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 | 货币数量学说的发展及对其的批判
货币的价值是在流通中形成的。货币的购买力直接由货币的数量所左右。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数量成反比例。货币的数量如果增加,货币的购买力就减少;货币的数量如果减少,货币的购买力就增加。商品的数量和货币的回转速度如果不变,货币数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直接引起比例的变动。
(李达《货币学概论》3.2)
一、货币数量学说的由来
(一)货币数量学说的一般特征
本节我们来研究货币数量学说。货币数量学说,是目前资本主义世界中最流行最有势力的货币理论。
在货币数量学说之中,详细地考察起来,虽然有种种差异,但就其共通的主要的特征说来,它是主张商品价格的高低与货币数量的增减为比例的学说。这一学说的一般特征,如卡斯洛夫等所述,可归着于下述这段话:依据数量学说,货币没有内在的固有的价值。货币的价值是在流通中形成的。货币的购买力直接由货币的数量所左右。货币的购买力与货币的数量成反比例。货币的数量如果增加,货币的购买力就减少;货币的数量如果减少,货币的购买力就增加。商品的数量和货币的回转速度如果不变,货币数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直接引起比例的变动。货币的数量增加时,商品价格就增高;货币的数量减少时,商品价格就减低。因此,货币的数量如果增加,货币的购买力就减少,而商品价格的水准就升高;货币的数量如果减少,货币的购买力就增加,而商品价格的水准就降低。
换句话说,价格水准的升高或货币购买力的减少,都由货币数量的增加而发生;反之,价格水准的降低或货币购买力的增高,都由货币数量的减少而发生。
因此,商品价格的水准或货币的价值,由货币数量所规定。
数量论者,只在货币一方面看到上述条件下的价格运动的原因。他们认定商品价格的运动,是货币数量变动了的结果;换句话说,货币的数量是价值变动的原因。货币回转的速度和商品的数量也能使价格变动,但依据他们的意见,价格变动之根本的终极的原因,还是货币数量的变动。
单从上述各点看来,我们可以知道,货币数量学说所处理的中心问题,是货币购买力适应于货币数量而变动的问题。
在检讨货币数量学说以前,我们还需说明这个学说的由来。
(二)货币数量学说的先驱
当16世纪之时,美洲新大陆发现以后,有大量的白银从新大陆流入欧洲,而由于银价的低落,引起了商品价格的腾贵。那时的经济学者被货币流通的现象所眩惑,失掉了自己的判断力。他们把金属货币看作铸币,把金属铸币看作单纯的价值符标。于是适应于价值符标的流通法则,建立了下述的命题:商品的价格,依存于流通的货币量,而流通的货币量并不依存于商品的价格。这种见解,在波丹(Jean Bodin,1530—1596)的经济学说中,已经有了表现。波丹在当时已经指出金银的增加是货币价值低落的主要原因。还有,17世纪意大利的经济学者,也多暗示了这种见解。
洛克(Locke,1632—1704)对于这种见解,更有明确的规定。洛克把货币量假定为M,把P假定为物价,把Q假定为商品量,因而建立了M=PQ的方程式。他说,若果Q是自动的给予着,P就因M而变化。
其次,孟德斯鸠(Montesquieu,1689—1755)最素朴的写出了数量学说的命题。他以为,商品价格,由全世界所存在的商品的全数量与金银的全数量之关系所规定。全世界的商品的集积体,与全世界的货币量相对立。
其次,休谟(D.Hume,1711—1776)对于这种货币理论,更加精制了一番。在休谟的时代,欧美人发现了丰富的贵金属的矿山,金属货币量的增加,引起了商品价格的腾贵。尤其是贵金属的生产的技术进步,生产贵金属所需的劳动时间减少,因而它的价格也趋于低落。当作价值尺度看的金子,不能不采取铸币形态进到流通界。休谟拘泥于这种表面上的现象,引出了数量学说的结论。他在金量增加与商品价格腾贵之间,造出颠倒的因果关系,说前者是原因,后者是结果。他与孟德斯鸠有不同的地方。孟德斯鸠主张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由商品与货币的绝对数量所决定;而休谟却主张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由流通着的货币数量所决定。但休谟的结论,与孟德斯鸠的结论,并无多大差异,他仍是主张物价由货币数量所决定。
(三)李嘉图的货币数量学说
对于货币数量学说造出了理论的根据的人要算是李嘉图(David Ricardo,1722—1823)。在李嘉图的时代,关于货币本质的各种研究,已不直接的受金属流通的现象所影响,而是受了银行券流通的现象所影响。“1797年英伦银行的正币支付的停止,往后发生的多数商品价格的腾贵,特别是1809年以来金铸币价格之低于市场价格,银行纸币的贬值”——这一切事实,是当时经济学者关于货币问题的理论斗争之根源。“18世纪的纸币的历史,充当了这种论争的历史的背景。”当时的经济学者们,把银行券的流通与纸币的流通混淆起来,想在纸币流通中发现金属货币流通的法则。李嘉图的学说,也冒犯了这种错误。他的经济学说中的货币理论的部分,也是受了当时纸币贬值物价腾贵的事实的影响才造成的。
李嘉图首先认定:“金银的价值,也和其他—切商品的价值一样,由它所对象化了的劳动时间的量所决定。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都由一定价值的商品的金银所测量。”这个命题,当然是正确的。可是他在后来的研究中,特别是在他的货币理论中,却不能贯彻这个命题。他的货币理论,显然地转到数量学说的方向,而努力把自己的命题与数量学说的基本命题(商品价格由货币数量所规定)相融合了。
李嘉图所以不能贯彻自己的命题而转变到数量学说的方向,其根本原因是由于不理解货币的本质,即不理解劳动的二重性。他虽然说起商品的价值由劳动时间所决定,但他所说的劳动只是意味着创造使用价值的具体劳动,而不是创造价值的抽象劳动。在他的经济学之中,并没有抽象劳动的范畴,因而他所说的价值实际上是使用价值。他完全不能知道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生产关系之事物的表现。他所最注意的东西,是价值之量的方面,而不是价值之质的方面。
价值之量的规定性,是李嘉图所注意的中心问题。所以他对于商品之矛盾的发展、劳动之矛盾的发展、劳动生产物的商品形态之发展、价值的发展、商品世界之分裂为商品与货币的发展,以及货币成为社会劳动的具体物等事实,完全不能理解。他在货币之中,不能看到质的特殊性,只在价值上与货币上注意于其量的方面。
李嘉图由于不能理解货币的本质,因而不能理解从货币本质产生的各种机能和这些机能的相互关系。他在货币的种种机能之中,只看到流通手段的机能,因而把货币的本质归着于流通手段。他以为流入到一个国家中的一切金银,都存在于流通过程之中。他混淆金属货币的流通法则与价值表现的流通法则,又混淆银行券与纸币的流通。他既不理解货币的本质,也不理解货币价值与商品价格变动的法则,因而把自己的货币理论结合于数量学说。
如《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所说:“李嘉图所不能证明的事情,是商品价格或金子价值依存于流通的金子的数量。这个证明,又以应被证明的事实为前提。即以:充用为货币的贵金属,在任何分量上都不能不变为流通手段即铸币,因此又不能不变为流通诸商品的价值符标,——不管它在对于贵金属自身的内在价值的怎样比例之上,也不管流通诸商品的总价是怎样大——的事实为前提。”李嘉图从这个假定的前提出发,证明商品的价格由流通的金子的数量所规定。
李嘉图的货币学说的结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商品价格的高低,比例于货币的增减。我认为这是不容争论的事实。”这种主张,与前面所述的他的别种命题是自相矛盾的。结局,他和别的数量论者一样,只在货币方面看到价值变动的原因。
二、现代的货币数量学说及其批判
(一)现代数量论者的共通观点
现代(帝国主义时代)的数量学说的代表人物,有费雪(Irving Fisher,1867—?)、卡瑟尔(Gustav Cassel,1866—?)、凯衍斯(J.M.Keynes,1883—1946)等人。他们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货币理论的权威,都是数量论者。他们的数量学说,虽然采取了新的姿态,但与他们的宗师李嘉图的数量学说比较起来,却是退化得多了。李嘉图的数量学说中,还含有劳动价值说的萌芽,而费雪等人的数量学说中,却连劳动价值说的影子都没有了。
现代的数量论者的错误思想,与他们关于资本主义本质的完全错误的思想有不可分离的关系。他们只知道把商品与货币的价值当作物与物的量的关系去理解,不知道把它们当作具有价值的商品与货币的关系去理解。
他们把商品价值的表现即交换价值,看作物品的货币与商品的比率、量的关系。
在他们看来,商品的价格是商品对于货币的关系之数量的表现。他们并不知道一定量商品所以与一定量金银相等,是由于两者之中所体现的劳动量相等。他们只能在价值之中看到物与物之间的量的关系,不能看到采取物的形态的人与人的关系。他们根据这样的观察,把价值看作算术的概念,只把某种分量、某种数量看作价格。
数量论者在现象的表面上看到数量关系。在他们看来,货币原是没有价值的交换手段,它只在表示对于商品的量的关系的流通过程中才以价格的形态取得价值。即是说,货币因为在流通中起作用,所以才取得价值,取得所谓购买力的那种机能价值。他们不能深入地理解事物的本质,而停滞于现象的表面,把现象误认为本质。他们对于货币现象的其他的理解,对于货币的整个的理解,都由这种肤浅的见解所规定。
依据数量论者的见解,在货币的购买力之中,除了货币与商品的数量关系以外,决不含有别的东西。至于价值的内容,在这里完全被排除了。他们绝不注意货币这种商品所含有的内在价值。他们对于货币之质的内容并不感到兴趣。他们只注意于货币之量的性质,注意于在交换中所表现的它的价值的大小。
(二)费雪的交换方程式
现代数量学说的大师费雪,基于上述的原理,发明了一个交换方程式。他主张货币购买力或价格水准由下述五个契机所左右:一、货币的数量;二、货币的回转速度;三、银行存款的数量;四、银行存款的回转速度;五、商业的规模。费雪把这五个契机中的各个契机对于货币购买力的关系,用一个交换方程式表现出来。他的世界的“名声”,是靠这个交换方程式得到的。实际上,他对于数量学说,并没有添加什么新颖的、实质的内容。他只是应用数学的公式和依据于计量器的图解线的机械的图示,企图发展这个理论的原理。据他的见解,这个交换方程式,明白地表现出数量学说的原理。但在现实上,这交换方程式却更明白地表现出数量学说的庸俗性。费雪因为把数量学说说明得太过分了,所以越发地陷于庸俗化,越发暴露这种学说的愚笨。
费雪把上述五个契机,包含于一个方程式之中,然后根据数学的法则加以说明。交换方程式,由一切个别的购买的合计而成。方程式左边的货币部分,是货币量G与其回转速度S相乘之积,再加上存款G′与其回转速度S′相乘之积。方程式右边的商品部分,是中间的价格水准P与商品量W相乘之积。其式如下:
GS十G′S′=PW
上述方程式,原是GS=PW这个方程式的复杂化。费雪在其所著《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所列的交换方程式原是GS=PW,因为便于简单说明起见,上式左方之G′S′一项可以省去。据费雪的主张,这是与货币量及其回转速度具有同一影响力的东西。所以依据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中的说明,把上述方程式改写为下式来说明。即:
GS=PW
费雪对于上式,作下述三项说明:
第一,假如S与W不变而G依任何比例变动时,各个商品的价格P,或均依同一比例变动,或其中有些商品的价格超过这比例,有些不及这比例,就互相补充,保持同一的平均数。
第二,假如G与W不变,S依任何比例变动时,P也依同一比例变动,其变动与第一项相同。
第三,假如G与S不变时,PW也就不变。这时如各个商品W均依同一比例变动,各商品的价格P或均依反比例变动,或其中有些商品的价格超过这一比例,有些不及这一比例,就互相补充。
数量论者费雪,把方程式左边的货币数量对于价格水准的影响看得非常重要。一切数量论者,都把这一点看作是数量学说的核心,所以数量学说最主要的命题,就是:货币数量增加时,货币购买力就降低,一般的物价水准就高涨;反之,货币数量减少时,货币购买力就增加,一般的物价水准就减低,货币的这种影响力,显现于其他一切契机不变的场合。
费雪的交换方程式,表现着现代数量学说的基本理论,其他数量论者们(如凯恩斯等),也都有类似的交换方程式,但只是大同小异,并无根本不同之点,我们在这里不想详细列举了。
(三)费雪的方程式的批判
数量论者颠倒因果关系,把货币的数量看作原因,把货币购买力的低落及价格水准的昂腾看作结果。这一点是数量学说的基本的谬误。
实际上,商品价格本身的变动,受商品方面的原因、货币方面的原因以及双方的原因所左右。如果货币的价值没有变动,而商品的价值因劳动生产性的低落而增高或因劳动生产性的向上而低落之时,商品的价格也将增高或低落。又,如果商品的价值没有变动,而金银,即当作价值尺度看的货币商品的价值增高或减低之时,商品的价格也将低落或增高。原则上虽说是这样,但任何方面的货币价值的变动,并不一定精密的以同一比例使商品价格发生相反的变动。货币价值的变动,在商品价值同时变动的场合,就能够发生下述的形态,即:货币价值的变动作用,或因商品价值的变动作用而减少,或因而加强。
在金银的价值变动的场合,如果商品价值没有变动而金银的价值减低时,商品价格的总量就以同一比率增高;反之,金银的价值增高时,商品价格的总量就以同一比率减低。商品价格这样的增加或减低,由货币量的增加或减少而发生。在这种场合,变更货币数量的第一原因,是货币价值的变动。但货币的价值反映于商品的价格,所以由于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货币价值的变动,使得货币数量增加起来。
变更货币数量的第二原因,是商品价格的变动,这种变动又是货币价值的变动。“流通手段的量的变动,虽由货币自身发生,但它并不是从流通手段的货币机能发生,而是由价值尺度的机能发生。”
当研究流通手段的数量与商品价格的变动两者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必须从一定的货币材料(即金银)的价值出发。因为,金银当商品价格的决定之时,在商品的流通以前,即金银在一定商品的价格实现时发挥流通手段的机能以前,扮演着价值尺度的机能。
当商品数量达到一定规模之时,流通的货币量的变动,受价格的变动所左右,因为只有价格的变动才影响于商品价格总量的变动。如果商品价格没有变动时,流通的货币量由商品量的变动所左右而起变化。
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在价格与商品量一定之时,反比例的影响于货币的数量,但这里必须指出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货币流通的平均的速度一定的场合,价格的总体是原因,货币量是结果;在商品价值总量及其变形的平均速度一定的场合,货币价值是原因,货币量是结果。
数量论者完全颠倒这个问题中的原因与结果。这样的谬误,是由于不理解货币的本质,因而不理解货币的一切机能的事实才发生的。数量论者对流通手段的机能中的货币作皮相的考察,把货币作为没有价值、也不代表金银价值的交换手段;他们又不理解储藏货币是流通的金银的贮水池。因此,他们从这里也引出上述颠倒因果关系的谬误。
数量论者以为商品并不是先有价格才进到流通过程,而货币也没有价值,甚至于价格也只是计算上的名称的量。所以他们主张货币数量是原因,价格水准是结果。依据他们的意见,只有在流通之中,商品才得到价格,货币才得到购买力(他们主张购买力和价格相同)。在这里,数量论者把价值尺度看作得到了购买力的交换手段,因而以为货币能够秤量商品。
概括起来,数量论者主张货币数量是第一要义的东西、主动的东西,价格水准是第二义的东西、受动的东西。实际上,价格规定货币数量,而数量论者却主张货币数量规定价格。实际上,价格是在流通中被给予着,而数量论者却主张价格只是未知数,它比例于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因为他们任意的预定着:货币数量在其他一切条件一定时也能够变动)。
(四)数量学说在纸币的理解上的错误
货币数量学说,在关于纸币的理解上,究竟是不是正确的呢?
我们在第二章之中,也曾写出了计算流通所必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我们所列举的那个公式,与数量论者的交换方程式,究竟有什么差异?关于这点,我们刚才已经说明,数量论者与我们的见解完全相反。
数量论者只看到纸币流通的表面,并把纸币看作是与金银的价值完全无关的东西。纸币是金银的符标,是金银的价值的表章,是依存于金属货币的东西。价值符标所代表的价值的大小,由这符标所代表的金银量所规定、所左右。纸币流通的特殊法则,是从它对于金银的关系发生,从它成为金银的代表一事实发生。纸币流通的法则,归着于下述一点:即纸币的发行,不能超过纸币所代表的金子在现实上的流通量。
纸币,只有在它于流通内部成为金银的代替物的范围内,才是价值符标。
所以,通常的纸币量,由它所代替的金银量所规定。纸币本身,原没有价值,只有在它代表金银时,其价值由量所左右。这是很明白的。但所谓纸币价值由量所决定,并不是说单单纸币的量能决定价值,而是指着金银是第一要义的、根本的东西;只有在纸币代表某种分量的金子时,纸币的数量才决定纸币的价值。所以纸币的价值,实际上由自己所代表的金银的价值所决定。
例如在流通中代表金子的必要分量的纸币数量原为10亿元,现在如果其他一切条件不变,而把纸币的数量增加为20亿元,每元的纸币就只代表一元金币的价值的二分之一,因而每一单位的商品的价格就增加为两倍了。这是由于价格变动了的缘故,每元的纸币现在只代表着金量的二分之一。数量论者看到了这种现象,看到了纸币增加为两倍而物价也增加为两倍的事实,便断定物价的增高是货币数量增加的结果,并认为货币在流通之中(即货币与商品的交换的过程中)取得了价值,说货币的价值依存于货币与商品两者之量的关系。这种见解,暴露了他们并不理解价值,不理解货币的本质。
(五)数量论者对现代恐慌问题的见解
数量学说的基本原理,上面已经作了批判的说明,现在再说明数量论者所主张的克服恐慌的方法。
一切数量论者的共通的思想,都以为资本主义的条件之下能够实行有意识的统制。他们的货币学说,主要的是在于想达成这种有意识的统制的目的。他们主张货币是没有价值的交换手段,其购买力是在流通中由货币数量的变动所决定。他们从这种主张出发,力说流通的货币量是能够任意统制的。他们以这种假定为前提,更进而力说资本主义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能够实行统制。他们把货币作为能够统制全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杠杆,认为这一点就是货币的本质。由于这样的理由,他们就努力要在货币方面发现经济生活的一切根本变动的原因。这是他们所以主张通货管理是解决一切经济问题的根本问题的由来。
他们因为认为货币的购买力由其数量所规定,所以主张统制的方法必须归着于数量统制的方法。
他们以为:如果用利率统制货币的数量与价格水准,就可以预防恐慌,至少可以减少恐慌的影响力。他们主张这种统制工作,应由银行去实行;银行实行这种统制的方法,是利用正确的信用政策。
依据费雪的意见,恐慌是价格腾贵的停止,这与货币的运动有关。他认为恐慌是由于银行的错误政策的结果而发生的,因为银行提高利率,减少了对于货币的需要。他认为银行如果实行很妥当的政策,就可以预防恐慌,至少也可以减轻恐慌的影响。他所认为问题的,是发现测量价格水准的最好的方法,发现预知变化而适当的增高或减低利率的最好方法。他以为要做到这种工作,就只有使数量论的原理以及交换方程式的知识,普遍起来,发展起来,才能有所成就。
卡瑟尔也主张恐慌的原因,是支付手段的补充的不充分。他说,支付手段的现状,如果与生产发达的步调不一致,就引起价格的低落,结局就引起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他用货币方面的两种现象——即信用的缩小与现金偏在——去说明物价的低落。因此他主张在金子的一定分量的基础上,扩大支付手段的一般分量,借以节省金子的利用。他反对通货紧缩,极力主张实行通货膨胀。
凯恩斯把现代恐慌问题归着于信用机构的缺陷。他在新的投资的速度不充分的步骤中,看到根本的弊害。他主张只有银行的合作能够逃出恐慌。他在1931年的一篇论文中,这样说着:“在一切场合,最有效的疗法,就是三个债权国(指美、英、法)的中央银行,拟定恢复国际信用市场的信用的有决断的共通计划,依据这种计划,就会使企业家的积极活动复活起来,使一定期间的世界商业的车轮再转动起来,物价与利得也会提高。”
其他的经济学者与实业家也有同样的主张,这里不必一一列举。他们都依据同样的原理,企图克服恐慌。为了克服恐慌,就主张实行信用制度及货币制度的别的方法,如变更贴现率以统制信用、金融及价格运动。这些方法是否有效,已经由事实证明着。人们可以看到:银行仍是破产,金子仍由一国流入他国,物价仍然低落。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而且也不想理解恐慌的真正原因,因而在对于现代信用恐慌问题的说明上,暴露了他们自己的无知。
(六)对于数量学说的总批判
末了,我们把上面的批判,再做一个总括的说明:
数量论者主张货币没有内在的现实的价值。基于这种主张,他们把货币的购买力作为中心问题。这种见解,与名目论者的见解相似,却又有不同之点。在名目论者看来,货币之观念的价值尺度的大小,在流通以前,已由法律的意思或人类的精神决定着;在数量论者看来,购买力形成于流通之中,形成于货币与商品的对立过程之中。
货币数量学说的核心,在于下述一点:货币的购买力及其反对量的价格水准,比例于货币数量的增减而生变化。数量论者,虽然也不否定商品量与货币回转速度的变动能够影响价格,但其本质的主要的特征,在于主张价格水准与货币购买力由货币数量所左右。
他们主张货币是没有价值的交换手段,购买是其唯一的机能。他们根本不理解货币的本质,不理解货币的机能及其发展。这完全是由于他们不理解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矛盾,不理解劳动的二重性。他们只在表面上,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在市场的交换行为中,去观察一切现象。他们因为皮相的考察流通过程,所以把货币看成一定的东西,看作完成了的形态。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他们专从交换的见地观察一切现象。他们只观察交换上所出现的现象,记述交换的外观,把外面的联系误认为本质的联系。由于这种见地,他们把货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的一切变动的根本原因,以为只要解决货币问题,便可以解决一切经济问题。
他们观察货币现象,注目于数量关系。他们以为在外观的现象中的交换上一切都是数量关系,所以他们只研究数量的比率。因此,数量论者把数学的方法作为经济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征,是反历史主义的。他们努力要发现永远的法则,想出一些机械的、无生命的图式,拿来镶嵌于现实的生命之中。因此,他们把资本主义制度看作合乎理想的永久的东西。
因为从交换的见地观察一切现象,他们就主张价值是在流通中形成的。他们以为商品在进到流通界以前原无价格,货币在进到流通界以前原无价值。他们只把流通中的价格形态作为分析商品与货币的出发点,并在价格形态上表示价值。他们一方面混同价值与交换价值,一方面又混合交换价值与价格。他们把货币的购买力作为货币的价格。依他们的意见,货币的购买力由货币单位所购买的商品量所规定,与货币数量为反比例,又与一般价格水准为反比例。
数量学说之社会的阶级的使命,就是拥护资本主义的秩序,企图由通货管理去厉行全部资本主义的经济统制,以期免除恐慌或缓和恐慌,减轻恐慌。这种主张,在另一面,是维持资本主义的利润,提高对于剩余劳动的剥削。
「 支持乌有之乡!」
您的打赏将用于网站日常运行与维护。 帮助我们办好网站,宣传红色文化!
注:本网站部分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扫描下方二维码,订阅乌有之乡网刊微信