个现实的某种目的,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自己”——找到自己跟他人、跟社会、跟土地、跟家人,跟这一切的连接。没有这种连接,可能你什么都理解不了。

  四、调研的方法

  (一)没有哪一个调研对象是一样的

  在招募通知里边有这么一段话:“社会调研不是中立的,是带着情感、带着主观意识、带着目的的行动。不同的人针对同一主题和同一调研对象,会有不同的调查发现和结果分析。社会调研的意义不仅在于调查结果本身,也在于调查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对调查者和调查对象都是一个学习和教育的过程”。我想说的是:无论你怎么做,只要你做了就可以了。听起来有点不太负责任,你当然可以用更好的工具、方法。我想强调的是:针对不同的调研对象,你要用不同的工具激发他的参与兴趣。工具都是在变的。所以说调研过程本身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同一个省、同一个镇、同一个乡,同一村可能都不一样。

  (二)对“实证研究”的反思

  如果是学社会学专业的,可能会知道一个概念,叫实证研究。如果谈社会调研方法,首先就要谈这个词。社会学学科领域是怎么诞生的?我们所谓的科学是什么,是从哲学里边分化出来的。在苏格拉底时代,没有独立的自然科学体系,哲学包含一切,然后慢慢诞生了自然科学体系,然后社科就从自然科学体系、从哲学里面分离出来,但是从其诞生之初就带着自然科学的烙印,狭义的实证研究遵循的就是自然科学的逻辑。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客观世界,只要方法正确,就可以把客观世界的真相发现出来。而且无论是你发现还是我发现,客观世界应该都是一样的,这才是真正的客观世界,这就是实证研究的渊源。但是你想想,在社会科学领域,对于人和社会的研究怎么可能是这样的。比如说你们把我当做研究对象,要研究吕途老师。可是吕途老师10岁的时候、20岁的时候、30岁的时候和今天的吕途老师,是不是同一个吕途老师呢?我会变,或者是说可能今天的我和明天的我都不一样,因为我突然有了一个经历,然后我的头脑、我的思维、我的认识,就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你研究的我、昨天那个人研究的我、今天这个人研究的我,到底谁的研究的结果正确呢?所以社会学的研究,用狭义的实证研究,把它当做一个客观世界,这样的一种思路本身我是不认同的。

  你们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我说的只是我的看法。因此如果你用狭义的实证研究的方法、不是那么谨慎的使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最后可能你会带来非常精确的错误。比如说我们觉得收入是一个可以准确衡量的变量,对不对?2000就是2000,5000就是5000,多准确,但是如果你去调研打工者的收入,就很难准确。我曾经六里桥做过一次调研,用我之前准备好的问卷,所有看似很确定的问题,最后的结果都是不一定,不一定,不一定。回来之后,我写了一首诗,就叫《不一定》,因为打零工的工友他的工作时间是不一定的,在哪里工作是不一定的,能否挣到钱是不一定的,收入是不一定的。农民的收入就是一定的吗?他今年和明年可能就不一样。我去访谈,同一个村的那块地靠近林子,作物就减产了,为什么呢,林子里的鸟把作物吃了。所以你要是非得用那种封闭式的问卷做一个统计,而且是一个准确的数字,很有可能最后它是一个精确的错误。

  粮食产量也是同样的,可能每一年或者是地块施肥量不同、雨量不同、品种不同,产量都会不一样。其实社会中的很多很多的指标都是不一定的,但不等于我们不能接近现实,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如果你有足够的毅力去追踪收入。对于一个调查结果。不要认为你拿到了一个貌似确定的答案,你就是成功了,你拿到了一个“不一定”就好似失败了,不是的,“不一定这也是一个调查结果。所以大家一定要尊重现实,你的调查对象无论回答的是什么,他说“不知道”,这个“不知道”也是一个调查结果。

  我对于封闭式的问卷是有很大的质疑的。当然我不是说不能用,而是说当你用封闭的问卷,一旦有了ABC确定的选项,然后你的D可能就是“其他”,那最后很多人都会选择D,因为你的ABC都不是真正符合你调查对象的现实,我的调研中更多的都是用的是半结构访谈提纲。我也不完全排斥封闭的问卷,前提是你需要有一个预调查。如果你没有预调查,直接就进入封闭问卷,最后很有可能导致“精确的错误”。

  其实不光是在社会学领域,其实在自然科学领域也存在一个对“客观世界”质疑。大家知不知道有一个量子力学的概念就叫测不准原理。1927年一位德国科学家发现的,关于微观粒子的位置、速度,一个变量越准确,另一个变量就越不准确。

  (三)如果在小范围内样本超过30份,可以获得一些数量的平均值

  如果你们要去做的话,我们有提纲,你可以根据提纲去做,但是我要讲怎么去应用。刚才讲到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量分析要通过问卷,我们组织的形式是不太有可能做定量分析的,因为定量分析它是要有相关分析,要有指标,要有研究的工具,我们现在能够做的最多就是一个量的平均数的计算,比如,收入、产量或者是工资这样的一些指标,我们可能要想拿到一个数字并不容易,那你拿到了一个接近准确的数字的时候,如果你在一个可控的样本范围内拿到了30份以上的调查结果,是可以做平均值的,但是这个跟定量分析不是一回事儿。我说的是可控的范围,如果你在全国不同的省份拿到数字,然后合起来30份,你这30份是没有资格做平均的。但是你在同一个村访谈了30个农民,或者在同一个快递公司访谈了30个人,你是可以把你得到的数字进行平均的。如果说你想做案例分析,你跟踪一户人家或者跟踪一个人,你去完整地讲述他/她的故事、现状,甚至去跟踪回访他/她,那么针对一个访谈对象也可以做得很丰富。所以你可以做不止一份,你也可以只做一份,但你如果只做一份的话,就更要重视故事和过程。你要是做多份的话,由于时间的原因,就要更重视你问卷填写的内容。

  五、以诚相待、彼此尊重

  我们这有两个问卷,这两个提纲都挺好的。基本情况部分非常重要,是做总结分析的基础。如果没有访谈经验的人,你拿到这个东西的话,可能你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这个需要锻炼。让自己不紧张的最好的一个方式就是先做自我介绍。除了自我介绍还要向调研对象讲明“我为什么要做调研”。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你有一个非常诚实真诚的态度,我相信你也会被善待的,这是我这么多年的一个经验。

  

查看全部

「 支持乌有之乡!」

乌有之乡 WYZXWK.COM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配图来自网络无版权标志图像,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

官方微信订阅号

相关文章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习近平会见美国工商界和战略学术界代表

郝贵生:不能歪曲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好物推荐

最新推荐

子午|看到“招行大客户们存了10万亿”,我想起白岩松的问题

《黑与白》第一部卷三第五章2. 游行

习近平会见荷兰首相吕特

两日热点

1980年,面对陈永贵的质问,邓小平反问:你入党才多久?

既然有人要为那篇“杜鹃花落”辩解,那我就好好掰扯一下“杜鹃花落”这篇文章。

怎么看待俄国,其实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